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浩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循环microRNA-152在HBV阳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探讨外周血循环miR-152在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5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的36例HBV阳性原发性肝细胞肝癌,28例HBV阳性肝硬化,28例乙型肝炎及28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应用RT-PC R方法测定血清miR-152的相对表达量,分析其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同时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其甲胎蛋白浓度。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循环miR-152的表达与HBV阳性肝细胞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先进行单样本K-s检验正态性分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多组间均数的比较,组间均数比较采用SN K-q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外周血循环miR-152表达在肝硬化组(0.392±0.255)、肝细胞癌患者组(0.315±0.161)与肝炎组(0.603±0.247)和健康对照组(1.157±0.5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其表达与HBV阳性肝细胞癌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AUC-ROC曲线分析其作为标志物检测HBV阳性肝细胞癌时诊断效能[0.933(95%C I:0.841-0.980)]显著高于甲胎蛋白[0.757(95%C I:0.634-0.855)](P〈0.01),比甲胎蛋白联合检测诊断效能[0.973(95%C I:0.898-0.996)]显著提高(P〈0.01)。结论:外周血循环miR-152与HBV阳性肝细胞癌进展相关,与AFP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有望成为HBV阳性肝细胞癌的生物标志物。
- 杨晓敏任浩魏冉张欣杨咏梅杜鲁涛邹明瑾王传新张义
- 关键词:HBV肝细胞癌蛋白表达
- 外周血循环MicroRNA-152在HBV阳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外周血循环miR-152 在乙型肝炎病毒阳性肝细胞癌中的变化水平及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36 例HBV 阳性原发性肝细胞肝癌,14 例HBV 阳性肝硬化,14 例乙型肝炎以及14 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RT-...
- 杨晓敏任浩魏冉张欣杨咏梅杜鲁涛邹明瑾王传新张义
- 关键词:甲胎蛋白
-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基因突变及其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利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检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92例晚期NSCLC患者血浆标本,采用ADx-ARMS方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情况,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癌胚抗原(CEA)、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糖类抗原(CA)125、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唾液酸(SA)水平。结果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总突变率为32.6%(30/92)。其中,EGFR19-del突变率为15.2%(14/92),EGFR21-L858R突变率为12.0%(11/92),EGFR20-T790M突变率为2.2%(2/92)。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具有明显相关性。与EGFR基因野生型患者比较,EGFR基因突变患者CEA水平明显升高(P<0.05),CA125、CYFRA21-1、SCC-Ag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晚期NSCLC患者EGFR基因突变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YFRA21-1、SCC-Ag水平与未突变患者存在明显差异,为发现EGFR基因突变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乃至筛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优势人群提供参考。
- 牛艳柳邹明瑾阿尔孜古丽李晋赵晓文任浩苏小红张义
-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扩增阻滞突变系统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 胃癌组织中lncRNA MALAT1表达水平及检测意义
- 任浩
- CD14+HLA-DRLow/-髓源抑制性细胞样细胞与白细胞介素1β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分析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及腹水CD14+ HLA-DRLow/-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样细胞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探讨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至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31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从中选取5例中晚期患者留取腹腔积液.收集同一时期年龄构成相匹配的2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对照.流式细胞术分析卵巢癌患者外周血、腹腔积液以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14+ HLA-DRLow/-细胞亚群在CD14+单核细胞中所占比例并分离获取该群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 HLA-DRLow/-细胞亚群表型,实时定量PCR检测该群细胞免疫抑制因子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卵巢癌患者外周血、腹腔积液以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1 β表达水平,并与CD14+ HLA-DRLow/-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卵巢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CD14+ HLA-DRLow/-细胞及IL-1β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健康对照组及卵巢癌患者外周血CD14+ HLA-DRLow/-细胞在CD14+单核细胞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30±0.49)%和(3.74±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96,P<0.01),该群细胞表型与因子表达与单核样MDSCs相似.卵巢癌患者腹腔积液中CD14+ HLA-DRLow/-细胞百分比为(16.60±7.35)%,显著高于外周血的(4.03±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87,P<0.05).健康对照组及卵巢癌患者外周血IL-1β水平分别为3.88(0.41,7.07) ng/L及(12.77±3.5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3,P<0.01).5例卵巢癌患者腹腔积液IL-1β水平为(62.17 ±23.05) ng/L,显著高于外周血的(12.65 ±3.93)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0,P<0.01).卵巢癌患者外周血及腹腔积液IL-1β表达水平与CD14+ HLA-DRLow/-细胞比例存在相关性(外周血R2 =0.36,P<0.01;腹腔积液R2=0.68,P<0.05),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1β表达水平与CD14+ HLA-DRLow/-细胞比例无�
- 王华阳赵睿任浩邹明瑾张建张义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
- 血清长链非编码 RNA BC200表达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血清中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 BC200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24例胃癌患者、41例萎缩型胃炎患者、59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的lncRNA BC200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72-4(CA72-4)。对31例成功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3、7、10、30和100 d血清 lncRNA BC200水平进行动态监测。应用ROC 曲线分析lncRNA BC200、CEA及CA72-4诊断胃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胃癌患者血清BC200表达水平Ⅰ+Ⅱ期组[1.041(0.794,1.462)]及Ⅲ+Ⅳ期组[1.290(0.978,1.794)]较癌前病变组[0.969(0.699,1.219)]、健康对照组[0.801(0.556,1.599)]有明显升高(H=54.68,P<0.0001);与术前[1.120(0.859,1.663)]相比,胃癌患者血清lncRNA BC200表达水平在术后10 d[0.903(0.724,1.182)](U=55.0,P<0.0001)、30 d[0.759(0.671,1.037)](U=299.0,P=0.0261)、100 d[0.478(0.378,0.635)](U=41.0,P<0.0001)均有显著降低。血清lncRNA BC200诊断胃癌的曲线下面积( AUC)为0.865,高于CA72-4( AUC=0.699)及 CEA ( AUC =0.807)。三者联合检测 AUC 为0.934。结论胃癌患者血清中lncRNA BC20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lncRNA BC200有望作为胃癌诊断及疗效监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7,40:138-142)
- 任浩王昌敏杨晓敏张笑雨魏冉赵瑞张欣杨咏梅张义
- 关键词:胃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