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韬
-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生态-经济导向的华蓥市矿业废弃地复垦模式研究
- 华蓥市地势总体NE高、SW低。地貌呈现东部为山地,西部为丘陵平坝。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蓥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煤矿业和石灰矿业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各项产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随着...
- 李文韬
- 关键词:矿业废弃地生态环境
- 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被引量:4
- 2024年
- 聚焦藏东三江北段、冈底斯中东段、班公湖-怒江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铜多金属成矿带,针对新特提斯洋俯冲-陆陆碰撞过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成矿规律、高原隆升与矿床保存机制、西藏3大成矿带铜多金属资源潜力、高寒深切割陆相火山岩浅覆盖区绿色勘查技术体系等科技问题,文章系统总结了主要成矿带26个大型-超大型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揭示了区域成矿规律并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西藏的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主要的成岩成矿年龄为冈底斯成矿带中段早中侏罗世(160~174 Ma),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早白垩世(89~123 Ma),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和西段的古新世(50~65 Ma)和渐新世、中新世(14~23 Ma),玉龙成矿带的始新世(39~43 Ma)。与大洋俯冲有关的矿床以铜(金银)矿化为主,如雄村岛弧型铜(金银)矿(铜资源量238万t,伴生金202 t,伴生银1041 t),铁格隆南、多不杂、波龙等陆缘弧型铜(金银)矿(铜资源量超2400万t,伴生金超500 t,伴生银超5000 t);以大陆碰撞地壳加厚有关的主要为矽卡岩铅锌(铜金银)矿为主,如蒙亚啊、洞中拉、邦布勒、查格勒等,以及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锌(金)矿;与大陆碰撞走滑有关的主要以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钨矿为主,如玉龙铜钼金钨矿带、努日-程巴铜钼钨矿集区;与大陆碰撞伸展背景有关的主要为斑岩-矽卡岩铜多金属矿床,主要矿床为巨龙(驱龙)铜钼多金属矿、甲玛铜多金属矿、邦铺钼铜多金属矿、朱诺铜钼矿等。未来的矿产勘查增储的重点为超大型矿床的深边部找矿,寻找多中心复合的同成矿期不同类型高品位厚大矿体,班-怒带多龙矿集区铁格隆南深边部新增铜资源量超400万t,波龙深边部新增铜资源量超200万t;重点关注火山岩覆盖区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铜金矿的勘查评价
- 唐菊兴林彬杨欢欢唐攀谢富伟王勇周敖日格勒顾枫华邹兵张晓旭王勤李发桥张琪付雪莲张荣坤余立锐王梦蝶熊妍谢金玲李文韬
-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找矿方向
- 冀东司家营BIF型铁矿北矿区典型矿石矿物特征及其对成矿演化的约束被引量:1
- 2025年
- 冀东司家营BIF型铁矿床是我国最典型的条带状铁矿床之一,系统的矿石、矿物特征研究对BIF型铁矿床的成矿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文对该矿区多种典型铁矿石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研究,结合矿物原位电子探针(EPMA)测试分析,共识别出5种磁铁矿类型,划分出原始沉积期、变质变形期、热液蚀变期以及表生氧化期4个成矿演化期次,并获得与之相关的磁铁矿、黑云母、绿泥石以及角闪石等矿物的化学定量分析结果。通过分析磁铁矿矿物化学特征,计算黑云母与绿泥石形成时的温度差异,结合化学特征指示的成矿环境变化,认为矿床早期为典型的沉积变质成因,后期遭受了变质、变形以及热液作用的影响和改造。综合地质特征、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岩相学特征、主量元素分析等,我们认为抬升至地表后的氧化作用对矿床影响较小,Fe的富集可能与Mg、Mn和Ca等元素的迁移有关,变质变形期末-热液蚀变期为冀东司家营BIF铁矿床富铁矿形成最重要的时期。
- 李文韬董国明丁枫曹瑞明杨立群范宇航刘佳郑新
- 关键词:磁铁矿矿物特征成矿演化
- 东昆仑东段瓦勒尕矿区基性岩脉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 2024年
-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岩带,其上极少发生新生代岩浆活动。本次研究对东昆仑东段瓦勒尕矿区新生代基性岩脉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基性岩脉呈近EW向展布,与区域断裂延伸方向较为一致。基性岩脉主要岩石类型为辉长岩和辉绿岩,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具有低-中钾钙碱性准铝质的特征(A/CNK值为0.70~0.79,AR值为1.26~1.35,σ值为1.26~1.35),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Ba,K,Rb),而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REE/HREE平均值分别为2.92和2.26),无铕异常(δEu特征值分别为0.97~1.05),微弱的正铈异常(δCe特征值分别为1.03~1.07),其分布模式呈近平坦的曲线。所有锆石稀土元素表现出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具有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轻稀土亏损且重稀土富集的陡倾斜模式。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瓦勒尕基性岩脉形成时代为中新世早期(17.31±0.26 Ma和16.93±0.33 Ma),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具其有与拉张环境相关的板内玄武岩特征,基性岩脉同藏北新生代火山岩具有相似的构造背景。结合区域构造环境,推测东昆仑走滑断裂的活动引起下部岩石圈富集地幔发生减薄熔融作用,富集地幔上涌,熔体沿着东昆仑地区深大断裂向上运移,并遭受下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最终于瓦勒尕地区侵位结晶而形成。这些基性岩脉填补了东昆仑造山带新生代岩浆活动的空缺。
- 张方然丁枫黄勇范宇航李文韬孙培均郭香敏
- 关键词:基性岩脉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环境东昆仑
- 第四纪晚期拉萨河谷地地貌演化研究
- 2025年
- 拉萨河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雅鲁藏布江的重要支流之一。以拉萨河谷地为研究地区,以谷地地貌为对象,综合野外实地观测、数字高程模型、卫星遥感影像以及谷地内前人和本研究的黄土光释光测年数据(118±11~82.7±8 ka)、前人研究阶地等第四系沉积物的测年数据,提出了一种以冰川作用为主的拉萨河谷地演化模式,认为现今拉萨河谷地宽阔的形态是发育在该区的一次山谷冰川侵蚀事件的产物,在该次冰川作用下,沿谷地形成开阔的“U”型谷,清空了谷地中早先可能存在的第四系沉积物,塑造了拉萨河谷地的基础。综合拉萨河谷地内第四系沉积物的年龄数据,认为该次冰川作用发生于倒数第二次冰期。伴随本次冰川的退缩和消融,谷地内充填了巨厚的中更新世晚期的冰碛物,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冲洪积物、风成黄土等。
- 胡锦荣王刚杨文光李文韬易子韩胡俊晨孙昭杰于弋洋
-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部倒数第二次冰期地貌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