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鸽
- 作品数:10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磁共振成像三维打印技术在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手术前后的应用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三维(3D)打印技术在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20例(30眼),术前及术后均行磁共振三维成像序列检查,其磁共振影像数据通过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软件进行重建,生成三维模型格式文件,并通过三维打印程序软件转化成可识别的路径文件,最后通过三维打印机等比例打印出三维立体眼球、眼肌、视神经及后巩膜加固条带模型。结果根据高度近视患者的磁共振三维成像数据成功打印出个体化等比例眼球、眼肌、视神经及后巩膜加固条带的三维实体模型。结论三维打印制作的等比例眼球、眼肌、视神经及后巩膜加固条带实体三维模型,有助于后巩膜加固术前评估及术后评价,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文宝红杨鸽程敬亮金学民吴艳
- 关键词:后巩膜加固术
- 基于网络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改革被引量:11
- 2016年
- 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实现课程网络化,更强调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PBL、TBL、CBL教学,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自主学习和延伸学习。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推动下,通过建设移动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国际化平台上的教学和学习资源,既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拓宽了学生国际视野。
- 杨鸽
- 关键词:临床教学网络教学终身学习
- 人源结直肠癌异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优化人源结直肠癌异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方法选取86例未经放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新鲜肿瘤组织标本,以18 G留置针穿刺后扩大针眼,埋种肿瘤后夹闭免缝的方式移植于免疫缺陷小鼠后颈部皮下,定期监测移植瘤大小、成瘤时间,探索最佳传代时机,组织染色对比各代肿瘤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代肿瘤相关蛋白表达。结果每例初始肿瘤建模时间为(16.5±2.8) min,原代移植成功率为79%,传代移植成功率为100%。原代移植成功率与肿瘤大体分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无关,原代肿瘤与子代肿瘤的形态结构、肿瘤蛋白表达相似。结论本研究优化了人源结直肠癌异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有效简化建模流程,缩短建模时间,建模成功率高,在肿瘤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上保持稳定。
- 符洋郭鲁伟时洋洋杨鸽张红燕刘涛张谢夫
- 关键词:结直肠癌
- 眼弓蛔虫病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观察眼弓蛔虫病(O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OT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扫描激光检眼镜(SLO)检查。同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CDF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分别为25、26、26只眼。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57.5%,23/40),女性17例(42.5%,17/40);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8岁者30例(75.0%,30/40),年龄(9.60±0.60)岁;≥18岁者10例(25.0%,10/40),年龄(34.60±4.52)岁。长住农村地区33例(82.5%,33/40);有犬、猫接触史27例(67.5%,27/40)。40只眼中,周边肉芽肿型(周边型)、后极部肉芽肿型(后极型)、类似眼内炎的玻璃体混浊型(混浊型)、混合型,分别为18(45.0%,18/40)、11(27.5%,11/40)、6(15.0%,6/40)、5(12.5%,5/40)只眼。所有患者明确诊断后均接受药物和(或)手术治疗。周边型、后极型、混合型28只眼,给予手术、药物治疗分别为17、11只眼;混浊型5只眼,仅给予药物治疗。40例患者中,33例患者参与随访;治疗后随访时间(18.78±9.44)个月。观察患眼BCVA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不同BCVA眼数比较行χ^(2)或Fisher's检验。结果首诊时,患眼BCVA光感~0.6,其中BCVA<0.1、0.1~0.3、>0.3者分别为20、13、7只眼。晶状体后玻璃体前界膜增厚24只眼(60.0%,24/40),玻璃体分层样混浊27只眼(67.5%,27/40),周边部/后极部肉芽肿22只眼(55.0%,22/40)。行CDFI检查的25只眼中,玻璃体可见特征性分层样或弥漫性混浊14只眼(56.0%,14/25)。行FFA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毛细血管“羊齿蕨样”渗漏15只眼(57.7%,15/26),病灶处片状无灌注区。行OCT检查的26只眼中,视网膜前膜、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视网膜牵拉分别为8(30.8%,8/26)、5(19.2%,5/26)、2(7.7%,2/26)只眼。末次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混浊型5只眼BCVA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周咏薇李秋明武佳卉鹿晓燕杨鸽胡芷柔甄方园董淑倩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
- 抗VEGF治疗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效果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评估不同类型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RVO-ME)行抗VEGF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行玻璃体内注射VEGF者158例(158只眼)RVO-ME的临床资料。根据阻塞发生部位不同,分为分支静脉阻塞(BRVO)组102例,中央静脉阻塞(CRVO)组56例。收集所有患者注射前视力、末次注射后视力、注射次数、治疗后视力变化及生活质量变化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VO组平均注射次数3.0(3.0,4.8)次,末次注射后视力为0.50(0.30,0.90);BRVO组平均注射次数3.0(3.0,4.0)次,末次注射后视力为0.40(0.25,0.60)。两组治疗后视力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5)。BRVO组视力较CRVO组视力提高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接受注射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提高各型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患者视力,多数患者接受眼内注射次数≤3次,且BRVO者视力提高优于CRVO者。
- 丁雪菲李秋明杨鸽董淑倩
- 关键词:视网膜静脉闭塞黄斑水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对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黄斑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经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或硅油填充术后黄斑区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SS⁃OC⁃TA)测量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黄斑脱离型RRD患者77例(77眼),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眼内填充物的不同,分为空气组(37眼)和硅油组(40眼)。分别于术后1周、1个月、2个月通过SS⁃OCTA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BCVA和黄斑区微血管结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空气组和硅油组患者的BCVA术后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两组间对比,术后1周、1个月、2个月空气组较硅油组患眼BC⁃VA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术后2个月与术后1周比较,空气组患眼视网膜浅层血管复合体(SVC)和视网膜深层血管复合体(DVC)的整体血流密度(VD)、黄斑区中心凹血流密度(FVD)、黄斑区旁中心凹血流密度(PFVD)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硅油组患眼SVC的整体VD、PFVD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SVC的FVD及DVC的整体VD、FVD、PF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气组相比,硅油组患眼术后2个月SVC和DVC的整体VD、FVD、PFVD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FAZ 300μm内VD(FD⁃300)、SVC的FVD及DVC整体VD、FVD、PFVD均与BCVA(log⁃MAR)呈负相关(均为P<0.05);FD⁃300的变化与BCVA(logMAR)的变化呈负相关(r=-0.274,P=0.017)。结论黄斑脱离型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空气填充较硅油填充患眼术后黄斑区微血管结构更佳,BCVA更好。
- 杨鸽杨洁鹿晓燕董淑倩胡芷柔李秋明
- 关键词:玻璃体切割
- 玻璃体切割联合巩膜扣带术治疗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比较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上方和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巩膜扣带(SB)术的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2月至2023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34例接受PPV联合SB术的RRD患者(234眼)的临床资料。234眼中裂孔仅位于上方的163眼(上方裂孔组),裂孔位于下方的71眼(下方裂孔组)。比较上方裂孔组和下方裂孔组患眼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上、下方裂孔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6.32%、95.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眼BCVA随时间延长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各时间点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V联合SB术治疗下方和上方RRD视网膜复位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 杨鸽刘晨路杨益王兵立鹿晓燕董淑倩胡芷柔李秋明
- 关键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切割术巩膜扣带术
- 磁共振成像三维打印技术在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手术前后的应用
-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三维(3D)打印技术在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前术后的应用价 值。方法 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20例(30眼),术前及术后均行磁共振三维成像序列检查,其磁共 振影像数据通过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软件进行重建...
- 文宝红杨鸽程敬亮金学民吴艳
- 关键词:后巩膜加固术
- Usher综合征2型一家系USH2A基因新突变
- 2018年
- 目的 定位1个Usher综合征2型(USH2)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1个USH2家系3代7名成员纳入研究.其中,患者2例、健康成员5名.2例患者均为男性.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光相干断层扫描、视野检查.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基因组DNA.选择136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致病基因作为目标基因;将提取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并与数据库对比,确定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在家系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者中进行验证,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结果 DNA测序发现,2例患者均携带USH2A基因第27号外显子c.5459T>C(p.M1820T)、第7号外显子c.1190T>A(p.I397K)、第5号外显子c.802G>A(p.G268R)3个杂合性错义突变,其中c.5459T>C和c.1190T>A为新发现突变.患者表型正常的父亲、母亲分别为c.1190T>A(p.I397K)错义突变携带者和c.5459T>C(p.M1820T)和c.802G>A(p.G268R)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余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和正常对照者均未同时检测到这3个突变位点.突变在该家系中呈现共分离状态.结论 USH2A基因杂合性错义突变c.5459T>C(p.M1820T)、c.1190T>A(p.I397K)、c.802G>A(p.G268R)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 程萌杨鸽雷博刘宇莹金学民
- 关键词:基因突变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水平及其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观察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建立并初步验证预测DR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眼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346例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48例;年龄(54.77±10.92)岁。根据是否伴有DR,将患者分为不伴DR组(NDR组)、伴DR组(DR组),分别为174、172例。所有患者采用糖尿病无创检测仪行皮肤AGE检测。详细收集患者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尿素(Urea)、肌酐(Crea)、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以及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尿白蛋白浓度(UALB)、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2DM并发DR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DR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DCA)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DR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χ^(2)=3.892)、糖尿病病程(Z=−7.708)、BMI(Z=−2.627)、HbA1c(Z=−4.484)、Urea(Z=−4.620)、Crea(Z=−3.526)、UALB(Z=−6.999)、AGE(Z=−8.097)显著高于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显著低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6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GE、糖尿病病程、HbA1c、UALB、eGFR是影响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列线图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3,95%可信区间0.802~0.884,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9.1%、75.9%;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基本一致。DCA分析结果显示,模型预测患者发生DR的风险阈值为0.17~0.99,列线图模型提供临床净收益>0。结论皮肤AGE是T2DM并发DR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AGE、糖尿病病程、HbA1c、eGFR、UALB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比较精准地预测T2DM并发DR的风险。
- 胡芷柔王梦华董洪涛杨鸽李秋明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