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麻素治疗对偏头痛患者神经递质效应、应激反应、血管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天麻素治疗对偏头痛患者神经递质效应、应激反应、血管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间在本院收治的9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天麻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神经递质效应[包括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应激反应[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氧磷酶-1(PON-1)]、血管功能[包括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神经功能[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经递质效应、应激反应、血管及神经功能方面变化明显。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ox-LDL、NO、ET-1、BDNF及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5-HT及PON-1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NF-α、ox-LDL、NO、ET-1、BDNF及CG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5-HT及PON-1水平则较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结论:天麻素治疗可调节偏头痛患者氧化应激水平,改善其血管及神经功能。
- 唐灵芝孙晓莉阮超武岳李黎黎
- 关键词:偏头痛应激反应血管功能神经功能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因子水平、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效果及对神经因子水平、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因子(GFAP)水平低于对照组,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对照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高于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血管内介入治疗ACI的效果满意,可改善神经因子水平,调节凝血纤溶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武岳董芬芬
- 关键词: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
- 曲克芦丁联合r-tPA治疗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曲克芦丁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超时间窗(发病后4.5~8 h)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超时间窗AIS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5月在陕西省商洛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236例超时间窗AI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接受r-tPA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曲克芦丁联合r-tPA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灌注指标、血清因子水平、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90 d预后,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Vm、Vd和V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容积(CBV)和脑血流量(CB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CBV和CB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MTT均短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和可溶性Fas配体(sFas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56%(16/118)和9.32%(11/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6,P=0.307)。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随访90 d病死率分别为1.69%(2/118)和2.54
- 武岳董芬芬唐灵芝秦敏刘婷屈斐黄运芳
- 关键词:曲克芦丁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血清直接胆红素、促血小板生成素与脑梗死急诊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促血小板生成素(TPO)与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70例ACI患者(观察组),根据ACI患者静脉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将其分为出血转化组(n=27)和非出血转化组(n=43)。另选择同期于本院体检的7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DBIL、TPO水平,比较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血清DBIL、TPO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DBIL、TPO水平对ACI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DBIL、TP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糖尿病所占比例高于非出血转化组(P<0.05)。出血转化组血清DBIL、TPO水平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DBIL、TPO水平均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DBIL、TPO联合评估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95%CI:0.840~0.976,P<0.05),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90.7%。【结论】ACI患者血清DBIL、TPO水平均明显升高,且与AC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相关,对患者发生出血转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二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可作为评估出血转化的潜在参考指标。
- 席光明武岳
- 关键词:脑梗死
- 立体定位与脑血管成像在微创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
- 2015年
- 目的探讨立体定位与脑血管成像在微创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8月至10月符合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手术指征的16例患者,这些患者佩戴头颅定位仪同时行脑血管CTA检查,通过显示脑组织、血肿、脑血管立体结构,调整穿刺部位、角度,观察再出血及其临床效果。结果 16例患者6小时内行微创手术,未观察到有再出血现象,随着血肿量的减少,病人意识状态明显好转。结论在头颅三维立体定位+脑血管成像术下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定位精确,规避风险,安全性高,效果满意。
- 周军刘海洋席光明李娟冀玉婷雷宝丹武岳
- 关键词:脑血管成像微创血肿清除术再出血
- 石杉碱甲联合心脑舒通治疗对血管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及大脑影像学的变化
- 2025年
- 目的分析石杉碱甲联合心脑舒通治疗血管性痴呆(VD)患者临床疗效、大脑影像学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206例,采用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脑舒通组(n=103)、石杉碱甲联合组(n=103),心脑舒通组予以心脑舒通等血管性痴呆常规治疗,石杉碱甲联合组在心脑舒通组基础上增加石杉碱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大脑影像学变化、认知功能[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痴呆程度[长谷川痴呆量表(HDS)]及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并对比治疗安全性。结果石杉碱甲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1%(96/103)高于心脑舒通组的84.47%(87/103)(χ^(2)=3.964,P=0.046);治疗后,石杉碱甲联合组和心脑舒通组大脑影像显示下皮层下动脉梗死、基底节出血、顶叶梗死、颞叶梗死及额叶梗死率(分别是2.91%、4.85%、3.88%、6.80%、5.83%、9.71%、12.62%、11.65%、15.53%、13.59%),低于治疗前(分别是22.33%、30.10%、13.59%、19.42%、14.56%、20.39%、25.24%、15.53%、21.36%、17.48%),且石杉碱甲联合组各部位梗死率均低于心脑舒通组(均P<0.05);治疗后,石杉碱甲联合组和心脑舒通组MMSE、HDS及ADL评分[分别是(24.46±4.13)分、(25.65±3.87)分、(66.94±7.21)分、(20.41±3.87)分、(21.06±3.22)分、(58.41±6.57)分],均高于治疗前[分别是(18.06±3.47)分、(17.88±2.41)分、(47.51±6.02)分、(17.69±3.52)分、(17.52±2.48)分、(46.84±5.87)分],且石杉碱甲联合组评分均高于心脑舒通组(均P<0.05);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心脑舒通组为16.50%(17/103),石杉碱甲联合组为19.41%(20/10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6,P>0.05)。结论石杉碱甲+心脑舒通更有利于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痴呆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脑梗死率影像改变效果更佳,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具有安全性。
- 董芬芬武岳刘婷屈斐
- 关键词:石杉碱甲心脑舒通血管性痴呆影像学变化痴呆程度日常生活能力
- 丹红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3月在商洛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1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脑苷肌肽注射液,20 mL加入到生理盐水250 mL中,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到生理盐水250mL中,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量表(SS-QOL)评分、氧化因子、促炎因子。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5.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降低,SS-QOL评分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氧化因子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亲环素A(CyPA)、血小板活化因子(PAF)、MCP-1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促炎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存质量,调节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反应,减轻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 唐灵芝刘娟孙晓莉阮超武岳
- 关键词:丹红注射液脑苷肌肽注射液急性脑梗死促炎因子
- 艾地苯醌联合多巴丝肼片及吡贝地尓缓释片治疗老年PD伴抑郁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神经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观察艾地苯醌联合多巴丝肼片及吡贝地尓缓释片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伴抑郁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炎症因子、神经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60例老年PD伴抑郁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巴丝肼片及吡贝地尓缓释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艾地苯醌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北京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RP、TNF-α、IL-6、IL-1水平分别为(5.16±0.52)mg/L、(34.93±1.60)mg/L、(42.81±5.54)pg/L、(42.06±4.59)p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7±1.12)mg/L、(51.78±2.83)mg/L、(64.04±5.40)pg/L、(62.86±7.91)pg/L,血清NGF、BDNF水平分别为(13.22±1.83)ng/L、(18.70±2.15)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75±1.20)ng/L、(12.46±1.80)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oCA、MMSE评分分别为(24.72±2.25)分、(25.75±2.5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30±2.17)分、(22.62±2.31)分,SAS、SDS评分分别为(43.37±3.06)分、(43.70±2.1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12±4.92)分、(55.18±2.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7%、14.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地苯醌联合多巴丝肼片及吡贝地尓缓释片治疗老年PD伴
- 董芬芬刘婷武岳
- 关键词:老年抑郁艾地苯醌多巴丝肼片炎症因子
- 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ACA、抗β2GP1、Hcy和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ACA)、抗β2糖蛋白1抗体(抗β2GP1)、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14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NDS)评分分为轻度组(n=30)、中度组(n=32)及重度组(n=86);另选同期76名体检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及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血清ACA、抗β2GP1、Hcy、hs-CRP水平,分析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ACA、抗β2GP1、Hcy、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脑梗死患者血清ACA、抗β2GP1、Hcy、hs-CRP水平比较: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CA、抗β2GP1、Hcy、hs-CRP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0.636、0.614、0.563、0.57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CA对轻中度与重度的区分有更高的鉴别价值(P<0.05),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70%、87.10%。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清ACA、抗β2GP1、Hcy、hs-CRP水平均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鉴别脑梗死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 武岳席光明屈斐
- 关键词:脑梗死抗心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1抗体
- 氯吡格雷联合血脂康在预防患者TIA后发生脑梗死的作用研究
- 2017年
-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血脂康在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发生脑梗死的作用。方法前瞻性入组商洛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确诊的TIA患者116例,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与此同时对照组58例给予75mg氯吡格雷,1次/d;观察组5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0.6g血脂康胶囊,2次/天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疗程结束时采集血样检查患者血脂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随访12个月,记录2组TIA后12个月内IMT、脑梗死等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G、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T和斑块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IA后12个月,2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均无明显变化,无1例皮肤黏膜、颅内及内脏出血病例。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血脂康可有效降脂。
- 孙晓莉唐灵芝秦敏武岳
- 关键词:氯吡格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