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良铭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关节
  • 4篇疗效
  • 4篇骨折
  • 3篇髓内
  • 3篇髓内钉
  • 3篇细胞
  • 3篇近端
  • 3篇关节置换
  • 2篇置换术
  • 2篇锁髓内钉
  • 2篇全髋
  • 2篇全髋关节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全髋关节置换...
  • 2篇胫骨
  • 2篇髋关节
  • 2篇髋关节发育
  • 2篇髋关节发育不...
  • 2篇髋关节置换
  • 2篇髋关节置换术

机构

  • 12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王良铭
  • 4篇张小路
  • 4篇戴章生
  • 3篇黄杰苗
  • 3篇吴世强
  • 3篇柯庆峰
  • 3篇林晓聪
  • 1篇何立江
  • 1篇姚金志
  • 1篇郑煜晖

传媒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医疗装备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两种髓内钉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比较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intertan nail,IN)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ur fracture,IF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月1月—2021年12月对114例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IN组58例,PFNA组56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随访及影像结果。[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45.3±8.0) min vs (49.6±7.9) min,P<0.05]、切口总长度[(4.5±1.2) cm vs (5.0±1.3) cm,P<0.05]、术中出血量[(81.7±10.3) ml vs (127.6±20.0) ml,P<0.05]、术中透视次数[(11.7±2.4)次vs (13.0±2.2)次,P<0.05]、扶拐下地时间[(6.5±1.2) d vs (7.6±1.4) d,P<0.05]、切口愈合时间[(12.0±2.3) d vs (13.4±3.1) d,P<0.05]、住院时间[(5.9±0.9) d vs (7.1±1.3) d,P<0.05]均显著优于IN组(P<0.05);两组临床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6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两组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Harris评分、髋伸屈ROM、髋内-外旋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颈干角、前倾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IN组TAD值[(23.4±2.5) mm vs (25.2±2.8) mm,P<0.05]显著小于PFNA组。[结论] IN与PFNA内固定术均可恢复老年不稳定型IFF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但PFNA治疗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更适用于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而IN髓内钉治疗具有更佳的生物力学优势。
吴世强白晓明王良铭柯庆峰郑煜晖
关键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一期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研究一期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与静态锁定髓内钉对胫骨干骨折(AO分型A1,A2,A3)愈合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2015年9月,采用一期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治疗胫骨干骨折(AO分型A1,A2,A3)30例,静...
戴章生黄杰苗林晓聪王良铭何立江姚金志
关键词: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双悬吊固定与传统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比较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半腱肌双悬吊固定与传统固定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ACL重建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双悬吊组49例(采用自体半腱肌双悬吊固定)与传统组47例(采用股骨端悬吊固定、胫骨端挤压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移植物直径和长度;比较术后1、3、5 d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膝关节稳定性评价采用双侧膝关节胫骨前移差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的患侧膝关节周径,以评价肢体肿胀情况。结果:双悬吊组患者移植物直径小于传统组、移植物长度短于传统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5 d疼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后3 d和术后1 d,且术后3 d低于术后1 d(P均<0.05);双悬吊组患者术后1、3、5 d疼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高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高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高于术后6个月(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悬吊组术后12个月IKDC评分、Lysholm评分均高于传统组(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双侧膝关节胫骨前移差值均小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小于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小于术后6个月(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双侧膝关节胫骨前移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前患侧膝关节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患侧膝关节周径均较术前减小(P均<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
王良铭张小路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关节镜自体半腱肌关节稳定性
锁定加压钢板(LCP)与带锁髓内钉(LMN)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2021年
目的探究锁定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抽取2019年10月—2021年6月于该院进行诊治的66例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单盲分组方式划分为参照组(n=33)与观察组(n=33),参照组对患者施行的治疗方式为锁定加压钢板,观察组对患者施行的治疗方式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110.59±6.57)min、(13.67±1.14)周、(101.83±9.77)mL、(5.26±2.15)d,治疗后1周、1个月以及2个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55.01±1.39)分、(64.12±2.97)分、(70.23±2.81)分,治疗后1 d、治疗后1周以及治疗后2周的疼痛程度分别为(5.39±1.05)分、(2.41±0.68)分、(1.17±0.42)分,其各项数据均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5、2.453、29.644、10.191、7.356、8.723、6.472、2.364、9.852、7.058,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P<0.05)。结论采取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方式对老年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性患者进行治疗,能够缩短患者出院时间,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与不良反应,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其治疗方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王良铭
关键词:肱骨近端骨质疏松骨折带锁髓内钉锁定加压钢板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Ⅲ、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目的】探讨THA治疗成人CroweⅢ、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进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关节外科2011年1月一2013年3月行THA的CroweⅢ、IV型DDH患者25例(30髋)。其中男女人数比例1:...
王良铭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疗效影像学检查
CNR1激活FIS1促进线粒体裂解抑制骨肉瘤细胞恶性进展
2024年
该文探讨了大麻素受体1(cannabinoid receptor-1,CNR1)在骨肉瘤细胞恶性进展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生信分析CNR1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低和远期生存率变化;采用CNR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骨肉瘤细胞;通过CCK-8、划痕实验、克隆实验、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和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骨肉瘤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侵袭能力变化以及细胞凋亡水平;使用透射电镜、MitoSOX探针和免疫印迹检测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变化;通过裸鼠荷瘤实验验证CNR1高表达骨肉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CNR1在骨肉瘤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且CNR1高表达组患者的远期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免疫印迹证实了慢病毒感染成功地诱导了骨肉瘤细胞系CNR1高表达;CNR1高表达显著抑制了骨肉瘤细胞增殖、集落形成和侵袭,并诱导了骨肉瘤细胞凋亡;CNR1激活了线粒体裂变蛋白1(mitochondrial fission 1 protein,FIS1)从而引起了线粒体过度裂解,诱发了线粒体途径凋亡;在载瘤裸鼠体内,CNR1过表达通过促进线粒体途径凋亡从而抑制骨肉瘤细胞恶性进展。
王良铭张小路
关键词:骨肉瘤远期生存率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Crowe Ⅲ和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CroweⅢ和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行THA治疗的CroweⅢ和IV型DDH患者25例(30髋)。根据术前、术后改良的Harris评分标准和影像学检查评估疗效。结果 25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3年。下肢平均延长4.2 cm,所有患者的患肢缩短畸形得到纠正,双下肢不等长控制在1.5 cm左右,手术前和手术后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A可缓解DDH患者晚期并发骨关节炎时引起的疼痛,可恢复关节活动度、提高稳定性。但是针对DDH患者,因为运用手术治疗方法的学习周期较长,这需要医务人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操作经验,做好围手术期的准备和手术前的设计,对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测,制订对应的处理方法。
王良铭
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
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平台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评价改良前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60例。改良组选择改良前外侧入路,传统组选择传统前外侧入路,对比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及传统组(P<0.05),两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改良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均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与术后3个月相比,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HSS评分和膝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改良组的VAS和HSS评分以及ROM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影像方面,改良组的骨折复位质量评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改良组影像骨折愈合时间显著早于传统组(P<0.05)。与术后1周相比,末次随访时改良组的TPA和PAS无显著改变(P>0.05)。相应时间点,改良组的TPA和PTS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区域,在直视下准确复位,利于早期功能康复。
王良铭黄念来张小路吴世强柯庆峰
关键词: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
如何在腓骨小头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中获得良好的腕关节功能
目的 总结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后,采用自体腓骨近端游离移植修复骨缺损,重建腕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3月--2015年6月,收治27例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男10例,女17例;年龄18~46岁,平均35.1岁...
戴章生黄杰苗林晓聪王良铭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桡骨远端腓骨近端
如何更好改善微创全膝关节置换的术后疗效
目的 探讨如何更好改善股内侧肌下入路微创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 自2014年1月--2016年6月,将符合标准的6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前瞻性的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标准全膝关节置换术,微创组行...
戴章生黄杰苗林晓聪王良铭
关键词:微创全膝关节置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