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红军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社会学更多>>
- 户籍政策执行模式及其失效研究——基于“模糊-冲突”模型的案例分析
- 随着人口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规模的人口城乡流动与跨区域流动日益提速。作为影响流动人口“城”、“镇”流向、流量与流速的重要政策要素,户籍成为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变量。中央政府通过高位推动户籍改革,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康红军
-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户籍政策
- 中国乡镇政府支出政治分析
- 2017年
- 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其实质是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农村。乡镇政府作为新农村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利用本级自筹财政资金与中央、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其财政支出结构对新农村建设绩效具有重大影响。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权逐步由"汲取型政权"转型为"支出型政权",乡镇政府财政自主性逐步丧失,致使其财政支出结构的偏差,导致新农村建设的"物的新农村"倾向突显。乡镇政府具有"地方国家"、"政党助手"、"地方政府"、"官员理性"多维特性,决定了乡镇政府财政支出的复杂性。"地方国家"维护稳定,"政党"巩固执政基础,"地方政府"偏好政绩,"官员理性"偏好晋升,形成乡镇政府的财政支出逻辑。要实现农村善治,乡镇财政支出应重在农民发展能力提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实现"为农民而支出"。
- 康红军徐兴兴
- 关键词:乡镇政府税费改革
-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失衡及其突破被引量:17
- 2016年
-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引擎。以政府行政主导、城乡二元体制为基础,农地非农化为支撑的传统城镇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人-地"城镇化增长速度、空间结构以及发展质量严重失衡,加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损害党和政府的权威性,阻碍社会结构转换。推进"人-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市场主导与协调发展的理念,优化财税体制与资源配置机制,推动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协同改革,推进职能转型与政绩考核政策再设计,从而回归和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 袁方成康红军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地财政协调发展
- 农民市民化的限度及突破:公共政策视角的检审被引量:1
- 2017年
- 公共政策是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变量。新世纪以来,地方户籍制度改革日益提速,以居住证政策逐步剥离户籍粘附的公共服务,加强配套政策创制,提升了农民市民化水平。然而,进城农民工仍难以与城镇居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农民工及其子女权益保障缺失,农村"三留守群体"问题突出;部分大城市郊区农民以及中小城镇农民"被市民化",农民市民化质量不高。大城市户籍政策创制的地方权力主导具有局部利益倾向和城市居民利益倾向;户籍政策粘嵌的公共服务难剥离,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中小城镇配套政策的不完善,市民化内生动力不足。因此,有必要实现大城市、中小城镇农民市民化政策、城乡户籍—土地政策联动改革。
- 袁方成康红军
- 关键词:农民市民化公共服务户籍政策
- 湖南省农户耕地抛荒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从农户视角出发,运用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9县9村耕地抛荒现象中的农户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耕地距离因素和农户文化程度因素对模型产生了正相关的显著影响,农户耕作季数因素和农户耕作收入满意度因素对模型产生了负相关的显著影响。
- 罗湖平唐禹康红军曾争
- 关键词:耕地抛荒农户意愿影响因素
- 内源性供给: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向——以嘉鱼县Y社区为分析对象被引量:3
- 2017年
- 针对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缺陷,提出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源式供给"概念。对Y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发现:通过挖掘"社会性资源"、整合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参与竞争及寻求政府的财政支持与认可等层面,Y社区基本实现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源性供给"。为实现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内源性供给"的可持续性,政府应加强外部力量支持,强化自身建设以激活内生力量,进行资源整合推动社区融合,参与市场竞争培育社区精神。
- 徐兴兴康红军
- 城镇化背景下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与重构
- 2016年
-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口加速向城镇转移、农村社会“空心化”渐趋明显、农民的社会分层加剧、农村经济政治结构急剧转型,给农村基层党建带来不少新问题、新挑战。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少新问题,不利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与农村社会大局的稳定。
- 康红军
-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建农村党员队伍农村基层治理党组织凝聚力党组织战斗力
- 精准扶贫的政治学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从政治高度上认识精准扶贫问题,不仅是当前优化精准扶贫战略的实践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对精准扶贫进行政治学分析,探究精准扶贫过程中蕴含的政治逻辑,明确精准扶贫对于利益整合、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的政治价值,并从政治学的视角,构建制度化与多元主体参与的扶贫资源高效供给与配置体制,完善贫困村农民参与贫困对象识别与扶贫项目运作监督机制,理顺各层级扶贫部门权力关系并合理设计扶贫干部考核制度,制定既注重贫困户个体脱贫又重视贫困村整体治理扶贫政策,对于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 康红军徐兴兴
- 关键词:利益整合政治合法性政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