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娇娇

作品数:30 被引量:97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成像
  • 11篇磁共振
  • 9篇磁共振成像
  • 7篇影像
  • 7篇乳腺
  • 7篇乳腺癌
  • 7篇腺癌
  • 4篇动脉
  • 4篇细胞
  • 4篇冠状
  • 4篇冠状动脉
  • 4篇管腔
  • 3篇动脉管
  • 3篇动脉造影
  • 3篇造影
  • 3篇肿瘤
  • 3篇甲状腺
  • 3篇甲状腺功能
  • 3篇甲状腺功能减...
  • 3篇宫颈

机构

  • 29篇河北北方学院...
  • 7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29篇李娇娇
  • 19篇张斌
  • 15篇陈静
  • 11篇刘迪
  • 8篇李晓东
  • 7篇郎晓燕
  • 6篇崔书君
  • 6篇李艳捧
  • 5篇李传贵
  • 4篇贺松
  • 4篇杨飞
  • 4篇崔国庆
  • 2篇邹殿俊
  • 2篇朱月香
  • 2篇刘建华
  • 1篇刘洪杰
  • 1篇郎颖涛
  • 1篇朱晓龙
  • 1篇张志敏
  • 1篇张志华

传媒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3篇河北北方学院...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影像科学与光...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5篇2025
  • 4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RI-DWI-IVIM多参数成像对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浸润淋巴细胞水平的预测价值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 探究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采用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多参数成像对患者治疗后浸润淋巴细胞(TILs)水平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MRI-DWI-IVIM检查,患者给予新辅助化疗,治疗后评估TILs。分析MRI-DWI-IVIM多参数成像对TILs水平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后患者TILs阳性率(80.71%)显著高于治疗前(63.57%,χ^(2)=10.236,P<0.05);TILs阳性与TILs阴性患者边界、T2WI信号、DWI信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ILs阳性患者伪扩散系数(D*)低于TILs阴性,而单纯扩散系数(D)、微血管内容量分数(f)等参数高于TILs阴性(P<0.05);ROC曲线显示,边界、T2WI信号、DWI信号、D*、D、f预测TILs水平的AUC分别为0.640、0.610、0.640、0.866、0.720、0.674,各指标联合预测的AUC为0.948。结论 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TILs水平上升,采用MRI-DWI-IVIM多参数成像可以评估患者化疗后TILs水平,各指标联合可以提高对于TILs水平的预测价值。
边桂风李晓东贺松张斌李娇娇
关键词:浸润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浸润性淋巴细胞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DWI表观弥散系数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被引量:2
2020年
本研究对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患者的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弥散系数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探究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选取SCH患者180例,用MMSE量表、HDS量表及MoCA量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将82例认知功能正常患者设为对照组,66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轻度组,32例痴呆患者设为痴呆组。所有患者均接受MR-DWI检查,测算头颅各解剖部位的ADC值,并对三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间年龄、MoCA、MMSE和HD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海马区、左侧内囊区和左侧半卵圆中心的ADC值均随着认知功能障碍的加重而增大,且轻度组和痴呆组的AD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结果可知,年龄递增可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认知功能的损害与海马、内囊区、半卵圆中心的代谢和结构改变密切相关。海马区是认知功能由正常进展至轻度障碍的敏感区,半卵圆中心和内囊区是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展至痴呆的敏感区。
李艳捧杜晓猛郎晓燕张斌刘迪陈静李晓东李娇娇
关键词: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DWI表观弥散系数
CT灌注成像对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血流变化的评价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化疗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早期血流变化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0例,均给予标准化疗+恩度方案,21 d为1个周期,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1、3个周期行CT灌注成像检查,记录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渗透性(PS)、到达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应用Vitrea4.1 Lung Nodule Analysis软件计算肿瘤体积(TV)。结果 30例患者化疗1个周期,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SD)10例、进展(PD)2例;化疗3个周期,PR 24例、SD 5例、PD 1例。化疗1、3个周期BF、PS、MTT及TV与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化疗3个周期患者以上指标变化更明显。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早期血流变化情况,并可预测肿瘤对治疗的反应。
朱晓龙高纪称杨飞张斌崔书君李娇娇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CT灌注成像化学疗法
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和管腔直径衰减梯度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采用320排CT评估冠状动脉直径对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的影响,以及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和管腔直径衰减梯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320排CT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35例患者均行CT冠状动脉造影和传统X线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自动梯度软件包测量105支冠状动脉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值(transluminal attenuation gradient,TAG),同时测量105支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衰减梯度值(transluminal diameter gradient,TDG)。Spearman相关分析用于评估TAG和TDG值的相关性,并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阴性TAG和阳性TAG的TDG的差异。结果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AG和TDG间的相关性呈中度(r=0.525,P<0.001)。正常组TAG和TDG间的相关性为r=0.567,病变组TAG和TDG间的相关性为r=0.5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TAG的TDG值均明显高于阴性TAG(P均<0.001)。正常组和病变组的TDG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TAG值与TDG值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冠状动脉直径变化是影响冠状动脉管腔内密度衰减的一种重要因素,TAG值的变化可能是TDG值变化的结果。
李娇娇张斌刘迪李传贵陈静
关键词:CT冠状动脉造影
基于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结合多参数MRI预测乳腺癌HER2状态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一种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结合多参数MRI的多模态模型,用于术前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的预测。方法选取176例浸润性乳腺癌并具有乳腺MRI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结果的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融合患者的T2WI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特征,建立Resnet 50和Visual Transformer的以下模型:R T2、R_DCE、R_mp-MRI、V_T2、V_DCE和V_mp-MRI。在训练集使用五折交叉验证训练模型,然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F1分数评估模型的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Resnet 50和Visual Transformer组内的统计学差异。结果本文建立的六个模型表现良好,R_T2、R_DCE、R_mp-MRI、V_T2、V_DCE和V_mp-MRI模型的AUC分别为0.70、0.79、0.91、0.78、0.85和0.96。DeLong检验显示Resnet 50和Visual Transformer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结合多参数MRI的多模态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术前乳腺癌HER2的表达状态。
王文江刘彦君王磊李娇娇庞智英杨飞崔书君
关键词: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磁共振成像
瘤内及瘤周DCE-MRI影像组学对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瘤内及不同范围瘤周影像组学对行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rapy,CCRT)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135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包括32例进展和103例无进展患者,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n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第二期图像在瘤内和3、5、7 mm瘤周区域进行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勾画,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降维,将筛选出的特征构建瘤内、瘤周、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模型,比较预测效能。保留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基于AUC最佳影像组学特征与筛选出的临床特征共同建立综合模型。利用AUC及一致性指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评估模型预测能力。AUC及C-index值最高的模型继续进行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后续评估。结果瘤内+5 mm瘤周模型较其他范围影像组学模型显示出较好的预测效能,AUC为0.852。相较于临床和影像组学模型,综合模型显示出最优的预测效能,AUC分别为0.766、0.852、0.872。经校准曲线和DCA分析,综合模型校准度较高,临床净收益较大,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可区分出发生疾病进展的高风险患者和低风险患者。结论基于DCE-MRI的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可作为评估行CCRT局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PFS的有效指标,其中瘤内+5 mm瘤周模型显示出较高的预测能力,且纳入临床参数的综合模型效能更佳。
王磊常霄王梓萌李娇娇崔书君杨飞朱月香
关键词:宫颈癌生存预后
320排CT对肺段切除患者肺血管的评估效能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对预行肺段切除术患者术前应辨别、评估受累肺血管,探讨320排CT与64排CT评估受累肺血管的效能。方法 56例预行肺段切除术患者术前均行320排CT和64排CT扫描,重建肺血管CT三维图像,识别受累肺段肺动脉和肺段间静脉。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5分法独立评估受累肺血管的可视性情况,Kappa检验评估观察者间的一致性。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320排CT和64排CT评估肺血管可视化效能。此外,由2名胸外科医师术中最终决定受累肺血管的情况,ROC曲线分析CT辨别、评估肺血管情况的效能,继而采用McNemar’s检验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320排CT评估肺血管的可视化评估效能明显高于64排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受累肺动脉、受累肺段间静脉均P<0.001);ROC曲线下面积发现对于辨别肺血管评估64排CT和320排CT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20排CT评估肺段间静脉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高于64排CT。64排CT和320排CT检查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均相当满意。结论对于行肺段切除术的患者而言,320排CT对肺血管的评估较64排CT效能更佳。
李传贵李娇娇刘庆啸张志敏李永
关键词:320排CT64排CT肺段切除术
基于DCE-MRI影像组学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究乳腺癌肿瘤内部和包含肿瘤周围5 mm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预测患者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术前进行磁共振检查的乳腺癌患者198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38)和验证集(n=60)。对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第二期图像勾画三维容积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并在VOI基础上外扩5 mm瘤周范围形成VOI+5 mm,采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筛选特征,之后通过逻辑回归分类器(logistics regression,LR)方法分别建立瘤内模型、瘤内联合瘤周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通过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瘤内联合瘤周模型的AUC(0.861、0.802)均高于瘤内模型(0.745、0.741)。DCA显示当阈值概率分别在31.0%~72.0%、25.0%~78.0%时,瘤内模型和瘤内联合瘤周模型产生了净获益。结论 基于LR分类器,通过DCE-MRI图像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评估乳腺癌ALN转移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对提升预测效能有较大潜能。
宋亚博李娇娇黄紫莹焦光丽石子馨李晓东
关键词:乳腺癌腋窝淋巴结
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对COPD患者死亡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5年3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非住院COPD患者112例。收集其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体重指数(BMI)及其他相关临床资料,并对其电话随访3年。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价全死因死亡率与BMI、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等因素的关系。结果随访期间共有21例患者死亡,其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议(GOLD)分级和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较高,BMI和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较低。其中,有合并症的患者较多,行长期家庭氧疗患者较少。风险模型Ⅰ中BMI<21 kg/m2是导致COPD患者高死亡率的危险因素(HR=2.97,P=0.020),风险模型Ⅱ中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12%是导致COPD高死亡率的危险因素(HR=2.17,P=0.001)。风险模型Ⅱ的-2倍对数似然函数值低于风险模型Ⅰ。结论 BMI、比目鱼肌肌间脂肪含量在判断稳定期COPD患者预后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且后者可能优于前者。
张斌李娇娇崔国庆陈静张志华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重指数磁共振波谱成像死亡率
COPD患者肌间脂肪含量对骨骼肌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测量正常老年人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大腿骨骼肌肌间脂肪含量,并探讨肌间脂肪含量与骨骼肌强度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中、重度COPD患者25例,同期于附近社区征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的健康成年人25例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双侧大腿磁共振成像平扫及右侧股外侧肌的1H-MRS。测量大腿伸肌肌群、屈肌肌群最大横截面积、右膝关节伸屈等速力矩峰值。结果COPD组伸肌群肌肉最大横截面积、等速力矩峰值小于对照组,股外侧肌肌间脂肪含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化的等速力矩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肌肌群最大横截面积、等速力矩峰值、标准化的等速力矩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大腿伸肌群最大横截面积与伸肌群力矩峰值呈正相关(r=0.379,P<0.01),股外侧肌脂肪含量与伸肌肌群等速力矩峰值呈负相关(t=-0.722,P<0.01)。结论COPD患者大腿伸肌群肌肉较健康人萎缩、股外侧肌脂肪含量增多。与肌肉萎缩相比,肌间脂肪含量增多可能与肌肉功能损害的关系更为密切。
张斌崔国庆邹殿俊李娇娇陈静刘建华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