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
- 作品数:21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硬化套扎联合硬化序贯治疗的疗效评价
- 2018年
- 目的探讨套扎联合硬化序贯治疗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4-04至2017-04诊断为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经过2次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内镜分级仍在中(G2)、重(G3)度的5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研究组(29例),研究组行套扎联合硬化序贯治疗,对照组继续行套扎序贯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后随访1年并复查胃镜,比较两组的序贯治疗次数、食管静脉曲张消除率、再出血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食管静脉硬化术序贯治疗次数(2.24±0.95)少于对照组食管静脉套扎术序贯治疗次数(3.29±1.2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静脉曲张消除率(89.66%)显著高于对照组(46.43%),再出血率(2.45%)低于对照组(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套扎联合硬化序贯治疗可减少内镜下治疗次数,显著减少套扎术后残留的食管曲张静脉、延缓静脉曲张的复发,并发症风险无增加。
- 徐衍殷健
- 关键词:食管静脉套扎术硬化剂疗法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
- 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治疗术中聚桂醇联合组织胶注射的效果观察与医护配合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下聚桂醇注射液注射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EVB)的临床效果,并总结该手术的医护高效配合方法。方法:分别选取2018年1月—2022年8月和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消化内科初次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术治疗的EVB患者各30例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胃镜下聚桂醇注射液注射,观察组采用胃镜下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拔针后注射点出血的发生率、术后72 h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手术2周后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变化,并总结胃镜下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的医护配合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针后注射点出血率(16.67%)低于对照组(76.67%,P<0.05)。两组术后72 h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周曲张静脉治疗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采用聚桂醇注射液联合组织胶注射可以有效减少注射点的出血发生率,方法安全,值得推广;医护连贯迅速的配合可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 刘玉莹黄福秀张宁宁汪涛徐衍殷健
-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聚桂醇组织胶医护配合
- 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发病特点及治疗策略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的发病特点及临床治疗策略。方法统计130例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分析Child-Pugh分级与低钠血症程度的关系,根据不同的低钠水平给予相应浓度的氯化钠治疗,观察治疗后转归。结果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血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C级患者血钠浓度[(109.2±4.2)mmol/L]显著低于肝功能A级[(130.8±5.6)mmol/L]和B级[(127.3±6.1)mmol/L](P<0.05)。不同血钠浓度分级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低钠血症患者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低钠血症对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应根据患者不同血钠浓度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 梁志民殷健
- 关键词:肝硬化低钠血症并发症
- 以急性肝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报告1例以急性肝损伤为主要表现的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诊治过程,以引起临床重视。方法:患者女,24岁,入院2周前间断发热、恶心、干呕,实验室检查示肝功能受损,排除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病,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结果:经化疗后,患者肝功能等指标改善,无不适主诉后返家,继续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结论:成年人噬血细胞综合征并不常见,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伤更为少见,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梁志民徐衍殷健陈超汪涛曹晓鹏汪海涛代凯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肝损伤骨髓穿刺
- 蓝激光成像技术微放大分型对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诊断价值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评估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微放大分型对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2017年12月-2019年6月随机对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4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使用BLI微放大检查(放大40~60倍),计算其诊断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共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231例,非萎缩性胃炎189例。共活检822处病灶。其中,萎缩性病灶376处,非萎缩性病灶446处;根据团队以往经验,将慢性胃炎BLI微放大分为四型:菊花绒毛型(共106处)、结节绒毛型(共203处)、鱼鳞型(共20处)和规则型(共493处)。106处菊花绒毛型病灶中,萎缩性病灶88处,非萎缩性病灶18处,诊断萎缩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83.0%(88/106);203处结节绒毛型病灶中,萎缩性病灶170处,非萎缩性病灶33处,诊断萎缩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83.7%(170/203);20处鱼鳞型病灶中,萎缩性病灶18处,非萎缩性病灶2处,诊断萎缩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90.0%(18/20);493处规则型病灶中,萎缩性病灶100处,非萎缩性病灶393处,诊断非萎缩性病灶的阳性预测值为79.7%(393/493)。菊花绒毛型、结节绒毛型和鱼鳞型三型联合诊断萎缩性病灶的敏感度为73.4%,特异度为88.1%,阳性预测值为83.9%,阴性预测值为79.7%,准确度为81.4%,诊断中重度萎缩性病灶的敏感度可提升至85.7%。结论BLI微放大分型有助于提高慢性胃炎萎缩性病灶的内镜识别度及诊断率,尤其是中重度萎缩性病灶。
- 陈超汪涛刘文祥张宁宁黄福秀梁志民徐衍赵慧殷健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内镜检查
- 蓝激光成像技术微放大分型内镜培训提高内镜医师萎缩性胃炎内镜检出率及其与病理符合度的研究
- 2025年
- 目的验证蓝激光成像技术微放大分型内镜培训对不同年资内镜医师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及准确度的影响。方法将内镜医师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未接受蓝激光内镜培训的医师,使用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培训组为接受蓝激光成像技术微放大分型内镜培训的医师,使用蓝激光内镜检查。根据内镜操作总数分为低年资内镜医师和高年资内镜医师。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998例慢性胃炎患者由对照组医师使用普通白光内镜检查;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261例慢性胃炎患者由培训组医师使用蓝激光成像内镜微放大检查(放大倍数20~40倍)。两组医师在内镜检查完成后即刻对受检查患者萎缩与否行内镜预判并留存结果。以病理结果为金指标,计算两组不同年资内镜医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及内镜预判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结果(1)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29.4%,低年资、高年资内镜医师检出率分别为25.3%、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检出率为50.2%,低年资、高年资内镜医师检出率分别为45.9%、54.8%。(2)对照组内镜预判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为53.8%,低年资、高年资内镜医师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分别为50.5%、59.7%;培训组内镜预判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为68.0%,低年资、高年资内镜医师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分别为64.8%、70.7%。(3)对照组萎缩性胃炎内镜漏诊率为62.3%,低年资、高年资内镜医师内镜漏诊率分别为66.7%、53.2%;培训组萎缩性胃炎内镜漏诊率为19.4%,低年资、高年资内镜医师内镜漏诊率分别为25.8%、13.4%。结论不同年资内镜医师普通白光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漏诊率均较高,与病理诊断的符合度均较低,尤其是低年资内镜医师更为明显。蓝激光成像技术微放大分型内镜培训对不同年资内镜医师均能显著减少慢性萎缩�
- 陈超李晨阳汪涛张宁宁黄福秀梁志民徐衍赵慧徐忠瑞李淑玲殷健
-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
- Dieulafoy病临床及内镜研究
- 目的总结dieulafoy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及治疗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调查1995年~2006年158例非食管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158例,确诊为dieulafoy病11例,分析患者病史、出血情况、...
- 殷健吴志强侯鹏聂艳孝汪涛
- 关键词:DIEULAFOY上消化道大出血
- 文献传递
- 173例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
- 背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reritis,EG)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不特异,误诊率较高。目的研究EG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误诊原因及治疗情况。方法分析我...
- 聂艳孝侯鹏杨云生吴志强殷健汪涛郭旭
-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 文献传递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被引量:1
- 2017年
- 患者男性,52岁,2015年7月17日因上腹部隐痛伴发热5d入院.入院前5d因进食不洁及油腻食物后出现剑突下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干呕、发热,最高体温39.7℃,无厌食、厌油,无皮肤巩膜黄染,排气排便正常.
- 朱睿刘文祥殷健
- 关键词: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上腹部隐痛油腻食物排气排便剑突下高体温
-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分析被引量:25
- 2008年
- 背景: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误诊率较高。目的:通过对EG的一般情况、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分型、误诊情况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减少患者痛苦。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消化疾病中心的4例EG以及以"嗜酸细胞,胃肠炎"为关键词在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医学专题全文数据库(CHKD)中检索得到的1997~2007年发表的文献中169例EG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44.5%的EG与过敏有关,常见临床表现为腹痛(94.2%)、腹泻(60.7%)、恶心(56.1%)、呕吐(51.5%)、腹胀(38.2%)、腹水(28.3%)。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在外周血、骨髓和腹水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4.0%、98.2%和90.3%。胃镜和结肠镜黏膜活检发现EOS浸润胃黏膜和肠黏膜分别占88.2%和64.6%。诊断以黏膜型EG最为多见(65.3%),误诊率为40.5%。77.5%的EG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良好。结论:EG是一种易误诊的少见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应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适时行血常规、骨髓和腹水EOS检查、胃肠道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等方面入手。糖皮质激素治疗EG有效,预后良好。
- 聂艳孝侯鹏杨云生吴志强殷健汪涛郭旭
- 关键词:嗜酸细胞胃肠炎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