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院脓毒症患者肠屏障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索住院脓毒症患者肠屏障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7年1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休克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63例)、脓毒性休克组(45例),另选取普通手术后未发生脓毒症的患者74例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检测血清D-乳酸、内毒素、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以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和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结果 3组患者之间比较血清D-乳酸和内毒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高于对照组,脓毒性休克组高于脓毒症组;腹腔感染患者与非腹腔感染患者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感染患者高于非腹腔感染患者;死亡患者与未死亡患者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者高于未死亡患者;脓毒感染患者血清D-乳酸、内毒素与APACHEⅡ评分、IFABP、机械通气时间呈正相关(P<0.05),而与hs CRP无相关(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肠道屏障功能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肠道缺血密切相关,且屏障功能受损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
- 郑燕玲杨远征胡志华
- 关键词:脓毒症肠道屏障功能影响因素
- 醋酸钠林格液对脓毒症休克患者乳酸清除率和组织灌注及电解质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醋酸钠林格液(AR)、乳酸钠林格液(LR)、95%氯化钠注射液(NS)、复方氯化钠注射液(RS)对脓毒症休克患者乳酸清除率、组织灌注、电解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脓毒症休克患者83例,完全随机分为4组,给予不同种类的液体复苏:LR组(21例)、NS组(20例)、RS组(20例)、AR组(22例)。分别于液体复苏前(0 h)以及复苏6、12、24、48 h时测定血乳酸含量、乳酸清除率、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 VO2)以及血K+、Na+、Cl-、Mg2+浓度。结果液体复苏6、12、24、48 h时,AR组血乳酸含量明显低于LR组、NS组、RS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LR组、NS组、RS组[(15.7±3.3)%比(3.0±2.1)%、(10.3±3.4)%、(8.2±2.9)%,(21.5±6.2)%比(8.7±3.2)%、(14.8±3.6)%、(13.3±3.8)%,(31.0±7.1)%比(8.8±3.3)%、(19.5±5.9)%、(21.3±6.9)%,(44.2±8.6)%比(9.4±3.0)%、(22.4±5.7)%、(21.0±5.4)%](均P <0.05)。4组液体复苏前后各时点CVP、MAP、Sc VO2变化基本一致,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液体复苏6、12、24 h时,AR组血Cl-浓度明显低于NS组和RS组[(108±9) mmol/L比(118±10)、(118±10) mmol/L,(106±9) mmol/L比(115±11)、(116±13) mmol/L,(106±9) mmol/L比(115±11)、(115±11)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LR、NS、RS和AR在改善脓毒症休克患者组织灌注方面基本一致,但是与LR相比,AR可以明显提高乳酸清除率,同时与NS和RS相比,AR并不会增加血Cl-水平。
- 邓小彦冼丽娜林志星郑燕玲
-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乳酸清除率组织灌注电解质平衡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部分T淋巴细胞、miRNA-155和miRNA-466表达的影响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微小RNA(miRNA)-155和miRNA-466表达的影响。方法:8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抗炎、抑菌及补液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CRRT;比较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2组患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全身性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CD8^+、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CD14^+HLA-DR)、血清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23(IL-23)、C反应蛋白(CRP)、miRNA-155及miRNA-466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4周时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清PCT、IL-23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降低更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4周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DRHLA-DR百分比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RT可调控CD4^+、CD14^+HLA-DR、CD8^+水平,减轻PCT、IL-23、CRP炎症因子与miRNA-155和miRNA-466表达。
- 郑燕玲张应魏邓小彦
- 关键词:脓毒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 血清降钙素原及其清除率对重度脓毒症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其清除率对重度脓毒症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04例重度脓毒症患者。收集入选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入院第1、3、5、7天PCT水平,并计算PCT清除率(PCTc)。根据患者28d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并评价这些指标对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结果该研究共纳入204例患者,生存组129例,死亡组75例,病死率36.8%。生存组患者年龄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年龄(P<0.05);生存组患者入院APACHE-Ⅱ评分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评分(P<0.05);死亡组患者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较生存组高(P<0.0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入院PCT水平、感染来源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第1天PCT(PCT-1)和PCT-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PCT-5和PCT-7血清PCT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生存组患者PCTc-3、PCTc-5、PCTc-7均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清PCT绝对值并不能作为判断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PCTc则可以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生存状况的良好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郑燕玲杨远征胡志华
- 关键词:重度脓毒症
- 改良CURB-65评分对脓毒症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讨改良CURB-65评分对脓毒症患者生存状况的预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1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92例脓毒症患者资料,分别应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和改良CURB-65评分评估患者的生理和病理指标,按照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高风险A组(n=37)、低风险A组(n=55)和高风险C组(n=31)、低风险C组(n=61),比较同种评分系统中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患者的ICU入住率、28d病死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两种评分系统的对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高风险A组的患者的ICU入住率和28d病死率高于低风险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风险C组的患者的ICU入住率和28d病死率高于低风险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和Youden指数均小于改良CURB-65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CURB-65评分能够较为准确预测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生存状况,有较高的预后评估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郑燕玲杨远征胡志华
- 关键词:CURB-65评分脓毒症预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