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夏楠
-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W”型缝合法与连续缝合法在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分析“W”型缝合法与连续缝合法在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本院行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的宫颈上皮瘤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中实施“W”型缝合法,观察组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中实施连续缝合法。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冷刀锥形切除术中采用连续缝合法较“W”型缝合法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生活质量更高。
- 赵丹丹杨夏楠樊冬梅
-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冷刀锥切术
- 不同分子分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不同分子分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抽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7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纳入研究,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ProMisE分子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分子分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一般资料、病理特征、肿瘤标志物及免疫组化指标,随访1年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8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POLE超突变型7例,错配修复缺陷型33例,低拷贝型38例,高拷贝型8例。POLE超突变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体质指数低于错配修复缺陷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P<0.05);POLE超突变型、错配修复缺陷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年龄、绝经情况、代谢综合征相关合并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高拷贝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肌层浸润程度≥1/2、子宫内膜癌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分期Ⅲ/Ⅳ期占比高于POLE超突变型、错配修复缺陷型、低拷贝型(P<0.05);POLE超突变型、错配修复缺陷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最大径、肌层浸润程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错配修复缺陷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阳性占比高于POLE超突变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P<0.05);POLE超突变型、错配修复缺陷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糖类抗原125、人附睾蛋白4、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82例患者完成1年随访,POLE超突变型、错配修复缺陷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高拷贝型患者无进展生存率最低(P<0.05);POLE超突变型、错配修复缺陷型、低拷贝型、高拷贝型患者总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的4种分子分型患者在代谢指标、肿瘤分期、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子宫内膜癌的分
- 薛玲玲霍明珠马会峰杨夏楠赵丹丹
- 关键词:分子分型子宫内膜癌病理特征免疫组化指标预后
- HPV-16、HPV-58亚型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风险的关系
- 2025年
-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HPV-58亚型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80例高危型HP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慢性宫颈炎6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58例、宫颈癌62例。检测患者HPV-16和HPV-58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分析HPV-16和HPV-58与宫颈癌之间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分析其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结果 HPV-16在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中的阳性率依次为13.33%、27.58%、40.32%,感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58在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以及宫颈癌中的阳性率依次为8.33%、15.52%、29.03%,感染率呈逐渐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16和HPV-58是导致宫颈癌病理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PV-16、HPV-58诊断宫颈癌变的AUC分别为0.858(95%CI:0.803~0.914),0.893(95%CI:0.848~0.938)。结论 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发生与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密切相关。不同高危型HPV导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风险不同,对异常HPV筛查结果应根据其致病风险进行分层管理。
- 薛玲玲马会峰霍明珠赵丹丹杨夏楠
- 关键词:高危型HPV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
- 沉默EGFL6基因表达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6(EGFL6)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si-NC组和si-EGFL6组,将si-EGFL6使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至卵巢癌SK-OV-3和OV-90细胞。使用在线工具GEPIA和KM-plotter分析EGFL6在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CCK-8实验检测SK-OV-3和OV-90细胞的增殖,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SK-OV-3和OV-9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q RT-PCR实验检测SK-OV-3和OV-90细胞中EGFL6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EGFL6及EMT相关基因E-cadherin、Vimentin和N-cadher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EGFL6在卵巢癌高表达,和卵巢癌的不良预后相关,具有临床诊断意义。沉默EGFL6表达后,SK-OV-3和OV-90卵巢癌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明显抑制(P<0.01),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0.01),EMT相关蛋白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的表达降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升高。结论:沉默EGFL6能够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
- 杨夏楠赵丹丹司晗杨平娟樊冬梅
- 关键词:卵巢癌EMT迁移
- 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系统评价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系统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盆腔器官脱垂(POP)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EBM、Cochrane、CNKI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5年3月。收集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的筛选与数据提取。结果最终纳入8篇RCT文献,共1 642例患者。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盆底肌功能训练组的脱垂程度改善(OR=2.00,95%CI:1.30~3.08),盆腔器官脱垂症状缓解(OR=5.41,95%CI:3.45~8.49),POP症状量表评分降低(MD=-2.53,95%CI:-3.62^-1.44)。结论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预防盆腔器官脱垂加重,减轻症状,但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研究。
- 樊冬梅齐朋伟陈亚伟杨夏楠晋熙梦张蕾闫真王盈田晓予
-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训练盆腔器官脱垂疗效
- 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阴道菌群特征及与宫颈局部免疫功能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调查细菌阴道病患者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和局部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本院进行检查的确诊为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68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检后检查结果为正常的女性68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阴道菌群特征变化,并检测两组患者宫颈分泌物CD^(+)4T、CD^(+)8T等免疫细胞水平,并对两者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沙眼衣原体检查阳性15.48%、人型支原体阳性41.07%显著高于对照组沙眼衣原体检查阳性1.47%、人型支原体阳性17.6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乳酸菌具有较高的密集度,主要集中在0~Ⅰ级,占100%;阴道加特纳菌密集度增加,主要集中在Ⅱ~Ⅳ级,占78.57.对照组乳酸菌密集度,主要集中在Ⅱ~Ⅲ级级,占0.00%;阴道加特纳菌密集度集中在0~Ⅰ级占88.24%,两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4^(+)T细胞水平(%)及CD4^(+)T/CD8^(+)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阴道炎患者阴道菌群特征与宫颈局部免疫细胞呈正相关(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阴道中乳酸杆菌降低,革兰氏阴性菌菌群显著增加,这导致阴道微生态平衡紊乱,局部宫颈免疫功能水平降低,两者呈正相关。临床应重视对两种指标的治疗和干预,促进疾病快速康复。
- 赵丹丹杨夏楠樊冬梅
- 关键词:细菌性阴道疾病
- 沉默NCAPH基因对子宫内膜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表型影响的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非SMC缩合蛋白I复合物亚单位H (non-SMS condensinⅠcomplex subunit H,NCAPH)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将子宫内膜癌Ishikawa和KLE细胞分为si-NC组和si-NCAPH组。基于TCGA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NCAPH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水平、诊断价值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CCK-8方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变化,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表达水平。结果:NCAPH在子宫内膜癌高表达,和子宫内膜癌的不良预后相关,具有临床诊断价值。沉默NCAPH后,Ishikawa和KLE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下降。沉默NCAPH可以诱导Ishikawa和KLE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水平降低。结论:沉默NCAPH降低子宫内膜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抑制子宫内膜癌的EMT,推测NCAPH有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基因靶点。
- 杨夏楠赵丹丹司晗杨平娟樊冬梅
- 内凝集蛋白1在卵巢癌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体外抗增殖作用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内凝集蛋白1(ITLN1)在卵巢癌中的生物信息学信息及其体外抗增殖作用。方法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采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来分析筛选卵巢癌组织中的差异基因。利用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工具(GEPIA)来分析ITLN1在卵巢癌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基因型组织表达(TCGA-GTEx)数据制作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利用Kaplan Meier-plotter分析ITLN1低表达或高与卵巢癌病人总生存率的曲线关系。利用LinkedOmics筛选ITLN1在卵巢癌中的相关基因,然后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数据库(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细胞实验分组:空载体对照组(vector),TLN1过表达载体组(TLN1),ITLN1+740 Y-P组。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ITLN1、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Akt)以及磷酸化Akt(p-Akt)在卵巢癌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通过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法与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ITLN1在卵巢癌组织(0.45±0.17)和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0.72±0.08)、CAOV3(0.57±0.05)、SKOV3(0.44±0.08)中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ITLN1在卵巢癌中具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8),ITLN1高表达组的卵巢癌病人总生存率高于ITLN1低表达组(风险比0.74,P<0.05)。ITLN1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从而降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0.55±0.02)。结论ITLN1表达水平可以成为卵巢癌病人的预后判断标志物,是潜在的卵巢癌治疗的靶点。这为卵巢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 杨夏楠赵丹丹司晗杨平娟樊冬梅
- 关键词:卵巢肿瘤癌基因生物信息学细胞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