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惠颖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心脏
  • 1篇心脏超声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血流动力学参...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性
  • 1篇双低
  • 1篇糖化
  • 1篇糖化血红蛋
  • 1篇糖化血红蛋白

机构

  • 3篇华北理工大学
  • 2篇开滦总医院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篇惠颖
  • 3篇周瑞臣
  • 2篇郭庆乐
  • 2篇李健
  • 1篇黄玮
  • 1篇张仲慧
  • 1篇吴寿岭
  • 1篇李伟
  • 1篇史宪全
  • 1篇赵静
  • 1篇董小波
  • 1篇高玉龙
  • 1篇马霞
  • 1篇张文艳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双低剂量在头颈部无迭代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可行性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通过探讨双低剂量在头颈部无迭代技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应用中的可行性,实现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基础上减少对比剂使用量,以降低受检者辐射危害和对比剂肾病发病率。资料与方法选取51例行双低剂量头颈CTA检查的患者作为双低组[管电压100 kV,管电流300 m A,对比剂0.7 ml/kg碘佛醇(320mg I/ml)],51例行常规剂量头颈CTA检查的患者作为常规组[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50 m A,对比剂1.0 ml/kg碘佛醇(320 mg I/ml)]。测量两组患者血管内CT值和背景噪声,比较两组患者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辐射剂量及碘负荷量。结果双低组与常规组容积CT剂量指数分别为18.00 m Gy、33.86 m Gy,有效剂量分别为3.85 m Sv/(m Gy·cm)、7.25 m Sv/(m Gy·cm),碘负荷量分别为224 mg I/kg、320 mg I/kg。双低组主动脉弓SNR及CNR高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1.783,P〉0.05);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SNR及CNR均低于常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41-1.739,P〉0.05)。双低组及常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分别为(3.69±0.47)分、(3.70±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13,P〉0.05)。结论采用双低剂量扫描技术在无迭代技术螺旋CT行头颈部CTA检查可以获得质量满意的图像。
张文艳赵静周瑞臣李健惠颖郭庆乐
关键词: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螺旋计算机
糖化血红蛋白对中青年男性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对中青年男性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影响.方法 以2011年10-12月在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的537名某单位在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经头颅CT扫描检出SC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bA1c水平对中青年男性SCI的影响.结果 (1)537例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48.68±5.74)岁.以HbA1c为6.0%为截点,将研究对象分为HbA1c正常组(HbA1c<6.0%)和HbA1c增高组(HbA1c≥6.0%),其中HbA1c正常组468例,HbA1c增高组69例;(2)537例研究对象SCI的患病率为11.2%(60/537),HbA1c正常组及HbA1c增高组SCI的患病率分别为9.4%(44/468)及23.2%(16/6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16,P<0.05);(3)影响SCI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因素后HbA1c增高组发生SCI的风险是HbA1c正常组的2.242倍(95%CI:1.060~4.745,P=0.035).结论 HbA1c水平增高是中青年男性SCI的危险因素.
于秀艳柳治张文艳吴寿岭董小波惠颖周瑞臣高玉龙张仲慧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无症状性脑梗死
颅脑CT灌注参数定量分析的准确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灌注图像减薄处理前后灌注参数的稳定性。方法连续选取28例接受颅脑CT灌注成像的患者,均采用Cine full 1.0s扫描模式,在50s内连续曝光扫描。按照所得图像是否经过剪薄处理分为两组,一组为未经剪薄处理的原始图像,为A组;另一组将原始图像进行1/2减薄处理,为B组。由2名影像诊断医师在基底节层面同时测量A、B两组灰质区、豆状核区及白质区的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及脑白质区MTT均低于B组,CBF均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B两组脑灰质区、豆状核区、白质区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的颅脑灌注扫描方式得到的灌注参数不同,以MTT及CBF更为显著。
周瑞臣李伟李健惠颖张文艳郭庆乐
关键词:灌注成像
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总动脉及心脏超声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关联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与颈总动脉结构、超声血流动力学及心脏功能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在开滦总医院完成颈部超声、心脏超声及cfPWV检测的420名体检者,以cfPWV>10 m/s为动脉硬化阈值将其分为高cfPWV组(140例,cfPWV>10 m/s)和低cfPWV组(280例,cfPWV≤10 m/s)。收集两组体检者的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比较两组间颈总动脉内径(CCAD)、内中膜厚度(CIMT)、斑块状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以及平均流速(MFV),分析心脏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二尖瓣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以及每搏输出量(SV)等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高cfPWV组平均年龄(61.31±9.66)岁,显著高于低cfPWV组的(51.06±10.4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6,P<0.01)。颈总动脉参数中,高cfPWV组140名受检者中63名(占45.0%)检出斑块,低cfPWV组280名受检者中50名(占17.86%)检出斑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97,P<0.05)。两组受检者右侧颈总动脉CCAD、CIMT、PSV、EDV及MV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5.40、4.52、5.59、5.04,P<0.05)。心脏参数显示,高cfPWV组LVPWT增厚(9.35±1.13)mm、E/A<1比例增高77.86%,与cfPWV升高显著相关(r=0.27、0.38,P<0.01)。多因素回归显示,年龄(OR=1.05,95%CI:1.02~1.08)、CCAD(OR=1.63,95%CI:1.22~2.16)、斑块(OR=1.84,95%CI:1.07~3.17)、LVPWT(OR=1.35,95%CI:1.05~1.72)及E/A<1比例(OR=2.37,95%CI:1.32~4.26)为cfPWV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cfPWV升高与高龄、颈总动脉重构(内径增宽、斑块形成)、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提示动脉硬化进程可能伴随血管-心脏交互作用机制的改变。
马霞惠颖王建姣王思雨张墨黄玮赵欣宇李盖史宪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