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长贵

作品数:34 被引量:55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1篇油气
  • 10篇盆地
  • 9篇古近系
  • 8篇渤海海域
  • 6篇地层
  • 6篇勘探
  • 6篇凹陷
  • 6篇层序
  • 6篇层序地层
  • 5篇地质
  • 5篇成藏
  • 3篇地层学
  • 3篇东南
  • 3篇琼东南盆地
  • 3篇珠江口盆地
  • 3篇层序地层学
  • 2篇岩石
  • 2篇油气藏
  • 2篇油气地质
  • 2篇杂岩

机构

  • 19篇中国海洋石油...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海石油(中...
  • 5篇中海石油(中...
  • 5篇中海石油深海...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海石油(中...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海油研究总...

作者

  • 29篇徐长贵
  • 2篇周心怀
  • 2篇侯明才
  • 2篇赖维成
  • 2篇刘军
  • 2篇李振升
  • 2篇张中巧
  • 1篇唐华风
  • 1篇郝芳
  • 1篇李宝刚
  • 1篇王洪亮
  • 1篇周士科
  • 1篇姜培海
  • 1篇朱红涛
  • 1篇程建春
  • 1篇丘东洲
  • 1篇邓宏文
  • 1篇许效松
  • 1篇于水
  • 1篇单玄龙

传媒

  • 4篇第四届中国石...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3篇中国海上油气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中国海上油气...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岩石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球科学
  • 1篇全国第四届油...

年份

  • 6篇2025
  • 6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1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1998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2025年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徐长贵高阳东刘军彭光荣李洪博邱欣卫丁琳龙祖烈郑金云姜大朋
关键词:成烃机制珠江口盆地
琼东南盆地二叠纪-三叠纪长英质岩浆作用:对南海北部陆缘构造属性与演化过程的启示被引量:2
2024年
琼东南盆地发育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类,为研究南海北部陆缘古构造属性与大地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岩石探针。本文以基底长英质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探讨琼东南盆地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表明,琼东南盆地发育二叠纪-早三叠世、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三期长英质岩浆作用(271~217Ma),且岩浆活动具有自南向北迁移的趋势。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二叠纪-早三叠世长英质岩具有较低的FeO/MgO和10000×Ga/Al比值,且强烈亏损Zr、Hf、Nb、Ta等元素,属于典型的陆缘弧I型花岗岩类;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岩浆岩均具有较高的SiO_(2)、Mg^(#)、10000×Ga/Al和FeO/MgO比值,大多属于A型花岗岩类。同时,二叠纪-早三叠世长英质岩具有较低的Hf同位素组成(ε_(Hf)(t)=-7.61~-0.65),而中-晚三叠世长英质岩则大多具有较高的Hf同位素组成。岩石成因分析揭示,二叠纪-早三叠世I型花岗岩类起源于古老陆壳的部分熔融,而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A型花岗岩类则部分起源于古老长英质地壳熔融,部分则起源于新生地壳熔融,并伴随有壳幔相互作用。综合分析表明,二叠纪-三叠纪期间南海北部陆缘主要受控于古特提斯造山作用控制,且先后经历了二叠纪至早三叠世的古特提斯洋壳俯冲、中三叠世印支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以及晚三叠世碰撞后伸展等动力学过程。
徐长贵侯明才吴克强熊富浩尤丽李成祥王文博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二叠纪-三叠纪古特提斯
中国海油近期勘探形势、启示与发展战略被引量:2
2025年
地质理论和技术创新为油气勘探发现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2024年,中国海油在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层/超深层碎屑岩、火山岩潜山等复杂领域勘探理论技术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指导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珠江口盆地深层原油、渤海浅层岩性原油、北部湾盆地花岗岩潜山原油、渤海深层火山岩潜山原油和天然气等领域获重大勘探进展。未来面对勘探领域日趋复杂、理论技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等诸多挑战,中国海油将始终坚持战略引领、守正创新不动摇,坚持富烃凹陷系统勘探、整体勘探理念不动摇,坚持成功的信念不动摇,统筹中国海域和海外油气勘探,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徐长贵高阳东张锦伟张新涛
关键词:中国海油勘探启示
古地貌分析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22
2004年
近几年来,渤海海域新近系勘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古近系中深层勘探没有获得大的突破,关键原因之一在于中深层储集层预测困难。古近纪的古地貌作为层序发育的背景,不仅对层序的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沉积体系成因及其展布同样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古地貌分析是准确预测中深部储集层的关键和基础。阐述渤海海域古沟谷和古构造坡折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并以渤海海域两个区块为例,分别阐述了古沟谷即残留可容纳空间和古坡折理论在渤海古近系储集层预测中的作用。
徐长贵赖维成薛永安于水程建春
关键词:古地貌储集层预测古近系渤海海域
试论传统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间的统一性和继承性被引量:19
2004年
不少文章尝试用层序地层学理论来改善传统地层界线 ,其中鲜有论及传统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关系的。从地层成因和地质学史的角度出发 ,传统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的统一性在于它们都是沉积环境及其变化的反映 ,在一定尺度的空间范围内 ,沉积环境的变化是有序的和同步的 ,传统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是不同尺度、不同精度的时间地层和等时地层对比。地质学的研究经历了从静态描述到动态成因再到动力学机制三个阶段。传统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间的继承性在于它们是地层学发展中的前两个必然阶段。传统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间统一性与继承性及地层记录不均一性和不完整性使综合地层研究成为必然与必需。在渤海海域地层研究中以传统地层为框架 ,层序地层为细分原则的研究方案很好地解决了渤南地区新近系底界的划分问题。
赖维成姜培海徐长贵刘福平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继承性新近系
渤海海域古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
本文对渤海海域古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其对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坡折带,不仅在构造活动盆地的构造地层分析理论和方法上,而且在油气预测勘探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详细论述...
徐长贵于水赖维成程建春
关键词:油气勘探层序地层学
文献传递
快速压敏效应对深层油层测试产能的影响--以渤海油田旅大21区和渤中25区为例
本文以渤海油田旅大21区和渤中25区为例,结合试油过程的综合分析,提出了深层储层快速压敏效应对测试产能的影响机制:测试过程中,高的初始生产压差(达27MPa),诱发了“井筒附近储层”有效围压的急剧升高,形成了井筒附近小范...
彭靖淞周心怀徐长贵李慧勇童凯军
关键词:渤海油田压敏效应
文献传递
渤海古近系坡折带成因类型及其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被引量:82
2006年
渤海海域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多幕裂陷、多旋回叠加、多成因机制复合的特征,盆地中不同时期发育的不同尺度、不同产状、不同性质的断层纵横交错和上下叠置,使得渤海海域古近系构造极其复杂而有层次,造就了渤海海域极具特色的坡折类型。根据坡折带的成因、平面组合样式及控相的差异性,可将渤海海域古近系坡折带划分为伸展型边界断裂坡折带、走滑型边界断裂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基底先存地形坡折带等4种类型,不同类型坡折带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明显不同。坡折带是陆相断陷盆地碎屑物质富集的主要场所,但这并不意味着有坡折就一定能找到砂体,“山(有效物源)—沟(大型长期侵蚀沟谷)—坡(古坡折带)—面(层序界面)”的有效配置是在坡折处形成砂体的关键。
徐长贵
关键词:坡折带渤海海域古近系
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油源及成藏特征被引量:10
2018年
综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探讨了渤海海域沙西北地区潜山的油气来源及成藏特征。生物标志物参数表明沙西北地区已发现的原油位于沙河街组。曹妃甸2-1油田的潜山储层岩性为碳酸盐岩,潜山的原油具有高的伽马蜡烷指数(G/H)以及相对低4-甲基甾烷参数(4MSI),具有相对轻的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整体轻于-29‰),主要为沙河街组一段(沙一段)的油源。曹妃甸1-6油田为花岗岩潜山储层,潜山的原油具有相对高的4MSI(>0.4),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值偏重(重于-29%),可能指示着以沙三为主的油源。曹妃甸2-1潜山直接披覆沙一段,沙一段源岩生成的原油可近距离充注至潜山储层中,为披覆式的源储对接成藏模式。曹妃甸1-6油田上覆为东营组,其丰度与热演化程度低,主要作盖层。歧口凹陷的原油侧向通过砂体运移侧向充注至曹妃甸1-6潜山圈闭中,表现为侧向砂体输导油气成藏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铸体薄片实验分析了CFD2-1-2井潜山风化壳结构特征,揭示了沙西北地区潜山风化壳结构可能不具备侧向长距离输导油气的能力,与潜山直接披覆接触的有效烃源岩或者发育沟通源储的砂体是潜山油气成藏的基础。
王奇郝芳徐长贵徐长贵孙中恒操义军邹华耀
关键词:油源成藏模式渤海海域
陆东凹陷上侏罗统层序地层与生储盖组合被引量:46
1998年
通过对钻井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上侏罗统中可识别出7个钻井中期基准面旋回以及与之对应的7个地震层序。7个中期旋回可合并成两个长期旋回LSC1和LSC2,并分别与盆地的稳定沉降阶段和强烈断陷阶段相对应。运用旋回对比原理,可建立起高分辨率地层对比格架。经研究,基准面旋回与生储盖组合的关系十分密切。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发育的大套泥岩段是区内的主要烃源层和良好的区域盖层。基准面旋回上升和下降阶段形成的各类砂体是区内主要的储集体。生储盖组合在纵向上的配置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基准面上升阶段易形成上生下储和自生自储组合;基准面下降阶段易形成下生上储组合。基准面上升阶段形成的储盖组合更有利于油气聚集。
邓宏文徐长贵王洪亮
关键词:上侏罗统层序地层生储盖组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