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波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2篇信号
  • 2篇信号传导
  • 2篇乙醇
  • 2篇皮肤
  • 2篇皮肤恶性黑色...
  • 2篇切口
  • 2篇自体
  • 2篇无水乙醇
  • 2篇细胞
  • 2篇小切口
  • 2篇疗效
  • 2篇静脉畸形
  • 2篇聚桂醇
  • 2篇畸形
  • 2篇黑色素
  • 2篇黑色素瘤
  • 2篇恶性
  • 2篇恶性黑色素瘤
  • 1篇信号传导通路

机构

  • 8篇三峡大学人民...

作者

  • 8篇周波
  • 6篇吴为民
  • 6篇刘亚鹏
  • 6篇温立霞
  • 5篇吴磊
  • 2篇杨卫东
  • 1篇占乐云
  • 1篇吕恩
  • 1篇舒爱华
  • 1篇赵丹
  • 1篇张林
  • 1篇杜飞
  • 1篇余艳丽
  • 1篇聂军
  • 1篇张明瑜
  • 1篇杨成良
  • 1篇方海滨
  • 1篇王非凡
  • 1篇杨卫兵

传媒

  • 2篇中华整形外科...
  • 2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系统医学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供皮区创面延迟不愈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供皮区延迟不愈创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三峡大学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7例取皮后延迟不愈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PRP凝胶进行治疗后随访6~24个月,观察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后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本组7例患者的创面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9~15 d,平均(11.86±2.12)d;瘢痕明显增生2例。结论应用PRP治疗供皮区延迟不愈创面,可促进创面愈合速度,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愈后瘢痕增生的发生风险,避免再次手术植皮修复。
吴磊吴为民杜飞温立霞刘亚鹏周波胡迎
关键词:富血小板血浆供皮区自体
自体脂肪基质血管成分移植辅助小切口皮瓣手术汗腺切除治疗腋臭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观察自体脂肪基质血管成分(SVF)移植辅助小切口皮瓣手术汗腺切除治疗腋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8例腋臭患者的左右腋窝术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小切口皮瓣手术汗腺切除治疗。小切口皮瓣手术汗腺切除的同时,抽取患者腹部脂肪,分离、提取自体脂肪SVF,待小切口皮瓣手术切口缝合后,实验组于皮瓣与掀起皮瓣的脂肪浅层之间注射自体脂肪SVF,对照组同位置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半个月时计算两组术区切口Ⅰ期愈合率;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时,使用多探头皮肤测试系统检测两组术区皮肤和术区周围正常皮肤的颜色、含水量、摩擦力及温度,计算术区各个测量值与周围正常皮肤测量值的比值;术后第1、12个月随访时调查患者满意度,计算总满意率。结果 术后半个月时,实验组Ⅰ期愈合率为92.9%,对照组为71.4%,两组相比,P<0.05。实验组皮肤颜色在随访第6、12个月时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均<0.05),皮肤含水量在随访第3、6、12个月时较对照组升高(P均<0.05),皮肤摩擦力在随访第3、6、12个月时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均<0.05)。术后第1个月实验组总满意率82.1%,对照组总满意率75%,两组相比,P>0.05;术后第12个月实验组总满意率96.4%,对照组总满意率71.4%,两组相比,P<0.05。结论 自体脂肪SVF移植辅助小切口皮瓣手术汗腺切除治疗腋臭可以有效改善切口愈合和皮肤质地,患者远期满意度得到有效提高。
温立霞吴为民吴磊周波刘亚鹏胡迎
关键词:腋臭
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治疗下肢静脉畸形的疗效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治疗下肢静脉畸形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27例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治疗下肢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年龄段及瘤体,选择无水乙醇及聚桂醇进行多次硬化治疗。27例形患者无水乙醇平均治疗(2.59±2.19)次/例,单次应用剂量为(0.18±0.04)ml/kg;聚桂醇泡沫硬化剂平均治疗(3.30±2.57)次/例,单次应用剂量为(8.45±3.10)ml。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观察其疗效及并发症。结果27例患者均有明显的症状改善及瘤体缩小,且无复发。患者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疼痛评分均值[(0.44±0.85)分]较术前[(3.04±1.23)分]明显下降,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主要有肿胀(100%)、疼痛(100%)、色素沉着(14.4%)、水疱形成(7.4%)及皮肤溃疡(3.7%)。结论选择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硬化治疗下肢静脉畸形效果较明显,同时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吴磊吴为民温立霞刘亚鹏周波胡迎
关键词:静脉畸形无水乙醇聚桂醇
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治疗弥漫性浸润型静脉畸形一例被引量:4
2019年
该文主要介绍了1例较为罕见的弥漫性浸润型静脉畸形病例的诊疗过程及治疗方法。患者为14岁女性,出生后不久即发现右侧会阴部有鹌鹑蛋大小的暗蓝色包块,随着生长发育暗蓝色包块逐渐弥漫分布于右侧会阴部、臀部及下肢,外阴失去正常外形,右下肢较健侧明显增粗。影像学检查提示为会阴部、臀部及右下肢静脉畸形。应用无水乙醇联合聚桂醇对静脉畸形分次行硬化栓塞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随访1年,无复发。
吴为民吴磊温立霞刘亚鹏周波
关键词:无水乙醇聚桂醇静脉畸形硬化疗法
STAT3信号传导通路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G1-S期的调控
2017年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是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的常见体表恶性肿瘤,是最致命的皮肤癌。近年来其发生率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稳定增长。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STAT3)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其过度激活与众多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息息相关。
吴为民温立霞吴磊刘亚鹏周波
关键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信号传导通路STAT3体表恶性肿瘤S期
围术期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减少开胸手术患者术后肺不张的发生
余艳丽杨卫东聂军吕恩舒爱华占乐云张明瑜周波方海滨
2006年07月至2008年3月,收集该院胸外科择期或限期普胸开胸手术(肺、食管手术)患者152例。均在全麻下行非胸腔镜手术,胸腹联合切口或颈、胸、腹三切口术式者不入选该研究组。患者分为研究组-盐酸戊乙奎醚组(76例)和...
关键词:
关键词:肺不张治疗盐酸戊乙奎醚
转录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细胞周期素D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组织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检测转录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一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78例CMM、24例交界痣、22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TAT3、CyclinD1的表达水平。结果(1)STAT3蛋白在CMM、皮肤交界痣和正常皮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7%、29.2%、18.2%。CMM与皮肤交界痣、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yclinD1蛋白在CMM、皮肤交界痣和正常皮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8%、33.3%、27.3%。CMM与皮肤交界痣、正常皮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STAT3表达与CyclinD1表达呈正相关(P〈0.01,r=0.533);(4)STAT3与CyclinD1在CMM中的表达阳性率均随其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叭)。结论STAT3、CyclinD1蛋白可能促进CMM的发生、浸润和淋巴转移;两者之间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温立霞吴为民杨成良赵丹昊磊张林刘亚鹏王非凡周波
关键词: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细胞周期素D1病理特征
乳腺脓肿微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与传统开放手术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脓肿微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2月—2016年3月收治的65例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2例乳腺脓肿常规行传统开放手术,视为对照组。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3例乳腺脓肿行微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术,视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该院乳腺脓肿患者运用微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治疗后,观察组术后的愈合速度(11.5±2.1)d、治疗期间所承受的疼痛程度(2.5±1.0)分、疤痕长度(6.0±3.0)mm、换药次数(5.3±1.2)次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脓肿患者采用微小切口置管负压引流的方式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及费用低的特点。
王露孙小婕杨卫东周波杨卫兵
关键词:乳腺炎乳腺脓肿负压引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