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手术
  • 2篇颅内
  • 1篇动脉瘤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脑
  • 1篇早期颅骨修补
  • 1篇震颤
  • 1篇震颤麻痹
  • 1篇乳头
  • 1篇乳头状
  • 1篇乳头状癌
  • 1篇手术治疗
  • 1篇栓塞
  • 1篇帕金森
  • 1篇帕金森病
  • 1篇肿瘤
  • 1篇外科
  • 1篇外科手术
  • 1篇外伤

机构

  • 4篇沈阳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张冰
  • 2篇邹维君
  • 1篇杨晓健
  • 1篇温宏谱
  • 1篇明宗毅
  • 1篇李厚泽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日本医学介绍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02
  • 1篇199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颅脑外伤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评价分析颅脑外伤早期进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28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3个月后进行颅骨修补,试验组患者同时采用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恢复良好率、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24.2±9.7)d短于对照组患者的(29.6±10.3)d;试验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恢复良好率为57.8%高于对照组患者的3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22.3±3.5)分,试验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14.2±2.7)分,两组患者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早期进行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能够更加有效的改善脑组织血流、更有利于恢复神经功能,显著的改善患者预后以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治疗周期短,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分期治疗,是目前治疗颅脑外伤的首选方案,应用前景广泛。
张冰
关键词:颅脑外伤颅骨修补脑室腹腔分流术
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比较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以及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夹闭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治疗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7.2±9.6)d,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4±8.5)d,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7.6±2.4)万元,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4.3±1.7)万元,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3.3±0.6)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OS评分为(4.3±0.8)分,观察组治疗后GOS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脑积水1例、脑血管痉挛1例、动脉瘤破裂2例、短暂性脑缺血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4%,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短暂性脑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较开颅手术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和安全性高的技术优势,是目前治疗的理想方案,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张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开颅夹闭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现状
1998年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现状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杨晓健邹维君张冰本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人们就开始寻求用外科方法治疗帕金森病(PD)。由于当时影像学和手术器械的限制,手术的死亡率高,手术方式未能被普遍接受。60年代,L-多巴应用于临床,对PD治疗取得了...
杨晓健邹维君张冰
关键词:震颤麻痹外科手术
脉络丛乳头状癌一例被引量:2
2002年
温宏谱明宗毅张冰智俊生邹维君李厚泽
关键词:颅内肿瘤病例报告CT诊断手术治疗脉络丛乳头状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