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护理模式在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和镇痛治疗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4年
- 探讨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与镇痛治疗患者采取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护理模式的实际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选择医院ICU收治80例患者当作试验对象,全部试验对象在ICU内均进行气管插管通气与镇痛治疗,并通过电脑数字随机编号的方式进行分组,电脑随机编号是1-40的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设为对照组,该组患者主要实施常规护理,电脑随机编号是41-80的ICU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设为试验组,该组患者采取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护理模式,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从机械通气和镇痛效果改善方面来看,试验组患者疼痛观察工具法评分和躁动镇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较短;从预后恢复方面来看,试验组患者握力、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全部数据对比均P<0.05。结论 针对医院ICU内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与镇痛治疗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取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能够增强镇痛效果,促进身体康复,患者预后表现良好。
- 傅正婷王婉婷赵杰杨晶蔡昕航
- 关键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
- 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单位β1在宫颈癌症诊断、预后及免疫浸润中的作用
- 2025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NGB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水平,评估其对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价值,并分析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潜在作用。方法本研究利用TCGA、GTEx和GEO数据库,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CNGB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估CNGB1的预后价值,并构建列线图预测生存期。使用ROC曲线分析CNGB1对宫颈癌的诊断效能。此外,分析CNGB1与免疫检查点的关系,评估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并进行KEGG及GO富集分析探讨CNGB1的潜在功能。结果CN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高CNGB1表达与较差的总生存期(OS)相关,并可作为独立的OS预测因子(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NGB1对宫颈癌的诊断具有较高效能(AUC=0.9362)。在化疗敏感性分析中,CNGB1高表达的宫颈癌患者对多种化疗药物更敏感。免疫分析表明,CNGB1表达水平与CD274、CTLA4、HAVCR2、LAG3、PDCD1等免疫检查点显著相关,并影响宫颈癌组织中免疫细胞的浸润程度。KEGG和GO分析显示,CNGB1主要参与细胞周期、DNA复制及免疫相关信号通路,提示其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增殖和肿瘤免疫调控促进宫颈癌进展。结论CNGB1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患者不良预后、化疗敏感性及免疫微环境变化相关。CNGB1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DNA复制及免疫微环境促进宫颈癌进展,提示其可作为宫颈癌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
- 赵杰张艳平闫明姜旭李可欢杨小玉赵悦辰马新利
- 关键词:宫颈癌预后生物标志物
- 基于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 2020年
- 探究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护理对策、护理效果。方法 本文研究开展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样本资料为时间段内我院ICU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2例患者,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总结ICU患者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致病因素以及护理对策。结果 调查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与患者年龄、卧床时间、静脉采血次数、镇静药物、机械通气等因素有关,经过有效护理,患者血栓症状均得以改善,护理满意度在95%以上。结论 ICU患者在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为了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制定临床综合护理干预方案。
- 赵杰王颖仲雪莹孙月
- 关键词:ICU患者深静脉血栓护理对策
- 论早期系统化护理模式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 2020年
- 探究ICU患者应用早期系统化护理模式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2019年我院72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等分为36例对照组、36例实验组,分别开展常规护理、早期系统化护理,对比最终护理效果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结果 实验组检验结果更符合预期,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将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应用在ICU患者中,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以及生存质量。
- 仲雪莹孙月赵杰王颖
- 关键词:ICU下肢深静脉血栓
- 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应用文献复习及展望被引量:1
- 2020年
- 体外膜肺氧合逐渐成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肺功能障碍的暂时性替代措施,并且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就近年来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介绍了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类型,分析了其在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器官移植、联合CRRT治疗、危重症患儿治疗以及转运等各方面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我国体外膜肺氧合技术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且不断探索状态中,而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护理工作相对医疗发展较为迟缓,指出了护理工作尚没有统一指南进行规范,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并发症的发生。
- 闫明马云清王子姜丽芬李娜赵杰马新利
-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器官移植
- 综合 ICU 中 11 例暴发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
- 2016年
- 目的,本文收集了我院 2015 年 4 月至 2016 年 4 月期间,综合 ICU 所收治的患有爆发性急性胰腺炎的患者,并且对其治疗与护理进行记录。方法,通过严密监测患者的腹内压,并且准确测量患者的腹围,以扩肛以及通便等方式,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并且对神经、循环以及肾功能等重要的脏器进行有效的支持,与此同时,控制感染的发生,并做好心理护理。结果,本组 11 例患者当中,5 例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痊愈,6 例患者经过抢救无效后死亡,死亡的患者当中有 1 例患者由于医疗费用过高而放弃治疗。结论,对患者给予大力的呼吸、循环以及肾功能等重要器官的支持,可以显著提高爆发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 吴娇赵杰
- 关键词:ICU暴发性急性胰腺炎护理措施
- 110 例 ICU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 2016年
- 目的,分析与探讨我院急救医学科 ICU 当中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因以及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 2015 年 2月~2016 年 2 月急救医学科 ICU 所收治的 110 例患者进行调查,对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展开调查,并且将此作为依据,从而制定出一套合理的预防措施。结果,静脉采血次数与 ICU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关(P<0.01);长期卧床、心肺功能衰竭、呼吸未正压机械通气及镇静和肌松药的使用均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ICU 患者存在多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提高医护人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的认识。有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可以减少 ICU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 赵杰吴娇
-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对策
- 模块化护理干预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2024年
- 探讨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给予模块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重症肺炎78例患者,随机实施组别划分,并对应用效果实施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呼吸指标与并发症方面均更优,以上各项指标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模块化护理干预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具有确切价值,能够改善患者呼吸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具有推广价值。
- 杨晶赵杰傅正婷王婉婷谢鸿飞
- 关键词:机械通气
- 集束化护理在预防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探讨集束化护理对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的效果。方法 研究以80例ICU危重症患者为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集束化护理,观察效果。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导管相关性感染发发生率较低,导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较短,且试验组人员感控能力及护理能力均表现较高,均P<0.05。结论 针对ICU危重症患者而言,采取集束化护理方式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改善患者预后。
- 赵杰傅正婷杨晶王婉婷马红英
-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效果
- 分析危重症创伤急诊手术患者接受优化配合急救流程对抢救效果的影响
- 2022年
- 分析重症创伤急诊手术患者接受优化配合急救流程对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50例危重症创伤手术患者展开研究,均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入院,利用信封法分为比照组(n75)、研究组(n75),分别应用常规护理流程、优化配合急救流程,对临床护理效果展开观察。结果:与比照组患者接诊、分诊评估、心电监护、静脉采血以及静脉用药时间相比,研究组均更短;相较于比照组护理总满意度,研究组明显更高;相较于比照组休克发生率、病死率以及MODS发生率,研究组均更低(P<0.05)。结论:优化配合急救流程应用于危重症创伤急诊患者手术中,可缩短接诊、分诊评估、心电监护、静脉采血及静脉用药时间,并提升护理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可降低休克、病死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
- 李溪晶杨晶赵杰
- 关键词:抢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