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 作品数:41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低强度聚焦超声联合载过氧化氢相变纳米粒靶向助溶模拟冠状动脉循环的人工血管血栓栓塞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制备可释氧的载过氧化氢(H2O2)相变纳米粒,联合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靶向溶解人工血管内血栓,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溶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薄膜水化和双乳化法制备包载H2O2和液态氟碳(PFP)的脂质相变型纳米粒。取家兔颈总动脉血50ml制备成质量约400~800mg的血栓块。本实验分为4组:PBS对照组(A组)、SonoVue微泡组(B组)、PFP相变纳米粒组(C组)和载H2O2相变纳米粒组(D组)。每组血栓样本均置入体外溶栓模拟循环装置的人工血管中联合LIFU辐照。称量各组溶栓前后血栓重量并观察比较各组溶栓后HE染色切片;溶氧仪检测溶栓后循环液中纳米粒释氧量。结果载H2O2相变纳米粒粒径大小为(456.7±31.2)nm;荧光显微镜示纳米粒液体相时结构稳定,大小均一。溶栓后四组血栓重量损失及损失率分别为A组(52.2±11.5)mg、(9.7±3.5)%,B组(110.0±21.9)mg、(19.4±2.4)%,C组(239.6±46.3)mg、(39.7±6.3)%,D组(309.8±44.8)mg、(54.2±6.6)%,C组和D组溶栓前后的重量损失及损失率明显大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氧仪检测纳米粒释氧量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载H2O2相变纳米粒可高效溶解人工血管血栓栓塞,并通过释氧改善组织缺氧,为AMI患者冠状动脉血栓栓塞提供潜在的治疗新方式。
- 姜楠胡波曹省邓倾周桢朱敏周青郭瑞强
- 关键词:微气泡过氧化氢血栓溶解疗法
- 超声辐照十二氟戊烷相变纳米微泡治疗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栓栓塞的体外实验研究
- 胡波姜楠曹省崔晶晶陈金玲周青
-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联合经典核定位信号肽促进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利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联合经典核定位信号肽(cNLS)促进目的基因入核,提高转染效率。
方法用不同的方式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pEGFP)转入293T细胞。实验分4组:UTMD+pEGFP(对照组),UTMD+pEGFP+cNLS(经典型组),UTMD+pEGFP+mNLS(突变型组)和UTMD+pEGFP+cNLS+WGA(入核阻滞组)。NLS和pEGFP分别用FITC和Cy3标记。转染6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Cy3阳性细胞百分比作为质粒入胞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细胞核中Cy3荧光强度占整个细胞荧光强度百分比作为质粒的入核率。转染48 h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比较上述指标在4组间的差异以评价cNLS在UTMD介导基因转染中的作用。
结果①转染6 h后,带绿色荧光标记的NLS在细胞内不同部位显示,经典型组大量入核,突变组细胞质和细胞核均可显示,入核阻滞组主要聚集在细胞质,未能入核;②转染6 h后,4组质粒的入胞率分别为(61±11)%、(80±10)%、(55±9)%和(58±10)%;入核率分别为(20±4)%、(50±11)%、(18±3)%和(10±3)%,经典组入核率和入胞率最高,入核阻滞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转染48 h后,4组细胞活性均〉80%;转染效率、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在经典组最高,入核阻滞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UTMD联合cNLS能提高pEGFP入核率,从而提高目的基因转染效率。
- 曹省周青王益佳姜楠胡波郭瑞强
- 关键词:超声处理微气泡转染基因核定位信号
- 超声靶向微泡联合肽核酸结合核定位信号肽增强基因转染的实验研究
- 目的:应用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介导连接有核定位信号的质粒DNA转染293T细胞,增加基因入胞及入核量,从而提高细胞对外源基因的转染效率。方法:合成连接有细胞特异性抗体的靶向微泡,特异性识别293T细胞膜表面SV4...
- 姜楠陈茜胡波周青曹省冯闯丽郭瑞强
- 关键词:微气泡肽核酸核定位信号转染
- 文献传递
- 低强度聚焦超声联合载H2O2相变纳米粒靶向溶栓治疗猪冠状动脉微循环栓塞
- 目的 采用参数优化的低强度聚焦超声仪(LIFU)联合载过氧化氢相变纳米粒靶向溶栓治疗猪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微循环栓塞,评价其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纳米粒制备: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包载过氧化氢(H2O2...
- 姜楠胡波曹省邓倾谭团团周青郭瑞强
- 超声响应型iRGD-JAK/PFP@NPs脂质微泡治疗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关节滑膜增生为主,引起关节软骨和骨破坏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用的抗风湿药与激素等长期联合应用不仅生物利用度低,且导致耐受和毒副作用明显从而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亟需探寻RA新的临床治疗...
- 姜楠王凤娟桂斌黄鑫胡波江智欣邓倾
- 关键词:PFP风湿性关节炎JAK
- 低强度聚焦超声介导载过氧化氢相变纳米粒靶向助溶冠状动脉血栓栓塞的体外实验
- 姜楠胡波周青曹省雷佳瑞郭瑞强
- 基于二维超声和ARFI图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鉴别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的临床价值
- 2025年
- 目的基于二维超声和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RFI)图像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探讨其鉴别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82例,其中良性肿瘤43例,恶性肿瘤39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病毒性肝炎病史及肿瘤最大径、数目、位置、回声、形态、边界、包膜、钙化、剪切波速度(SWV)最大值、SWV平均值、SWV最小值,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初步筛选鉴别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的因素,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临床决策曲线分别评价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适用性。结果基于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7个非零系数特征,分别为年龄、病毒性肝炎病史及肿瘤回声、包膜、钙化、SWV最大值、SWV平均值。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毒性肝炎病史、肿瘤回声、SWV最大值均为鉴别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64、22.13、14.27,均P<0.05);基于此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其鉴别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8(95%可信区间:0.95~1.0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4%、97.7%。校准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较高;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的拟合度良好(χ^(2)=9.074,P=0.336)。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概率阈值>4%时,临床净获益大于全部按肝脏恶性肿瘤或者肝脏良性肿瘤处理。结论基于二维超声和ARFI图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可以有效鉴别诊断肝脏肿瘤良恶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徐芬芬胡玉刚周燕翔邓倾姜楠王凤娟周青
- 关键词:肝脏肿瘤良恶性列线图
- 超声声学溶栓疗法在冠状动脉血栓栓塞治疗中的创新性应用及研究进展
- 2024年
- 近年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不断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是其最严重的发病形式。目前,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尽早开通冠脉循环,恢复心肌血供。微循环栓塞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尽早开通微循环对于提升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质量至关重要。超声声学溶栓疗法能够有效治疗包括微循环栓塞在内的血管内血栓栓塞,且在获得良好溶栓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望实现如冠状动脉微血管血栓的清除作用及终末循环功能的恢复,对于冠状动脉血栓栓塞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就超声声学溶栓疗法在冠状动脉血栓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探索、治疗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江智欣姜楠王治文郭瑞强胡波
- 关键词:超声微血栓微泡溶栓治疗
- 联合超声靶向破碎微泡与PEI/DNA/NLS复合物构建新型基因转导体系提高基因转染效率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通过超声靶向破碎微泡技术与阳离子聚合物/目的基因质粒DNA/核定位信号(PEI/DNA/NLS)复合物联合构建新型基因转导体系,并评价用该体系转染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方法用琼脂糖凝胶试验检测PEl/DNA/NLS复合物是否构建成功以及PEI/NLS对质粒DNA是否存在保护作用。利用超声基因转染仪作用于质粒DNA、PEI/DNA复合物,PEI/DNA/NLs复合物,声诺维微泡(SonoVue)/DNA,SonoVue/PEI/DNA复合物以及SonoVue/PEI/DNA/NLS复合物的六组293T细胞30S后,于细胞培养箱内培养24h后,分别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来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及转染效率。同时使用CCK-8试剂检测超声靶向破碎微泡(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UTMD)联合PEI/DNA/NLS复合物的基因转导体系转染293T细胞后的细胞活性。结果①利用静电吸附作用成功构建了PEI/DNA/NLS复合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证明PEI以及NLS具有保护DNA不被核酸内切酶降解的作用,但此保护作用有时间限制。②UTMD+PEI/DNA/NLS复合物组在体外介导EGFP基因的转染效率优于UTMD+PEI/DNA复合物组以及PEI/DNA/NLS复合物(P〈0.05)。③超声波的机械损伤以及PEI的化学毒性会造成细胞的损伤,但是各组之间细胞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TMD联合PEI/DNA/NLS复合物构建新型基因转导体系可以提高基因的转染效率,从而提高基因治疗的效率。该基因转导体系有望为成临床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高效转染技术。
- 王益佳周青曹省胡波邓倾姜楠崔晶晶
- 关键词:转染核定位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