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红娟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缺血
  • 2篇神经保护
  • 2篇缺血预处理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磷酸化
  • 1篇电位研究
  • 1篇电针
  • 1篇电针治疗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蛋白
  • 1篇血性
  • 1篇血肿
  • 1篇血肿体积
  • 1篇抑郁
  • 1篇诱发电位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肢体痉挛

机构

  • 6篇济宁市第一人...
  • 2篇济宁医学院
  • 1篇济南大学

作者

  • 6篇王红娟
  • 5篇司翠平
  • 3篇闫中瑞
  • 1篇卞合涛
  • 1篇程文静
  • 1篇刘厚林
  • 1篇张清林
  • 1篇徐扬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脑科疾病...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伴肢体痉挛的疗效观察
2025年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电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伴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IS伴肢体痉挛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予高频rTMS治疗,研究组予高频rTMS联合电针治疗,均为1次/d,20min/次,5d/周,共8周。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Ashworth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改良巴氏指数(MBI)评估及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计算治疗有效率以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改良Ashworth分级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Fugl-Meyer评分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下肢部分(FMA-LE)、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2组NIHSS、血浆粘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均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频rTMS联合电针治疗IS伴肢体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用高频rTMS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王红娟宋慧群司翠平曹玉灵
关键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电针缺血性脑卒中肢体痉挛疗效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对视觉随意注意影响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应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诱导的视觉P300波幅和潜伏期变化,研究急性脑卒中后抑郁(PSD)对视觉随意注意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109例,根据相关检查分为PSD组54例和非PSD组55例,ERP技术应用视觉Oddball范式,分别测量脑部中线额区(FZ)、中央区(CZ)及顶区(PZ)电极的视觉P300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FZ位置视觉P300波幅为(2.26±0.34)μV,CZ为(3.14±0.38)μV,PZ为(2.85±0.37)μV,FZ位置P300波幅最小,表现为显著的CZ-PZ分布,视觉P300波幅具有显著的电极位置间主效应(P<0.05);PSD组P300波幅较非PSD组显著降低[(1.12±0.45)μVvs(4.38±0.44)μV,P=0.000],且PZ下降更明显;PSD组FZ、CZ和PZ电极位置视觉P300波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SD组P300潜伏期与非PS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0.43±12.30)ms vs(405.87±11.88)ms,P=0.375]。结论急性PSD影响患者的视觉随意注意,且主要发生在PZ,视觉P300可能成为临床客观评估PSD患者认知功能的依据。
司翠平靳真真汪孟然王红娟王海洋闫中瑞
关键词:卒中抑郁诱发电位视觉
远隔缺血适应在自发性脑出血治疗中的潜在作用
2025年
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的急性脑血管病,但现有的治疗方法有限。远隔缺血适应(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RIC)是指通过对肢体进行反复短暂的缺血-再灌注处理,诱导内源性保护机制,从而对远隔重要器官(如脑、心)产生保护作用。文章旨在探讨RIC对IC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为IC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李树泽司翠平王红娟
关键词:脑出血缺血预处理神经保护
西比灵联合NGF对脑出血患者的NIHSS、ADL评分及血肿体积改善效果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研究西比灵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脑出血患者的NIHSS、ADL评分及血肿体积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9月到2016年10月间收治的脑出血9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基础性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患者口服西比灵联合肌肉注射NG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同时比较血肿、水肿带体积、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神经源性营养因子(BDN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血肿体积、水肿带体积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血肿体积、水肿带体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NIHSS、AD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NIHSS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BDNF、MCP-1、NSE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MCP-1、NSE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BDNF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效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应用西比灵联合NGF效果可靠,可明显减少继发性损伤,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王红娟宋慧群张姗姗司翠平程文静张清林
关键词:西比灵NGFNIHSSADL血肿体积
自噬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6年
自噬是溶酶体介导的细胞自我处理系统,是细胞降解长寿蛋白质和功能受损的细胞器进行循环利用或维持细胞稳态的过程。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老年性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神经元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积累导致变性和神经元凋亡,随之出现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代谢障碍。自噬作为清除细胞内异常蛋白、细胞器及维持细胞稳态的细胞卫士,在AD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自噬参与Aβ清除,促进Aβ降解,抑制Aβ异常聚集。同时自噬能促进Tau和磷酸化Tau的降解,自噬抑制能增加Tau的细胞毒性。轴突运输障碍影响自噬功能,轴突运输缺陷导致自噬小泡堆积和神经突起的炎性改变,影响自噬体的成熟和正常功能的发挥。
王红娟闫中瑞刘厚林
关键词:自噬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磷酸化
远隔缺血处理对脑缺血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远隔缺血处理定义为给器官一个短暂的非致死性的轻度缺血处理,从而减弱远隔器官致死性缺血损伤,使被保护脏器能够耐受之后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这是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远隔缺血处理对脑缺血造成损伤的保护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通过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缺血引起的血脑屏障的破坏;另一方面,远隔器官的缺血可能会产生神经保护物质,通过内源性物质释放后介导细胞内新的蛋白合成及基因调控来实现。临床试验(2期)表明远隔缺血处理是安全的,可有效地降低高卒中风险人群的卒中发病率。本文对远隔缺血处理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保护机制进行综述分析。
王红娟司翠平徐扬卞合涛闫中瑞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