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无创通气间歇期氧气驱动雾化、无创通气间歇期空气驱动雾化、无创通气同时空气驱动雾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雾化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压、氧饱和度(SpO_(2))及心率的动态变化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99例需使用无创通气及雾化吸入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无创通气间歇期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观察一组给予无创通气间歇空气驱动雾化,观察二组给予无创通气同时空气驱动雾化,记录雾化0、5、10、15 min和雾化结束5、10、15 min的经皮二氧化碳分压(PtCO_(2))、SpO_(2)及心率变化。记录治疗前至治疗第7天每天早晨动脉血气PaCO_(2)、PaO_(2)数值,记录三组住院时间。结果三组雾化过程中PtCO_(2)对比结果显示,时间主效应和时间组别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对照组PtCO_(2)数值与时间呈线性关系(F=10.166,P=0.003),随时间变化呈上升状态;观察一组各时间点PtCO_(2)数值与时间呈线性关系(F=10.544,P=0.003),随时间变化呈下降状态;观察二组各时间点PtCO_(2)数值与时间呈线性关系(F=20.003,P<0.001),随时间呈下降状态。再分别对三组每个时间点PtCO_(2)数值进行多样本方差分析,对照组雾化15 min PtCO_(2)高于观察一组、观察二组;观察一组、观察二组均与对照组雾化前后PtCO_(2)差值(dPt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组雾化结束观察期每个时间点PtCO_(2)数值进行多样本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组雾化结束0 min PtCO_(2)、雾化结束5 min PtCO_(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雾化结束10 min PtCO_(2)、雾化结束15 min PtCO_(2)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雾化过程中SpO_(2)对比显示三组时间组别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一组�
目的通过对三种不同雾化吸入方法作对比,分析不同雾化吸入方法对使用无创机械通气(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NIV)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运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的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入住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10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一组、试验二组。对照组采用NIV间歇期氧气驱动雾化治疗,试验一组采用NIV同时氧气驱动雾化治疗,试验二组采用NIV同时空气驱动雾化治疗,三组无创呼吸机设置和雾化治疗方案均保持一致。比较三种雾化吸入方法的经皮二氧化碳分压(transcutaneous carbon dioxide pressure,PtCO_(2))的动态波动,动脉血气指标(PaCO_(2)、PaO_(2)、pH),生命体征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异常波动次数。结果对照组、试验一组雾化15 min的PtCO_(2)水平均高于试验二组(P<0.05),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雾化15 min PtCO_(2)高于其他时间点PtCO_(2)(P<0.05)。试验一组各时间点PtCO_(2)总体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二组各测量时间点PtCO_(2)随测量时间逐渐降低(P<0.05),试验二组雾化前后的PtCO_(2)差值(ΔPtCO_(2))较对照组和试验一组大(P<0.05)。试验二组雾化结束0 min、5 min PtCO_(2)均低于对照组和试验一组(P<0.05),雾化结束10 min、15 min PtCO_(2)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PtCO_(2)除雾化结束10 min与雾化结束15 min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PtCO_(2)均随测量时间降低(P<0.05)。试验一组任意两个时间点PtCO_(2)均有显著差异,随测量时间降低(P<0.05);试验二组雾化结束5 min PtCO_(2)较雾化结束0 min低(P<0.05),其余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PaCO_(2)和pH值最早与治疗第4天PaCO_(2)和pH有显著差异(P<0.01);试验一组、试验二组治疗前PaCO_(2)与其余时间点均有显著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