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猛
- 作品数:27 被引量:17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 只讲科学性,不讲规范性?——立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评述及追问被引量:14
- 2021年
- 与以概念分析为主的立法学研究不同,立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强调从法律规则(规范)出发进行经验研究,对法律的形成和法律的影响做因果关系的科学说明。立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虽然不同于立法的规范性研究,但并不否定或回避立法的规范性问题的讨论。规范性问题构成立法的经验研究特别是法律的形成的经验研究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规范性就融入在立法过程的经验之中。而制度—组织视角的引入,不仅能深化立法的经验研究,也可以给出立法中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关系解释的另一种可能。
- 侯猛
- 关键词:立法学社会科学规范性
- 实证“包装”法学?——法律的实证研究在中国被引量:28
- 2020年
- 法律实证研究在中国已经初具规模,但“法律实证”一词容易产生混淆,应当减少使用频次。在法学研究中,法律实证研究可以直接和更多使用简称“实证研究”或“经验研究”、“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从而最大限度避免语言混乱。在用语正名之后,就可以细致甄别哪些研究并非法律的实证研究,明白什么是好的实证研究,从而助力形成中国法律的实证研究传统。
- 侯猛
- 关键词:实证研究个案研究数据研究
- 各就其位:立案庭组织扩张对法院各项职能的影响
- 2025年
- 立案庭并非只办理立案,还承担着大量调解和速裁案件的工作,事实上承担了法院大部分案件的分流与筛选。立案庭实质上已具备法院立案、调解、审判等基础职能,成为法院内部最具独立性的机构,堪称法院中的“微型法院”。当前立案庭职能名实不符且持续扩张的格局,可以从组织与程序的互动关系中得到充分解释。具体而言,这一现象的形成既源于不断加剧的外部案件压力,更是直接受到机构人员编制、内部工作量均衡及考核指标即法院的外部管理、内部管理和上级管理的三重约束。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现有案件管理格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立案庭的每次改革都牵动着法院整体改革的神经。为避免积重难返,应当在法院内部实现立案庭与其他部门职能合理分工;在法院外部理顺与司法行政机关、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的职能边界。研究立案庭扩张现象的学术价值,更在于其能够深化对司法运行过程中组织逻辑与程序规则复杂互动的理论认识。
- 侯猛代伟
- 关键词:立案庭案件管理
- 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的海事法院建设--从“三审合一”模式切入被引量:4
- 2021年
- 部分海事法院正在进行海事刑事案件专门管辖试点,海事审判“三审合一”的模式初步实现。这是在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法院的应对举措。但为了更好地建设海洋强国,还需要在整体上反思海事法院建设。这包括如何有效提升海事刑事审判能力、能否通过飞跃诉讼制度实现海洋裁判规则的统一,从而形成有效区别于陆地空间的裁判规则。此外,还需要审慎思考海事法院组织改革的可行性,例如实行一院二审制、改为海洋法院,并衔接整合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各地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的相关职能,从而更加有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彰显中国的海洋司法主权。
- 侯猛代伟
- 关键词:海洋强国三审合一
- “科学”在司法中的运用--基于学者与法官互动的知识社会学考察被引量:10
- 2022年
- 法学界关于司法的理论争论目前还聚焦于社会科学是否破坏形式法治,是否构成对法律(规范)科学的挑战,社会科学在司法中的运用限度等议题。但司法实践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一方面,新兴技术主要是信息技术对中国司法构成真正的挑战,另一方面,法官实际上按照自己的经验运用不同类型的科学。国内法学界对以上两方面都缺少理论反思。面对“科学”认识的差异,特别是不同科学带来的挑战,法学学者需要与法官加强联系,凝聚“科学”共识,有机整合规范科学、社会科学和信息技术等,才能更新并形成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
- 侯猛
- 关键词:社会科学
- 政法:作为中国法学的标识性概念被引量:5
- 2025年
- “政法”不仅是理解中国政治的标识性概念,还有可能成为中国法学的标识性概念。“政法”概念所指至少有三种情形:宏观意义上的政治与法律、意识形态意义上的马列主义法律观和党对法治的领导权、组织建制意义上的各政法机关。而在日常实践中,“政法”这一概念集中指向意识形态和组织建制。特别是在组织建制上,“政法”概念被普遍使用。因此,在学术研究中,不仅需要研究政法语词背后的意识形态,更需要经验地研究各政法机关特别是具体案件背后的政法关系。只有积累足够多的政法经验,才有可能加以一般化,从而将“政法”提炼成为中国法学的标识性概念。
- 侯猛
- 关键词:政法机关
- 法社会学与法经济学的对话
- 2019年
- 侯猛:贺老师和张老师都是做实证研究(empir-ical research),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分别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接受本科训练,然后留学并获得法律科学博士,都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贺欣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法律科学博士,擅长法律社会学;张老师在纽约大学获得法律科学博士,擅长法律经济学。
- 侯猛贺欣张永健
- 关键词:法律社会学法经济学法社会学法律经济学
- 名家评刊
- 2018年
-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有关中国学术规范化和社会科学自主性的讨论持续不断。这表明中la学术界在不断进行知识生产的同时也在自我反思。我们知道,吴文藻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社会学的中国化”的问题。他说:“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必须理论与事实糅和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又必须有了本此眼光训练出来的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社会学才算彻底的中国化。”
- 侯猛
- 关键词:名家科学自主性学术规范化社会学自我反思知识生产
- 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一个学术史的考察被引量:11
- 2023年
- 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国内兴起,后又经历了自发研究和自觉研究的阶段,从最早的法社会学拓展到法社会科学。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包括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两个方面。外部视角关注法与社会的关系,内部视角则是对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过程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当前,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国内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并且出现了分化与交锋,如何处理法律经验研究与法律理论研究、法律定性研究与法律定量研究、部门法学(法教义学)研究与法的社会科学研究这三组关系成为新的焦点。就整体来看,法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部门法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的联系,特别是要注意在法律实务中总结社会科学的运用经验,密切关注国外法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力求在中国经验和理论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中国自主的法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
- 侯猛
- 关键词:法社会学部门法学整体论
- 重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法治的研究框架被引量:3
- 2024年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史研究已经有很好的研究基础,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更多使用“革命法治”的表述,通过重构新民主主义革命法治的研究框架,以深化认识革命法治与当代法治之间的联系。为避免革命法治研究游离于中国当代法学研究和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之外,可以尝试进行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运用历史档案与实地调查、口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整体论的视角对革命法治进行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整体论的四重视角研究包括:结合党史研究革命法治,结合军史研究革命法治,贯通根据地法律与党内法规的研究,通过深描各个根据地法治之间的联系在整体上呈现中国的革命法治。历史社会学进路的三个方面研究包括:行动中的革命法律、各类革命法律的历史变迁、“国共”法治的比较。由此,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历史档案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整体论的四重视角、历史社会学进路的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法治的研究框架。
- 侯猛
- 关键词:革命法制史历史唯物主义整体论历史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