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猛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专利
  • 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定滑轮
  • 3篇水体
  • 3篇浅水区
  • 3篇柱状沉积物
  • 3篇自养
  • 3篇自养反硝化
  • 3篇硝化
  • 3篇卷扬
  • 3篇卷扬机
  • 3篇滑轮
  • 3篇反硝化
  • 3篇钢索
  • 3篇沉积物
  • 2篇上升流
  • 2篇水处理
  • 2篇脱氮
  • 2篇氢自养反硝化
  • 2篇中水处理
  • 2篇污染
  • 2篇污染水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烟...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盛彦清
  • 9篇郑猛
  • 5篇赵国强
  • 3篇杨剑
  • 2篇王婧
  • 1篇孙启耀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硫对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氢自养反硝化是有效的脱氮手段之一,但硫的存在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朗。通过向氢自养反硝化废水脱氮系统中添加硫酸盐的方式定量研究硫对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其中硫氮质量比(S/N)的设置分别为1∶2,1∶1和...
郑猛盛彦清孙韶玲赵国强王婧
关键词:氢自养反硝化硫酸盐还原废水脱氮
文献传递
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泥热干化蒸汽的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污泥热干化废水的有效处理一直是水处理行业的技术难题之一。通过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污泥热干化过程中产生的蒸汽,研究其对冷凝水中COD、氨氮的去除效果同时探索了污泥脱水过程中聚丙烯酰胺的添加对污泥干化冷凝废水中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对污泥干化冷凝废水中高浓度氨氮的影响不足3%,可以忽略不计经处理后得到的冷凝水中的COD去除效果明显活性炭添加量为30 g/L时,处理后得到的冷凝水中的COD小于50 mg/L(去除率高达98%)达到《污水排放综合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A排放标准,同时对氨氮也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活性炭添加量为45 g/L时冷凝水中氨氮的去除率也能达到70%以上。该方法处理效果显著且经济可行,为污泥热干化废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
孙韶玲盛彦清孙启耀郑猛李兆冉孙详彧
关键词:活性炭吸附污泥热干化冷凝水蒸汽
一种浅水区水下深层柱状沉积物采集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浅水区水下深层柱状沉积物采集装置,包括支架、底盘,支架包括上下两部分,支架下部分垂直设置在底盘上;底盘上还设置提升锁扣、一号卷扬机、二号卷扬机及配电箱;所述底盘上及支架顶端设置定滑轮,一号卷扬机的钢索绕过底...
盛彦清孙韶玲郑猛赵国强
文献传递
一种浅水区水下深层柱状沉积物采集装置
本发明公开一种浅水区水下深层柱状沉积物采集装置,包括支架、底盘,支架包括上下两部分,支架下部分垂直设置在底盘上;底盘上还设置提升锁扣、一号卷扬机、二号卷扬机及配电箱;所述底盘上及支架顶端设置定滑轮,一号卷扬机的钢索绕过底...
盛彦清孙韶玲郑猛赵国强
一种浅水区水下深层柱状沉积物采集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浅水区水下深层柱状沉积物采集装置,包括支架、底盘,支架包括上下两部分,支架下部分垂直设置在底盘上;底盘上还设置提升锁扣、一号卷扬机、二号卷扬机及配电箱;所述底盘上及支架顶端设置定滑轮,一号卷扬机的钢索绕...
盛彦清孙韶玲郑猛赵国强
文献传递
硫对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
氢自养反硝化是有效的脱氮手段之一,但硫的存在对脱氮效率的影响目前尚不明朗。通过向氢自养反硝化废水脱氮系统中添加硫酸盐的方式定量研究硫对氢自养反硝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其中硫氮质量比(S/N)的设置分别为1∶2,1∶1和...
郑猛盛彦清孙韶玲赵国强王婧
关键词:氢自养反硝化硫酸盐还原废水脱氮
一种污染水体中硝氮、氨氮及COD的协同去除方法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中水处理领域,是一种污染水体中硝氮、氨氮及COD的协同去除方法。采用上升流式固定床反应器,利用电化学产氢自养反硝化与好氧硝化结合的方式处理污染水体,使硝氮、氨氮及COD得以同时去除。本发明可高效低耗能的...
盛彦清郑猛李兆冉杨剑
一种污染水体中硝氮、氨氮及COD的协同去除方法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中水处理领域,是一种污染水体中硝氮、氨氮及COD的协同去除方法。采用上升流式固定床反应器,利用电化学产氢自养反硝化与好氧硝化结合的方式处理污染水体,使硝氮、氨氮及COD得以同时去除。本发明可高效低耗能的...
盛彦清郑猛李兆冉杨剑
文献传递
河流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及恶臭硫化物的产生机制被引量:14
2018年
水体黑臭是河道水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的表现,认识水体黑臭演化过程对开展水污染防治至关重要。该研究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结合滨海河流水质特点,重点研究了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Fe^(2+)浓度等3个水质因子对水体黑臭形成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不同水质条件下甲硫醇(MT)和H_2S等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机制。通过采用河流原水进行接种制备人工黑臭水,设定不同的TOC,TN、Fe^(2+)浓度和水体盐度梯度进行模拟实验,分析了单一水质因素对水体黑臭形成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认识各种水质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黑臭水体形成的综合影响,该文同时开展了多因素正交试验。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当TOC浓度>100 mg/L、TN浓度>50 mg/L且Fe^(2+)浓度>5 mg/L时,水体在第7天开始变黑,试验结束时(12 d),水中H_2S及MT浓度增长显著(MT浓度>6μg/L,H_2S浓度>250μg/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TOC对黑臭水形成的影响极其显著(显著值<0.01)。该研究可为水体黑臭的有效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孙韶玲盛彦清孙瑞川杨剑郑猛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质挥发性硫化物河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