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真

作品数:17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病理
  • 7篇临床病理
  • 6篇病理分析
  • 4篇临床病理分析
  • 4篇免疫
  • 4篇免疫组化
  • 3篇皮肤
  • 3篇肿瘤
  • 3篇病理学
  • 3篇病理诊断
  • 2篇乳腺
  • 2篇受体
  • 2篇细胞
  • 2篇腺瘤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获得性
  • 2篇激素
  • 2篇激素受体
  • 2篇汗腺
  • 2篇反应性

机构

  • 16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泰山医学院附...
  • 1篇上海市宝山区...

作者

  • 16篇冯真
  • 6篇吴丽莉
  • 5篇刘坤
  • 5篇杨华
  • 3篇何翔
  • 3篇陈佳
  • 3篇韩志宏
  • 3篇王敏燕
  • 2篇丁佩军
  • 2篇郭绍文
  • 2篇万华
  • 2篇王荟
  • 2篇梁婷玉
  • 1篇吴雪卿
  • 1篇冯佳梅
  • 1篇徐平
  • 1篇汪庆明
  • 1篇胡俊艳
  • 1篇詹松华
  • 1篇贺旭峰

传媒

  • 7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皮肤科学通报

年份

  • 3篇2025
  • 2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原发性腺癌合并肺转移性肾集合管癌1例报道
2018年
肾集合管癌(collecting duct carcinoma,CDC)被认为是一种向肾脏集合管(Bellini管)上皮分化、侵袭性强、预后差的罕见恶性肿瘤,发现时往往已经转移[1]。肺转移性肾集合管癌罕见报道,同时伴有肺原发性腺癌的病例未见文献报道。现就我科诊断的1例肺原发性腺癌合并肺转移性肾集合管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和相关鉴别诊断。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旨在加强对少见病例和复杂病例的认识,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刘坤王荟陈佳王子元杨华冯真吴丽莉
关键词:免疫组化
肠阿米巴病1例
2018年
患者男性,42岁。反复腹泻20余年,因近半年便血,来院就诊。肠镜检查,距肛门10 cm以下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清,散在糜烂出血。其余大肠黏膜色泽正常,血管纹理清楚。胃肠镜报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图1)。病理检查巨检:灰白色组织2块.
冯真高扬房振
关键词:肠阿米巴病病理诊断
索立德吉靶向治疗肛周基底细胞癌1例
2025年
患者男性,40岁,肛周皮疹5年余,加重伴溃疡1年余。5年前于我院肛肠科诊断为“痔疮”,外用药治疗后效果不明显,1年前患者皮疹加重转诊至我院皮肤科。体格检查: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患者膝胸部及肛周出现大片色素沉着并伴有中央溃疡,面积较大且深入肛管。肛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基底细胞癌向真皮层浸润性生长,弥漫分布。肿瘤细胞呈巢团状分布,细胞异型明显,癌巢周围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可见收缩裂隙。病理诊断:浸润型基底细胞癌。由于该患者皮损面积过大且深入肛管,浸润位置较深,无其他部位转移。考虑到手术难度较大且术后影响该患处正常生理功能。经过与患者充分沟通交流后,选择口服Hedgehog抑制剂索立德吉进行靶向治疗,1年后复查,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患处皮损明显好转。
董洁姚雨馨冯真何翔
关键词:肛周疾病基底细胞癌靶向治疗皮肤肿瘤病例报告
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SAF)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浅表性肢端纤维黏液瘤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37岁。左手中指末端肿物半年余,触之疼痛。临床表现为左手中指见1个大小约0.5 cm×0.3 cm的淡红色的肿块。镜下观察肿瘤位于真皮,无包膜。肿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星形纤维母样细胞组成,呈束状、编织状或杂乱排列,核分裂罕见,细胞无明显异型,可见丰富的纤细薄壁血管散在分布。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阳性表达Vim、CD34、CD10,阴性表达Desmin、SMA、MyD1、S-100、CD99、CKpan、CD68。结论 SAF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软组织肿瘤,确诊主要依赖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
冯真吴若晨高毅明陈佳王洋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IgA肾病患者肾小球中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与治疗反应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观察IgA肾病患者肾活检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01月—2022年03月148例IGAN患者,其中82例接受个体化糖皮质激素治疗的IgA肾病患者符合研究纳入标准,收集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比较不同疗效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病理肾活检组织中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35.89±9.95)岁,其中男性患者占比为51.22%,82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反应,根据疗效分为完全缓解组(CR组)和非完全缓解组(非CR组)分别为31例(37.8%)和51例(62.2%),通过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估肾小球糖皮质激素受体(GCR)表达水平。不同疗效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肌酐、尿素氮、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血浆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尿酸、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疗效患者肾组织的系膜细胞增生(M)、肾小球节段硬化或黏连(S)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内皮细胞增殖(E)、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均证实,CR组的肾小球GCR表达较非CR组高(P<0.01)。结论:这项研究表明,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可能与肾小球GCR在IgA肾病中的表达程度有关。
梁婷玉杨华冯真沈沛成
关键词:IGA肾病肾穿刺活检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
乳腺实性乳头状癌23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实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及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乳腺实性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1~80岁,平均63岁。临床特征表现为乳腺肿块及乳头溢血。21例单侧乳腺发生,2例双侧乳腺发生。共获得乳腺肿块25例,其中原位实性乳头状癌9例;伴有微浸润的2例;伴有浸润性导管癌或黏液癌的有14例。其组织学形态大部分为巢团状结构,个别为导管内乳头状结构,大部分病例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细胞形态较温和,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ER强(+),PR强弱程度不一;82%的病例Syn(+);73%的病例Cg A(+);56%的病例CD56(+)。结论乳腺实性乳头状癌好发于老年女性,少数年轻患者亦可发生,其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较为独特,随访资料显示实性乳头状癌具有较好的预后。
刘坤冯真王敏燕陈佳胡俊艳
关键词:乳腺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病理分析
划痕术治疗中重度酒糟鼻的临床观察和术中组织病理学分析
2025年
目的观察鼻部划痕术治疗中重度酒糟鼻的临床疗效及鼻部皮脂代谢变化。方法中重度酒糟鼻患者6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患者33例给予CO_(2)点阵激光治疗;治疗组患者34例,给予鼻部划痕术治疗。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鼻部皮肤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油脂分泌程度评分的变化情况。于术前术中进行皮肤取样,比较术中皮肤病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鼻部皮肤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油脂分泌、皮肤增厚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间鼻部皮肤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油脂分泌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鼻部皮肤红斑、油脂分泌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中组织病理学结果可见划痕术深度至皮下深层及皮脂腺,同时表皮细胞仍有保留。结论鼻部划痕术治疗酒糟鼻疗效满意,可以矫正鼻形,减轻酒糟鼻症状,较激光治疗对于改善局部红斑及皮肤油脂分泌作用更持久。
贺旭峰万华何翔郑屿萍冯真丁佩军
关键词:划痕术酒糟鼻病理分析
获得性指(趾)纤维角化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2021年
获得性指(趾)纤维角化瘤(acquired digital fibrokeratoma,ADF)是一种少见的好发于皮肤的良性肿瘤,成年男性多见,切除后预后良好。本文收集6例ADF,对其形态学改变、诊断、鉴别诊断、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漏诊。
冯真何翔杨华韩志宏闫化茹吴冬梅王洋
关键词:皮肤临床病理预后
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在粉刺性乳痈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粉刺性乳痈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粉刺性乳痈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乳腺病变组织ER、PR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水平,分析乳腺病变组织ER、PR的表达与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普通乳腺炎组、乳腺导管扩张组比较,肉芽肿组、脓肿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与肉芽肿组比较,脓肿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亦明显升高(P<0.05)。普通乳腺炎组、乳腺导管扩张组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乳腺炎组、乳腺导管扩张组、肉芽肿组、脓肿组ER、PR的表达水平依次降低(P<0.05)。普通乳腺炎组、乳腺导管扩张组ER、PR的表达与血清IL-1β、IL-6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与血清TNF-α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肉芽肿组、脓肿组ER、PR表达与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粉刺性乳痈患者ER、PR呈低表达或失表达,且与炎症因子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良好相关性。
郭绍文吴雪卿冯佳梅任玉倩吴丽莉冯真宋晓艳万华
关键词:粉刺性乳痈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炎性因子
一种基于太赫兹时域谱的离体肿瘤组织鉴定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肿瘤组织检测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基于太赫兹时域谱的离体肿瘤组织鉴定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首次提出利用太赫兹时域谱鉴定肿瘤的方法,利用肿瘤组织太赫兹时域光谱的特异吸收峰,通过比对分析,鉴定待测组织是否为非肿瘤组织...
袁杰詹松华姚振威冯真刘燕吴丽莉王敏燕曹俊成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