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文 作品数:16 被引量:29 H指数:3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大数据时代下的脑血管病研究 自从高德纳咨询公司提出"大数据"的概念之后,从商业领域到科学研究都走入了一场新的时代革命之中,对医疗健康领域而言同样如此.本文作者希望通过整理目前大数据分析在脑血管病方面的相关文献,做一简要综述,归纳汇总现有研究实例,总... 何一川 于耀宇 赵立文 汪子文 张鹏飞 赵文可 黄昌恒关键词:脑血管病 兔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形成分子机制及甘草酸二铵干预的实验研究 本文在结扎兔双侧颈总动脉诱导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模型的基础上,同时探讨动脉瘤发病的分子机制,并用甘草酸二铵干预NF-κB的表达,并观察平滑肌细胞的表型转换、凋亡和细胞外基质降解的情况,为药物预防颅内动脉瘤的形成提供科学据和理... 张鹏飞 赵立文 汪子文 赵文可 何一川 于耀宗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甘草酸二铵 蛋白表达 平滑肌细胞 甘草酸二铵干预兔基底动脉瘤形成的实验研究 2016年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DG)干预兔基底动脉瘤发生的作用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动脉瘤(IA)组、生理盐水(NS)组、DG组,每组10只。其中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基底动脉瘤形成模型。在造模后的第1-7天,IA组不做处理,DG组给予DG[20 mg/(kg·d)]静脉注射,NS组注入等剂量生理盐水。使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基底动脉尖核转录因子核因子kappa 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情况,使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基底动脉尖α-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结果 IA组和NS组NF-κB和MMP-9表达均高于对照组,α-SM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5);IA组和N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G组NF-κB和MMP-9表达低于IA组和NS组(P<0.05),而α-SMA表达量高于IA组和NS组(P<0.05)。结论 DG可抑制NF-κB和MMP-9的表达,减轻血管壁内炎症反应,抑制颅内动脉瘤的形成。 桂铮 汪子文 张鹏飞 赵文可 于耀宇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肌动蛋白类 内膜斑块剥脱术与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研究,共7 4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0 d,CAS组卒中和死亡联合事件发生率(OR=1.51,95%CI为1.23~1.84;P〈0.001)、任意卒中事件发生率(OR=1.47,95%CI为1.18~1.83;P〈0.001)均明显高于CEA组;而心肌梗死发生率(OR=0.46,95%CI为0.28~0.75;P=0.002)、颅神经损伤发生率(OR=0.08,95%CI为0.04~0.14;P〈0.001)均明显低于CEA组。两组致残性卒中和死亡联合事件发生率(OR=1.28,95%CI为0.93~1.77;P=0.13)、病死率(OR=1.52,95%CI为0.96~2.41;P=0.07)、致残性卒中发生率(OR=1.16,95%CI为0.79~1.71;P=0.46)无明显差异。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与CEA类似。 张鹏飞 赵立文 汪子文 唐铸 赵文可 何一川 杨俊丽 于耀宇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内膜剥脱术 支架置入术 META分析 中脑周围非动脉瘤破裂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血流动力学关系的探究 背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多种病因,一般病因有先天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微小动脉瘤等。而中脑周围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为脑血管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有不少病例出现中脑周围性蛛... 赵文可 于耀宗 张鹏飞 汪子文 赵立文 何一川 黄昌恒关键词:血流动力学 甘草酸二铵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血管单元Rac-1,Claudin-5和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建立急性脑动脉闭塞后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即刻应用甘草酸二铵,通过观察TTC染色梗死面积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血管单元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 VE-Cadherin的病理变化,... 赵立文 张鹏飞 汪子文 唐铸 何一川 赵文可 于耀宇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甘草酸二铵 神经血管单元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远期转归比较:随机对照试验的汇总分析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通过汇总分析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远期转归。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纳入在颈动脉狭窄患者中比较CEA与CAS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研究基本特征以及远期转归,包括卒中或死亡联合终点、任何卒中、任何死亡等数据,应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和8 210例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2~7.4年。纳入研究的质量整体较高,产生偏倚的风险较低。汇总分析显示,CAS组卒中或死亡联合终点[风险比(hazard risk, HR) 1.21,95% CI 1.04~1.39]、任何卒中(HR 1.32,95% CI 1.15~1.51)和同侧卒中(HR 1.26,95% CI 1.02~1.55)风险显著高于CEA组;CAS组死亡(HR 1.06,95% CI 0.95~1.18)、致残性卒中(HR 1.23,95% CI 0.95~1.60)、非同侧卒中(HR 1.12,95% CI 0.81~1.55)和再狭窄(HR 1.18,95% CI 0.91~1.52)风险均与CEA组无显著性差异,但。结论CAS在远期死亡、致残性卒中、非同侧卒中和再狭窄风险方面与CEA相近,但CAS的远期卒中或死亡联合终点、任何卒中和同侧卒中风险显著更高。这些结果提示,CEA仍是颈动脉狭窄的治疗选择。 张鹏飞 郭艳婷 赵文可 赵立文 汪子文 何一川 于耀宇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甘草酸二铵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Rac-1、Claudin-5和VE-Cadheri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血管单元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240只健康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30)、假手术组(n=30)、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n=90)、甘草酸二铵组(n=90),后2组大鼠又依据观察时间点不同分为术后2h、6h、12h亚组.每亚组30只。甘草酸二铵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制备成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且术后即刻分别经尾静脉注射甘草酸二铵氯化钠注射液9.11mL或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术后2h、6h、12h时分别取材各组大鼠脑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计算梗死灶面积百分比,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血管内皮钙粘素WE-Cadherin)阳性细胞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紧密连接蛋白Rac-1、Claudin-5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相比,术后2h、6h、12h时甘草酸二铵组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K(P〈0.05)。术后6h、12h时,甘草酸二铵组Claudin-5阳性细胞表达率均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12h时,甘草酸二铵组VE-Cadherin阳性细胞表达率均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6h、12h时,甘草酸二铵组Claudin.5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h时,甘草酸二铵组Rac-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可通过上调神经血管单元中紧密连接蛋白Rac-1、VE-Ca(ulerin及Claudin-5的表达,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赵立文 张鹏飞 汪子文 唐铸 何一川 赵文可 于耀宇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甘草酸二铵 神经血管单元 CLAUDIN-5 颅内前交通动脉瘤外科夹闭术与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率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赵文可 于耀宇 汪子文 唐铸 张鹏飞前循环卒中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的汇总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评价前循环卒中患者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Clinical Trials 数据库和相关补充资料,纳入在前循环卒中患者中比较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进行偏倚风险评价,提取研究基本特征和90 d时转归良好(定义为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0~2分)、死亡以及有症状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等数据,应用 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其中血管内治疗组共1557例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组共1359例患者。纳入研究的质量整体较高,产生偏倚的风险较低。血管内治疗组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对照组[优势比(odds ratio, OR)2.1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4~3.46;P 〈0.01],90 d死亡风险与静脉溶栓治疗组无显性差异(OR 0.86,95% CI 0.69~1.06;P =0.16),但 sICH 风险增高存在临界性统计学意义(OR 1.35,95% CI 1.00~1.84;P =0.05)。结论前循环卒中患者行血管内血栓切除术治疗的有效性显著优于静脉溶栓治疗,但在安全性方面仍需进一步评价。 赵立文 汪子文 张鹏飞 唐铸 桂铮 于耀宇关键词: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切除术 M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