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志鹏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赣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饮用
  • 2篇饮用水
  • 2篇农村
  • 2篇农村饮用
  • 2篇农村饮用水
  • 2篇卫生状况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源性疾病
  • 1篇沙门氏菌
  • 1篇沙门氏菌感染
  • 1篇食源
  • 1篇食源性
  • 1篇食源性疾病
  • 1篇室内环境
  • 1篇室内环境质量
  • 1篇视力
  • 1篇水处理
  • 1篇水质
  • 1篇水质卫生
  • 1篇水质卫生状况

机构

  • 6篇赣州市疾病预...

作者

  • 6篇郑志鹏
  • 4篇金美兰
  • 3篇袁志平
  • 1篇廖勇
  • 1篇李建华
  • 1篇李会鹏
  • 1篇胡晓军
  • 1篇肖菲

传媒

  • 2篇环境卫生学杂...
  • 1篇环境与健康杂...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现代医院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卫生村创建对赣州市农村环境卫生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索卫生村创建对赣州市农村环境卫生的影响,为有关部门制订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赣州市选择11个卫生村和89个非卫生村,每个村随机抽取5户调查户,使用统一的调查表,通过现场访谈、问卷填写等方法收集数据及资料。结果调查显示,卫生村在保洁员数量、公用垃圾桶配置密度、河道沟渠清洁状况、卫生厕所覆盖率、公厕设置比例、粪便无害化处理、集中式供水覆盖率、病媒生物孳生地等方面优于非卫生村,在环境经费投入、灭四害工作、生活污水处理比例、污水排放地点、垃圾丢弃地点等方面与非卫生村无明显差异,而在村民喝水、洗手、秸秆焚烧习惯上则不如非卫生村。结论卫生村创建在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改厕行动、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洁人力资源配置、垃圾桶配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而促进了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但在灭四害工作、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仍显不足,特别是忽视了村民生产生活行为的健康教育。
郑志鹏袁志平金美兰刘芬
关键词:农村环境卫生卫生厕所垃圾处理污水处理
赣州市室内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2025年
目的了解赣州市室内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分布情况,为当地室内环境改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于2022年9月—2023年2月从赣州市3个县级区域选取60户家庭,在每个家庭的一个客厅和一间卧室现场测量温度、相对湿度、噪声、照度、CO、CO_(2)、PM_(10)、PM_(2.5);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环境样品采集检测标准操作方法(SOP)》,采集室内空气样品检测甲醛、NO_(2)、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TVOC)细菌总数等指标的水平。以综合指数法评估调查对象室内环境质量。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家庭住宅室内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噪声和照度平均水平分别为17.7℃、58.6%、38.4 dB(A)和175.1 lx;CO和CO_(2)平均水平分别为0.03 mg/m^(3)和0.05%,PM_(10)、PM_(2.5)、甲醛、TVOC、苯、甲苯和二甲苯平均水平分别为66.7、59.3、23.5、53.6、5.32、4.59和9.26μg/m^(3);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平均水平分别为349和1040 CFU/m^(3)。化学指标中PM_(2.5)和PM_(10)超标率最高,分别为49.58%和20.42%,冬春季和农村家庭PM_(2.5)污染水平和超标率均较突出。物理指标中照度不达标率最高(49.58%),微生物指标中真菌总数超标率最高(45.00%)。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31.7%的调查家庭室内空气质量达到轻度污染及以上水平,夏秋季室内空气质量高于冬春季(χ^(2)=18.51,P<0.05),客厅与卧室、城市家庭与农村家庭空气质量无明显差异(χ^(2)=0.87,P>0.05)。结论PM_(2.5)和真菌总数是影响赣州市室内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冬春季节和农村家庭室内PM_(2.5)污染较为突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
郑志鹏马丽莎古军旺符含敏
关键词:室内环境空气质量
2014—2024年赣州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
2025年
目的分析赣州市农村饮用水的卫生状况、变化趋势及水质影响因素,为有关部门制定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全国饮用水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4—2024年赣州市农村饮用水监测数据,2014—2022年的水样和2023年丰水期的水样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进行采样和检测,2023年枯水期和2024年的水样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23)进行采样和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微生物指标(4项)、毒理学指标(11项)、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18项)、消毒剂常规指标(2项)4类共计35项指标。2014—2022年的水样和2023年丰水期的水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评价,2023年枯水期和2024年的水样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进行评价。使用χ^(2)线性趋势检验分析水质年度间变化趋势,使用χ^(2)检验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水质的影响因素。结果2014—2024年,赣州市共监测农村饮用水水样数16140份,合格水样数为10202份,总体合格率为63.21%,11年间水质合格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合格率从23.92%逐步上升至9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饮用水各类指标合格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毒理学指标(99.29%)、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84.89%)、微生物指标(68.43%)和消毒剂常规指标(46.34%)。单项指标中二氧化氯合格率(25.78%)最低,其次为游离氯(39.79%)、耐热大肠菌群(69.6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丰水期、小型工程、消毒剂余量不达标的饮用水超标风险高于枯水期、大型供水工程、消毒剂余量达标的饮用水[OR值(95%CI)分别为1.249(1.155~1.350)、1.283(1.178~1.396)、24.856(22.044~28.027),均P<0.01]。结论赣州市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持续改善,水质合格率不断提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村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保�
郑志鹏金美兰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卫生状况影响因素
2016—2023年赣州市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了解赣州市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和支撑。方法收集2016—2023年赣州市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腹泻疾病个案病例监测数据,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2016—2023年赣州市食源性沙门氏菌腹泻病例的病原检出率为7.39%(223/3019),8年期间检出率呈上升趋势(P<0.05),食源性沙门氏菌的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42.15%)。住院病例的检出率(13.82%)高于门诊病例(3.70%)(P<0.01),男女性病例检出率(7.54%vs 7.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沙门氏菌检出率(10.69%)为全年高峰,0~<4岁婴幼儿(19.57%)和散居儿童(20.39%)为沙门氏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托幼儿童的沙门氏菌检出率(5.96%)低于散居儿童(20.39%)(P<0.01)。结论赣州市夏季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高发,应加大食品卫生监管力度,加强对群众的食品安全科普宣教,重点做好婴幼儿及儿童的食源性疾病防控。
郑志鹏廖勇方欢符含敏刘微行阳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腹泻沙门氏菌
2014年赣州市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监测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江西省赣州市2014年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赣州市11个县农村饮用水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并依据《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2006),分别于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水样开展33项指标检测,结果对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进行水质评价。结果农村集中式、分散式供水覆盖人口比例分别为38.10%、61.90%;水处理方式为完全处理、沉淀过滤、仅消毒、未处理的水厂数分别占2.88%、40.21%、1.72%、55.18%;全年水质合格率为23.60%,枯、丰水期合格率分别为25.07%、22.13%,出厂水、末梢水合格率分别为24.34%、22.99%,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菌落总数、浑浊度、肉眼可见物超标率分别为69.20%、65.00%、17.00%、14.93%、13.80%;饮用合格水人口比例为34.20%。结论赣州市农村以分散式供水方式为主,集中式供水水处理方式以未处理居多;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低,微生物指标超标率高,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有待提高;合格水覆盖人口比例小。
袁志平金美兰李建华胡晓军李会鹏郑志鹏肖菲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水质状况监测分析
赣州市4~9岁儿童视力现状分析与防治对策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了解赣州市4~9岁儿童视力现状,为政府制定防盲治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原则,在全市18个县(区、市)抽取部分幼儿园和小学,并采用统一标准对4~9岁儿童开展裸眼视力、眼位、眼睑、角膜检查。结果视力达标331 275人、占89.74%,视力异常37 859人、视力异常检出率10.26%;4~6岁、7~9岁儿童视力异常检出率分别为11.93%、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97.537,P〈0.05);视力异常者中,屈光不正、斜视、倒睫、上睑下垂、其他(如沙眼、结膜炎等)分别占84.67%、10.53%、1.82%、1.01%、1.97%。结论赣州市4~9岁儿童视力不良率呈低龄化发展趋势,6岁前儿童是防盲治盲的重点对象;屈光不正是造成儿童视力异常的主要原因,应将其作为儿童防盲治盲的重点内容。
袁志平谭宝诚刘其生金美兰郑志鹏
关键词:儿童视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