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莹莹
- 作品数:20 被引量:72H指数:6
- 供职机构:浙江省台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学研究基金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康复治疗部治疗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膀胱电刺激法,两组均治疗8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排尿情况及残余尿量情况,并比较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日均单次排尿量和日单次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日均排尿次数和残余尿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150,P<0.05)。结论膀胱电刺激法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在SCI后NB患者膀胱功能重建中的作用确切,能更明显改善排尿情况,减少残余尿量。
- 胡益俞建松刘莹莹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功能训练膀胱功能重建
- 运用三维步态分析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脑血管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慢性动作功能受损的主因之一,影响日常生活功能[1]。机器人辅助疗法是近年来出现的脑卒中康复疗法,具有重复性、专一性、可定量评价等优点[2-3]。既往评价偏瘫患者下肢机器人训练效果多采用量表评定,结果较主观,三维步态分析具有数据客观、定量、可信度高等优点[4]。本研究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比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经下肢机器人结合本体感觉训练或仅采用本体感觉训练后其三维步态参数的变化情况,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
- 胡彩虹李小军刘莹莹金坚
- 关键词:偏瘫三维步态分析
- 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预防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预防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治疗的晚期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术后均给予常规DVT预防措施。观察组加用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预防性治疗,对照组仅予以利伐沙班预防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标志物、炎症反应指标以及股静脉血流速度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及DVT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MMP-9、IL-1β、TNF-α、D-D、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水平降低(P<0.01),左、右股静脉血流速度增加(P<0.01),且观察组各指标变化更加明显(P<0.01)。观察组DVT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55%vs.20.45%和6.82%vs.22.73%)(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抗血栓压力泵能够有效改善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并可显著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有利于预防DVT形成。
- 董琴晖刘莹莹朱健郭群依
- 关键词:利伐沙班晚期卵巢癌深静脉血栓
- 温针灸预防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对蛋白C抗凝系统的影响被引量:9
- 2020年
-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创伤性脊髓损伤较常见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约占80%,可发生于脊髓损伤的围术期、康复.期和慢性期,一般损伤后2周为发病高峰[1-2]。静脉瘀滞、血液高凝和血管内膜损伤是DVT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蛋白C系统主要发挥抗凝功能,由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APC)抑制物以及凝血酶调节蛋白组成[3]。DVT归属中医“血瘀”“脉痹”范畴,脊髓损伤为督脉受损,经络闭阻,阳气不能送达肢体,下肢血脉失去温煦,致气血瘀滞脉中而成疾病。
- 胡彩虹李小军刘莹莹
- 关键词:创伤性脊髓损伤深静脉血栓形成温针灸
- 温针灸结合低分子肝素钙对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低分子肝素钙对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对照组2017年1~12月共纳入患者348例,采用常规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2018年1~12月共纳入患者362例,采用温针灸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比较两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后股总静脉管腔直径及最大血流流速,股总静脉平均血流速度,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内皮素-1、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1)观察组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股总静脉直径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液最大流速、平均流速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股总静脉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液最大流速与平均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内皮素-1、HIF-1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内皮素-1、HIF-1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APTT、PT、T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PTT、PT、TT有所延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温针灸结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显著降低ICU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股总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 谢敏飞杨英姿刘莹莹
- 关键词:温针灸低分子肝素钙ICU下肢静脉血栓
- 中药口服配合针灸治疗对健康管理的意义
- 2022年
- 目的:探究中药口服配合针灸治疗在中风后遗症健康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疾病健康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口服配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82.93%(P<0.05);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健康管理中实施中药口服配合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生活依赖性。
- 符雅屏刘莹莹周苗
- 关键词:针灸中药口服中风后遗症健康管理神经功能
- 温针灸辅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疗效观察
- 目的:观察温针灸辅助治疗脊髓损伤后下肢静脉血栓疗效。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仅使用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5天、10...
- 刘莹莹朱靖胡彩虹
- 关键词:静脉血栓温针灸低分子肝素彩色多普勒
- 亚低温联合针刺治疗创伤性脑梗死
- 2016年
-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针刺治疗创伤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68例创伤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资料;其中34例采用亚低温治疗者为对照组;另34例采用亚低温联合针刺治疗为观察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天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统计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然观察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1.2%,明显高于对照组67.6%,P<0.05。治疗期间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联合针刺与亚低温治疗创伤性脑梗死患者可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临床效果,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 马传花胡彩虹刘莹莹
- 关键词:创伤性脑梗死亚低温针刺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
- 温针灸、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障碍改善作用分析
-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浙江省台州医院68例SCI后NB患者分为温针灸+膀胱功能训练组(研...
- 胡彩虹李小军陈峰刘莹莹
- 关键词:温针灸膀胱功能训练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情况膀胱功能
- 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在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co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痉挛性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强制性运动组和电针联...
- 樊留博刘莹莹卢战
- 关键词:电针强制性运动疗法痉挛神经功能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