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苏
- 作品数:9 被引量:42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2001-2021年大兴安岭野火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本文基于MCD64A1火烧迹地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大兴安岭野火时空格局演变,利用逻辑回归模型,揭示影响大兴安岭野火发生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2001-2021年大兴安岭野火过火面积总体呈递减趋势,季节变化表现为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其中春季过火面积占全年的73%。从空间分布上看,大兴安岭春季野火主要聚集于研究区东北部以及中部区域,而夏、秋、冬季野火则多集中在研究区中部。此外,春秋两季野火在空间上呈较高的聚集性。近20 a研究区37%的区域野火面积呈上升趋势,而63%的区域呈减少趋势。按影响因子对野火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居民点密度>月总降水量>水系网密度>月平均饱和水汽压差>植被类型>坡向>月平均风速>坡度>道路网密度>海拔高度,表明大兴安岭人为因子、与湿度相关的因子以及植被因子是野火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
- 李明星丽娜那日苏银山许志丽毕力格
- 关键词:野火逻辑回归
- 基于GIS的阿尔山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从风险的危险性和易损性两个方面分析,其中危险性分析主要基于阿尔山市降水量、地形、河网等因子进行分析,社会经济易损性选取从阿尔山市3个街道4个镇人口密度和耕地百分比进行分析,最后对洪水危险性和洪灾社会经济易损性综合分析,得出洪灾风险综合区划图。结果显示:1总体来说从东到西风险逐渐降低。2林海街道、新城街道、温泉街道、天池镇东部、白狼镇北部、五岔沟镇北部、明水镇北部发生洪涝灾害可能性较大,是防洪涝灾害的重点区域,其他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可能性比较小。
- 那日苏玉山包玉龙
- 关键词:GIS洪水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研究
- 中蒙边境地区草原火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26
- 2016年
- 草原火灾是中蒙两国共同遭受的比较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针对中蒙边境地区的草原火灾,以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及接壤的蒙古国三个苏木为研究区,采用2000-2014年的MCD45A火烧迹地产品,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中蒙边境地区草原火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研究区过火迹地空间分布广泛,而研究区总过火面积的95%分布在蒙古国境内。每个像元上的过火频次较高,最高在蒙古国的哈拉哈郭勒苏木境内,过火频次达到15年内同一个像元上发生7次。而中国的东乌珠穆沁旗境内却没有该现象。研究区过火面积的年际变化表明,2000-2008年呈减少趋势,2008-2014年呈增加趋势。由旬变化可知,4-6月是蒙古国过火面积最大的月份,而10月至来年4月是东乌珠穆沁旗过火面积最大的月份。
- 丽娜包玉龙银山毕力格那日苏
- 关键词:中蒙边境草原火灾
-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植被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响应
- 本文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19 个气象站点的1982-2015 年间的气温日数据和降水日数据通过RClimdex 模型提取极端气候指数,并对极端气候指数进行Kriging 空间插值,与GIMMS NDVI3g 植被指数数据...
- 丽娜张继权那日苏佟志军银山
- 关键词:典型草原
- 基于AMSR-2蒙古高原土壤水分反演及对气象因子响应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土壤水分是地表水文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是众多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科学判定土壤水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性,对在蒙古高原地区开展干旱监测预警,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MSR-2观测亮温、SPOT-NDVI数据,利用微波辐射传输模型及粗糙地表发射率Qp模型,构建适合蒙古高原的土壤水分反演方程,同时将模型应用于2013年蒙古高原植被生长期土壤水分反演。在此基础上,结合TRMM 3B43降雨量及气象站点气温数据,探讨了蒙古高原土壤水分对气象因子及植被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1)构建的蒙古高原表层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精度较高,土壤水分反演值与实测值的判定系数为0.680 6,均方根误差(RMSE)达0.031 6 cm3·cm-3,反演结果明显优于JAXA提供的AMSR-2土壤水分产品数据(RMSE=0.044 1 cm3·cm-3)。2)TRMM 3B43降雨数据与实测降雨量线性拟合,其判定系数为0.859 8,直线拟合斜率K=0.941 5,在数值上较站点实测值略微偏低,表明TRMM 3B43数据精度较高,在蒙古高原具有很好的适用性。3)蒙古高原植被生长期土壤水分、植被指数及降水量在空间格局上均表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趋势。干旱区,土壤水分对气温变化最敏感,二者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其次为降水和植被;半干旱区,植被是影响土壤水分的关键因子,而气温与降水对土壤水分影响呈现出季节性变化;半湿润区3个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植被>降水>气温。总之,利用土壤水分对气象因子和植被的响应特性,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降低蒙古高原灾害发生风险,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 魏宝成玉山贾旭包玉海那日苏银山
- 关键词:土壤水分气象因子植被
- 2001—2020年呼伦贝尔草原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时空格局演化
- 2025年
- 沙漠化是对人类社会影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探究沙漠化敏感性的时空变化以及揭示其驱动因素是防治沙漠化的关键。基于地中海荒漠化与土地利用(MEDALUS)模型,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结合构建沙漠化敏感性评估模型,揭示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敏感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其中,2001—2010年呈下降趋势,2010—2015年上升,2015—2020年再次出现下降现象。(2)在空间分布上,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由西向东降低,依次分布为极度、高度、中度、轻度和不敏感。(3)气候、植被及土壤要素对沙漠化敏感性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人为干扰要素,而地形要素影响最低,并且任意2个要素的交互作用都大于单个要素。研究结果可为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防治和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 勿吉斯古冷那日苏丽娜银山乌云达来李明星赖韶杰
- 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
- 基于生态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专业学生生态人格培育路径探索
- 2024年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培育具备生态人格的新一代大学生对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学专业人才往往被“经济人”假设所捆绑,在经济学教学中开展生态人格教育是生态文明时代势在必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生态经济学课程,通过强化沉浸式体验教学、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以及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的生态人格培育路径的重组能够承载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人格培育三链融合的育人内容,使学生从“人类中心论”的桎梏中走出来,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的生态人格。
- 丽娜那日苏
- 关键词:三全育人
- 蒙古高原植物生长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
- 2016年
- 以AMSR-2亮温数据,SPOT归一化植被指数为数据源,采用ω-模型和基于Qp模型的双通道反演算法,建立适用于蒙古高原表层土壤水分的反演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2013年蒙古高原植物生长期(4—10月)表层土壤水分反演,同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反演值与实测值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5,均方根误差达到了0.031 6 cm^3·cm^(-3),反演模型具有较高精度;蒙古高原表层土壤水分平均介于0.047~0.234 cm^3·cm^(-3),土壤水分总的空间分布格局表现出由北向南,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趋势;在蒙古国北部以及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森林草原区,土壤水分与整个研究区相比差异较大,同时在时间序列上该区域土壤水分波动较为显著。
- 魏宝成银山贾旭包玉海那日苏玉山
- 关键词:土壤水分
- 《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探究
- 2025年
- 本文深入探讨了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蕴含的思政元素,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实施路径,最终做到立德树人的目标。通过挖掘中国地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生态意识、文化自信等,为国家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人才。
- 那日苏丽娜
- 关键词:《中国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