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梅 作品数:16 被引量:101 H指数:7 供职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 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 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0 2020年 目的研究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化疗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0例MM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予小剂量沙利度胺+VAD化疗)和对照组(仅予VAD化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血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血红蛋白及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及血浆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M蛋白、骨髓浆细胞比例及血浆VEGF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57.5%高于对照组的15.0%(χ2=15.63,P<0.001)。两组嗜睡、下肢水肿、消化道症状、皮疹、周围神经炎、血液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沙利度胺联合VAD化疗能有效改善MM患者血液相关指标,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阳梅 刘志刚 罗玉勤 何川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沙利度胺 长春新碱 药物毒性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IL-9、STAT3和miR-2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白介素-9(IL-9)、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和miR-2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120例Aml患者为研究对象(Aml组),以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所有受试者PBMCs中IL-9、STAT3和miR-21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IL-9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Spearman分析IL-9、STAT3和miR-21表达之间相关性,ROC曲线分析IL-9、STAT3、miR-21及三者联合检测对Aml的诊断价值,Kaplan-Meier法分析IL-9、STAT3和miR-21表达对Aml患者生存期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l组患者PBMCs中IL-9、STAT3和miR-21mRNA表达水平均上调(P<0.05),IL-9和pSTAT3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IL-9、STAT3和miR-21mRNA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血红蛋白均不相关(P>0.05),与FBA分型、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相关(P<0.05),IL-9与血小板计数相关(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L-9与miR-21、IL-9与STAT3以及miR-21与STAT3表达均呈正相关(r=0.467,P<0.05;r=0.527,P<0.05;r=0.483,P<0.05)。IL-9、STAT3和miR-21三者联合诊断ALM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ROC曲线下面积均较单独诊断时显著提高(P<0.05)。IL-9、STAT3和miR-21高表达患者生存期均较低表达患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Aml患者PBMCs中IL-9、STAT3和miR-21均表达升高,IL-9可能通过STAT3信号通路诱导miR-21表达上调参与Aml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阳梅 严晓琴 冷亚美 贾永前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外周血单核细胞 IL-9 STAT3 MIR-21 rhTPO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AML患者血小板恢复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小板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74例AML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予以allo-HSCT治疗,观察组予以rhTPO联合allo-HSCT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血小板重建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炎症因子指标[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以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重建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PTT和PT水平低于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PCT、CRP及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EGF和VEGF-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rhTPO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ML可以缩短血小板重建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增强凝血功能,缓解炎症反应,提高造血微环境的血流供应,安全性好。 朱鸿燕 谭鹰 王清松 周莉 阳梅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髓系白血病 血小板 放血疗法联合羟基脲或干扰素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对血清EPO和血象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放血疗法联合羟基脲或干扰素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疗效及对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血象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3组,即23例接受放血疗法患者设为A组,30例接受放血疗法+羟基脲患者设为B组,27例接受放血疗法+干扰素患者设为C组。比较各组临床疗效、血清EPO、血象指标,并分析血清EPO与血象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A组、B组、C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2.17%、80.00%、81.48%,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9.57%、93.33%、92.59%。A组、B组、C组的血清EPO水平均明显上升(P<0.05),且A组低于B组与C组(P<0.05)。A组、B组、C组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红细胞容量均明显下降(P<0.05),且A组均高于B组与C组(P<0.05)。血清EPO水平与红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79,P<0.05)。血清EPO水平与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红细胞容量、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放血疗法是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基础方法,联合羟基脲或干扰素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血清EPO水平与红细胞计数密切相关,监测血清EPO水平可评估治疗效果。 谭怡 饶治嫦 阳梅 赖玲 王娟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放血疗法 羟基脲 血象 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对患者骨髓液CD38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对患者骨髓液CD38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115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64例和对照组51例。对照组采用BCD方案(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或PAD方案(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达雷妥尤单抗,均8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骨髓液CD38水平、生存分析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体缓解率76.56%高于对照组的52.94%(P<0.05);研究组CD38阳性表达率以及CD38浆细胞表面Notch1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8.5个月(2.5~15个月)长于对照组的6.0个月(1.4~15个月)(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达雷妥尤单抗可提高总体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耐受性较好,可增加患者临床获益。 严晓琴 余娟 邹夏 沈宏宇 阳梅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CD38 疗效 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分析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AA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疗效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 90例患者经免疫抑制剂(主要为环抱菌素A+抗胸腺/淋巴细胞球蛋白)、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6~10个月后,有效率为64.44%(58/90);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因为肝炎相关性、7或7q-染色体异常、血流感染、入院时铁过载、T淋巴细胞CD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Fas(sFas)、诊断至移植间期>3个月为AA患者疗效不佳的危险因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能受病因、细胞遗传学、血流感染、入院时铁过载、T淋巴细胞与炎症因子水平、诊断至移植间期时间等因素影响而在免疫抑制剂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疗效不佳,补充G-CSF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疗效,应据此开展针对性措施。 张天琰 张鹂 阳梅 陈春平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疗效 生皮散对大鼠感染性创面微循环的保护作用 2021年 目的观察生皮散对大鼠感染性创面微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七厘散)组,生皮散高、中、低剂量组(1.8 g/kg、0.9 g/kg、0.45 g/kg)。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制备皮肤全层缺损,且创面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感染性创面。除模型组外,各组大鼠创面处分别于术后第3 d外敷七厘散和各剂量的生皮散,连续12 d于创面处给药,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第3、5、7、10、15 d测量创面面积。并观察创面造模前和给药后(15 d)微循环血流灌注量(PU)、血细胞聚集程度(CMBC)以及运动血细胞的速率(Velocity)。15 d后处死大鼠,取创面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结果七厘散组和生皮散各剂量组均显著缩小创面面积(P<0.01);HE染色结果显示经过生皮散治疗后,创面的炎性浸润程度明显减轻,新生肉芽组织明显增多;生皮散显著降低创面微循环PU、CMBC及V的变化率(P<0.05)。结论生皮散通过改善创面的微循环而促进组织修复,具有明显的生肌作用。 阳梅 廖诗平 廖诗平 郑焱江 植茂辉关键词:感染性创面 血流灌注量 sCXCL16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sCXCL16在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ITP患者,包括活跃期ITP患者46例,缓解期ITP患者42例,同时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正常人群4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sCXCL16的表达水平,并检测血液中血小板(PLT)含量,淋巴细胞亚群中CXCR6比例,外周血单核细胞CXCL16和CXCR6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分析血浆sCXCL16与病程、有无出血及P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活跃期ITP患者血浆sCXCL1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期ITP患者(P<0.05),而血液PL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缓解期ITP患者(P<0.05)。活跃期ITP患者CXCR6在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中的比例与正常对照组、缓解期ITP患者相比明显增加(P<0.05)。活跃期ITP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XCL16 mRNA、CXCR6 mRNA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缓解期ITP组(P<0.05)。活跃期ITP患者血浆sCXCL16与病程之间无相关性(r=–0.032,P=0.894),与PLT含量之间也无相关性(r=0.034,P=0.883),但活跃期ITP患者血浆sCXCL16与有无出血之间存在正相关(r=0.532,P=0.025);缓解期ITP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sCXCL16与病程、有无出血及PLT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sCXCL16可能通过调控CXCR6在淋巴细胞亚群中的比例,从而参与ITP的发病机制,其可以作为判断ITP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 阳梅 罗玉勤 何川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 淋巴细胞 血小板 GLUT3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3(GLUT3)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成人初诊ALL患者78例为ALL组,以40例非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为对照组。根据免疫分型检查、骨髓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将ALL患者分为49例B系ALL(B-ALL),29例T系ALL(T-ALL);15例Ph阳性,63例Ph阴性。所有成人ALL患者均接受1个疗程治疗并根据其治疗效果分为完全缓解组(52例)与未完全缓解组(26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各组研究对象骨髓单个核细胞中GLUT3基因表达水平。收集成人ALL患者初诊时临床资料,根据GLUT3基因表达水平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将其分为高表达组(48例)与低表达组(30例),比较分析GLUT3基因表达与ALL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所有ALL患者均进行随访并统计总生存时间(OS)与无病生存时间(DFS)。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成人ALL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ALL组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GLUT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LL不同分型B-ALL组、T-ALL组与Ph阳性组、Ph阴性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完全缓解组显著低于未完全缓解组(P<0.05),但B-ALL与T-A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阳性组与Ph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UT3表达水平与ALL患者年龄、WBC数目、血红蛋白、髓外侵犯明显相关(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白血病髓外侵犯及GLUT3高表达是影响ALL患者OS与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LUT3在成人ALL患者初诊及复发过程中均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ALL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有关。 朱鸿燕 阳梅 何川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营养状况调查及其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评估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前后营养状态,随访患者预后,并分析其与营养状态的关系,为治疗该病症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6例老年AML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患者预后,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比较2组基本资料、治疗情况以及营养水平。结果206例患者化疗后随访期间死亡127例(61.65%),生存时间分析示中位总体生存期为10.3(5~48)个月,倾向性匹配后,死亡组和存活组临床基本资料、治疗方案及近期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死亡组和存活组营养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所有患者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及上臂肌围(Upper arm muscle circumference,AMC)均降低(P<0.05),且主观整体评估法(patientgenerated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评分0~1分患者数量由61例(29.61%)减少至37例(17.96%),≥9分的患者数量由17例(8.25%)增加至29例(14.08%),化疗前后PG-SGA评分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化疗后TP、ALB和AMC低于存活组,PG-SGA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L患者化疗后普遍存在营养不良现象,并可对患者预后造成明显影响。 蒙沙 张杨 阳梅 周莉 李健关键词:老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 化疗 营养状态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