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迪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性
  • 2篇缺血
  • 2篇细胞
  • 2篇斑块
  • 1篇代谢
  • 1篇弹性成像
  • 1篇蛋白
  • 1篇递呈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形成
  • 1篇信号
  • 1篇信号转导
  • 1篇信号转导通路
  • 1篇性细胞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形成

机构

  • 6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马迪
  • 5篇陈盈
  • 4篇邢英琦
  • 2篇冯加纯
  • 1篇王晶
  • 1篇王川

传媒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CD47信号转导通路在炎症通路中对易损斑块的影响
目的:脑卒中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大,成为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寿命的重要问题,因此,了解脑卒中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可以为脑卒中的干预提供思路,为脑卒中患者带来福音。大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形成的一个最主要病因,动脉...
窦曼曼陈盈马迪邢英琦
关键词:易损斑块信号转导通路炎症通路HIF新生血管形成
文献传递
以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为靶点的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0年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脂质代谢障碍和氧化应激反应加速了病变过程。本文介绍了基础研究中以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氧化应激为目标的治疗方法。调节脂质代谢的治疗方法包括:①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PCSK9)小分子抑制剂:不仅能够抑制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型的活性,而且能增加肝细胞表面LDL受体;②纳米颗粒miR-chNPs(miR206-chNPs和miR223-chNPs):通过调节转录后基因表达,促进胆固醇外排。改善氧化应激的治疗方法包括:①抗氧化剂硒纳米颗粒:通过抗氧化剂硒酶或硒蛋白维持体内的氧化还原稳态;②硫氧还原蛋白1模拟肽:通过其抗氧化和蛋白质信号转导来发挥功能;③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基于基础研究的新靶点治疗方法,是未来具有潜力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新兴方法。
崔柳平马迪陈盈邢英琦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脂质代谢氧化应激
IL-34对小胶质细胞抗原递呈作用的研究
<正>日的本研究调查IL-34对小胶质细胞的炎性作用以及抗原递呈作用,进而判断IL-34刺激后,小胶质细胞对CD4+阳性T细胞分化成Th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1 IL-34 1,10,或100μg/ml刺激小胶质细胞48...
马迪冯加纯王川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抗原递呈
文献传递
超声新技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20年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和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与其具有脂质坏死核心、薄纤维帽、巨噬细胞含量多以及斑块内出血等特点密切相关。超声具操作简易、成本低、安全性高以及费时少等优点,使其比其他成像方式更适合成为易损斑块的常规筛查方法。该综述主要介绍了几种有希望应用于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临床实践的新兴超声技术,及其便捷性和有效性。
崔柳平马迪陈盈邢英琦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弹性成像超声分子成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面积与细胞因子和免疫状态的关联性分析被引量:2
2025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梗死面积与细胞因子和免疫状态的关联性,为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发病72 h内的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最大梗死层面面积将患者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n=34)和非大面积脑梗死组(n=33)。收集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既往病史等临床基线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IL-17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计算2组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绝对值(LYM#)、淋巴细胞百分比(LYM%)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同时计算IFN-γ/IL-4比值、TNF-α/IL-4比值和TNF-α/IL-10比值;并依据临床神经专科查体体征评价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秩相关分析检验2组患者脑梗死面积与NIHSS评分、细胞因子和免疫状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比较,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IL-2、IL-6、IL-10、IL-17A、TNF-α和IFN-γ水平以及外周血中NLR均明显升高(P<0.01),LYM#、LYM%和TNF-α/IL-4比值明显降低(P<0.01)。秩相关分析,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面积与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_(s)=0.521,P<0.05),非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脑梗死面积与患者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_(s)=0.721,P<0.001)。2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血清中IL-6(r_(s)=0.306,P=0.005)、IL-4(r_(s)=0.252,P<0.001)、IL-2(r_(s)=0.109,P=0.025)、IL-17A(r_(s)=0.405,P<0.001)和IFN-γ(r_(s)=0.146,P<0.001)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NIHSS评分与TNF-α(r_(s)=0.039,P=0.726)和IL-10(r_(s)=0.121,P=0.192)水平无相关性。2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血清中LYM#(r_(s)=-0.026,P=0.036)和LYM%(r_(s)=-0.008,P=0.002)呈负相关关系,与NLR呈正相关关系(r_(s)=0.315,P=0.00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与NIHSS评�
苏醒麒赵灵敏马迪尤久琳陈盈冯良枢王晶冯加纯王川
关键词:免疫炎性细胞梗死面积
血小板反应蛋白1与缺血性卒中被引量:1
2020年
新生血管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重要原因,斑块破裂后出血,血小板聚集到病变处形成血栓,加重脑血管狭窄;此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脱落的栓子可堵塞远端脑血管。脑组织对缺血性卒中的急性反应是复杂的。首先,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增加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在缺血性卒中及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OS通过上调炎症介质和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引起血脑屏障破坏;血脑屏障的破坏促进免疫细胞向脑组织迁移[1]。缺血性卒中发作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迁移到脑组织的免疫细胞和脑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2];缺血后导致继发性脑损伤和神经元死亡,产生炎性介质,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最新观点认为,缺血性卒中后脑内炎症不会局限于缺血灶周围,而会向全脑扩散并长期存在,持久的全脑炎症可能会导致慢性神经退行性变并影响卒中后的全脑功能[3,4]。
崔柳平马迪陈盈邢英琦
关键词:血小板反应蛋白1缺血性卒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