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阴润肺汤对肺阴亏虚型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养阴润肺汤对肺阴亏虚型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调节性T(Treg)细胞及树突状(DC)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肺阴亏虚型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养阴润肺汤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DC细胞亚群变化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咳嗽、咽干、盗汗、潮热症状评分分别为(1.55±0.28)分、(1.46±0.27)分、(1.09±0.22)分、(0.88±0.16)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73±0.34)分、(1.59±0.29)分、(1.27±0.26)分、(1.02±0.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外周血Treg细胞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为(2.16±0.42)%,低于对照组的(2.47±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DC1、DC2细胞水平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分别为(0.66±0.13)%、(0.49±0.09)%,高于对照组的(0.59±0.11)%、(0.4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阴润肺汤能改善肺阴亏虚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外周血Treg细胞、DC细胞亚群水平,高效且安全。
- 胡俊伟武喜眀杨萱
- 关键词:肺结核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
- 2009-2013年河南省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回顾性研究
- 目的: 通过了解2009-2013年5年期间河南省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种类、发生率,总结HAART时代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特点及规律,为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法: 统计2009年1...
- 杨萱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机会性感染人口学特征病原菌分布
- 河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合并肾损伤的横断面研究
- 2024年
- 目的了解河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合并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纳入河南省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鹤壁市第三人民医院、洛阳市周山医院、兰考县中心医院2023年4月1日至9月30日管理的接受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抗病毒治疗方案及合并疾病等临床信息,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肌酐、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肾损伤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526例HIV感染/艾滋病患者,年龄为(45.52±14.28)岁,男2156例(85.4%),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91.6%,2314/2526),抗病毒治疗时间为5.00(2.92,8.00)年。治疗方案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占55.3%(1396/2526)。HIV病毒载量<50拷贝/mL者占93.0%(2350/2526),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476(337,645)/μL。156例(6.2%)患者合并乙型肝炎和(或)丙型肝炎,205例(8.1%)合并糖尿病,379例(15.0%)合并高脂血症,189例(7.5%)合并高尿酸血症。通过联合检测发现肾损伤患者1040例(41.2%),其中355例(14.1%)表现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或尿蛋白阳性或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UACR)≥30 mg/g,682例(27.0%)为尿α1-MG、尿β2-MG、尿RBP任一项阳性的单纯肾小管损伤。eGFR<60 mL/(min·1.73 m^(2))者71例(2.8%),eGFR为60~89 mL/(min·1.73 m^(2))者509例(20.2%),eGFR≥90 mL/(min·1.73 m^(2))者1946例(77.0%)。发现合并慢性肾脏病(CKD)患者138例(5.5%),其中CKD 1至2期110例(79.7%),尿白蛋白A2级117例(84.8%)。对eGFR<60 mL/(min·1.73 m^(2))或尿蛋白阳性或UACR≥30 mg/g的355例肾损伤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 杨萱崔中锋刘朝阳张林李全喜牛玉姣张雪张晓华陈昭云李琼刘金瑾孙燕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肾损伤
- 河南省2024年HIV感染者病毒学失败后耐药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河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经治患者的耐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24年1月至12月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6个月以上且病毒载量>200拷贝/mL的HIV-1感染经治患者,采集其血浆样本,通过反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部分pol区基因序列及整合酶基因序列。利用REGA HIV-1亚型分析工具确定HIV-1分离株的亚型,使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分析其基因耐药突变和抗病毒药物敏感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耐药相关因素。结果933例ART失败的HIV-1经治患者中,825份样本成功扩增,扩增成功率为88.42%。总体耐药率为70.06%(578/825),其中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和整合酶抑制剂(INSTI)耐药率分别为55.15%(455/825)、64.36%(531/825)、5.70%(47/825)和2.31%(19/821)。最常见的耐药突变包括M184I/V[47.88%(395/825)]、K103N/S[38.18%(315/825)]和K70E/G/N/Q/R/S/T/del[16.61%(137/825)]。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μL[调整后比值比(OR)=2.239,95%可信区间(95%CI)1.011~4.960]、2NRTI+NNRTI初治方案(调整后OR=44.332,95%CI 5.191~378.593)、2NRTI+PI/r(r为利托那韦)初治方案(调整后OR=14.391,95%CI1.304~158.805)和更换过ART方案(调整后OR=5.941,95%CI2.373~14.878)是耐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河南省HIV-1经治患者病毒学失败后的耐药率较高,以NNRTI类耐药为主。基线免疫状态和初始治疗方案选择是影响耐药发生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治疗监测和耐药监测。
- 刘金瑾赵清霞杨萱张晓华位曙光霍玉奇
- 关键词: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耐药突变
- 郑州市不同年龄HIV/AIDS患者低病毒血症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HIV/AIDS)的低病毒血症(low level viraemia, LLV)发生情况,探讨影响LLV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郑州市2004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的HIV/AIDS患者相关信息,根据ART时年龄的不同将HIV/AIDS患者分为≥50岁组和<50岁组。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LLV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2 981例研究对象,其中<50岁组2 460例,≥50岁组521例。<50岁组随访时间为5.8(3.5~8.2)年,累计随访14 814人年,15.5%(382/2 460)患者发生LLV,发病密度为25.8/1 000人年(95%CI:23.2~28.3)。≥50岁组随访时间为5.6(3.5~8.2)年,累计随访3 084人年,22.6%(118/521)患者发生LLV,发病密度为38.3/1 000人年(95%CI:31.5~45.0)。≥50岁组患者的LLV发生率高于<5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53,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基线CD4细胞≤200个/μL、漏服药物是患者发生LLV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HIV/AIDS患者LLV发生率较高,年龄是HIV/AIDS患者发生LLV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李超锋杨萱刘金瑾张雪陈媛媛杨晓霞张晓华郭莉莹徐丽霞侯明杰孙燕赵清霞
- 关键词:艾滋病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
- 联合抗病毒治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血脂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联合抗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cART)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people living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PLWH)血脂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影响,分析高脂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感染与免疫门诊初治PLWH为研究对象,收集PLWH基线、cART 1年、3年和5年血脂、血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载量和CD4^(+)T细胞水平以及糖尿病发生情况,使用Framingham评分评价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LWH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18例PLWH,其中男性289例(90.88%);年龄35(29,46)岁。PLWH在cART后血脂变化表现为高脂血症发生率升高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生率下降。高脂血症发生率由启动cART时23.58%升至cART 5年时35.53%,以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升高为主,其中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方案在cART 1年时变化显著(P均<0.017),高总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生率无明显变化(P均>0.017)。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生率由启动治疗时45.28%降至cART 5年时11.32%,cART 1年时变化明显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体质量指数>25 kg/m2和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方案是发生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Framingham评分未发现cART 5年对PLWH 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有明显变化。结论PLWH在cART 5年中血脂变化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发生率升高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发生率下降,在cART 1年时变化显著。吸烟、体质量指数>25 kg/m2和使用替诺福韦+拉米夫定+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方案人群容易发生高脂血症,应加强血脂监测。cART 5年对PLWH 10年心血管疾病风险无明显影响。
- 夏玉朝杨萱甘源张晓华李琼王雪婷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血脂代谢心血管疾病风险联合抗病毒治疗
- 郑州市城区初治HIV/AIDS患者使用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3年肾功能变化
- 2024年
- 目的通过观察初治HIV/AIDS患者使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3年的肾功能变化,探讨HIV/AIDS患者使用TDF发生慢性肾脏病(CK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河南省传染病医院感染与免疫门诊使用TDF的初治HIV/AIDS患者,分别收集患者治疗基线、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的血肌酐和尿蛋白,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患者发生CKD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20例患者,男性296例(92.50%),女性24例(7.50%),年龄34(28,46)岁,合并高血压22人(6.88%),合并糖尿病24人(7.50%)。共发生CKD 31例(9.69%),其中CKD 1期23例(7.19%),CKD2期7例(2.19%),CKD5期1例(0.31%),均有白蛋白尿阳性表现,白蛋白尿分期为A2期29例,A3期2例。发生CKD时间为使用TDF24(12,30)个月,其中2例因为肾损伤更换为不含TDF方案。TDF治疗2年后发生CKD患者eGFR出现明显下降。多因素分析年龄≥50岁、合并糖尿病、联合使用LPV/r、基线CD4细胞<100个/μL和基线eGFR<120 mL/min·1.73 m^(2)是使用TDF患者发生CKD的危险因素。结论郑州城区门诊初治HIV/AIDS患者使用TDF 3年发生CKD以白蛋白尿阳性为主。年龄≥50岁、基线CD4细胞<100个/μL、基线eGFR<120 mL/min·1.73 m^(2)、合并糖尿病和联合使用LPV/r人群应加强肾功能监测,尤其使用TDF 2年以上。
- 夏玉朝杨萱甘源李超锋
- 关键词:替诺福韦尿蛋白肾小球滤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