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琎琎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超声乳化预劈核技术对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超声乳化预劈核技术对视力恢复、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依照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传统超乳组(19例)和超乳预劈核组(21例)。传统超乳组采用传统超乳手术,超乳预劈核组在传统超乳手术基础上采用预劈核技术,两组术后1、3、7 d开展随访,并于治疗后1个月回院复查。观察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差异、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结果两组术前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d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 d超乳预劈核组最佳视力高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 d眼压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 d超乳预劈核组眼压数值低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超乳预劈核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六角形细胞比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超乳预劈核组六角形细胞比例高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乳预劈核组术后1个月门诊复诊用降眼压药物种类少于传统超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行预劈核技术超声乳化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减轻传统超乳手术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术后视力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
- 向琎琎于爱民
- 关键词:超声乳化角膜内皮细胞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 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 2019年
- 目的:探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D-OCT)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2018年6—12月需行白内障手术患者163例,均行术前常规检查:使用海德堡Spectralis OCT对后极部视网膜进行检查,获取横截面图像;使用Canon眼底彩色照相设备拍摄后极部视网膜图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视网膜疾病的检出率。结果:163例患者共获取有效OCT图像115例(70.55%),其中存在视网膜疾病25例(15.34%),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例,玻璃体后脱离4例,黄斑前膜3例,病理性近视3例,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3例,黄斑囊样水肿2例,黄斑裂孔2例,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1例。采集有效后极部视网膜图像84例(51.53%),共发现视网膜疾病12例(7.36%),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7例,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2例,视网膜色素变性1例,黄斑裂孔1例,病理性近视1例。两种检查方法对视网膜疾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与眼底彩色照相比较,可以提高白内障手术前视网膜疾病的检出率,有助于术前对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的评估,减少医疗纠纷。
- 孔令勇于爱民赵越邵明霞向琎琎
- 关键词:白内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疾病
- 早期发现及诊断基底细胞癌的重要性--右眼上睑基底细胞癌一例
- 2016年
- 基底细胞癌(BCC)为皮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我们医务工作者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同时应加强宣传,使患者了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最终在医患双方的共通努力下,提高眼睑基底细胞癌的早期正确诊治率。
- 向琎琎
- 关键词:基底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