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璐
- 作品数:6 被引量:4H指数:2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中国热带、亚热带栎属植物花粉形态多样性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2
- 2019年
- 本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栎属(Quercus L.)植物中18个种[10种属于栎亚属(Quercus),8种来源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的花粉进行了详细的外壁纹饰研究。这些栎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结果显示,落叶类型栎亚属花粉外壁具有瘤状或分散的瘤状纹饰,常绿类型栎亚属花粉具有棒状或聚合棒状纹饰,青冈亚属花粉具有皱波状、刺状或聚合棒状纹饰。花粉外壁纹饰特征可为栎属花粉化石的属内种级分类提供有效的鉴定依据。大量的现代栎属花粉研究显示,具有棒状纹饰的花粉多源自于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的常绿类型栎亚属植物,而具有皱波状和刺状纹饰的花粉多来源于相对低海拔地区分布的青冈亚属植物。在古环境重建中,栎属化石花粉的形态多样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可靠地区分关键地层中的常绿和落叶栎属植物,也可能成为指示不同海拔高度的潜在的古气候指标。
- 郝清和戴璐
- 关键词:古气候
- 深海孢粉证据揭示的末次冰消期晚期南海北部的强夏季风
- 在南海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古季风变化体现了高、低纬度间气候过程的交互,对冬、夏季风的重建为探索低纬气候过程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 戴璐翁成郁
- 植硅体证据揭示末次冰盛期南海南部巽他大陆架局部植被
- 2025年
- 在南海南部,大量的花粉证据揭示了末次冰期时巽他大陆架上的植被组成。相对于花粉指标,源于不同植物部位的植硅体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草本植物和某些特定木本植物的信息,有助于提高热带古植被重建的分辨率。本研究对南海南部SO18323钻孔(位置坐标02°47′N, 107°53′E;水深92 m)中的11个沉积物样品和泰国东部热带季风气候区(禾本科植物丰富)的10个表土样品开展植硅体分析。海洋钻孔总长540 cm,本次分析的样品取自300~360 cm段,时代处于末次冰盛期(距今2万年左右)。钻孔沉积物中的植硅体组合以块状为主(平均含量45%),同时含有相对丰富的禾本科扇型植硅体(平均含量5.9%)和不同纹饰的球型植硅体。这些球型植硅体多源自森林植物,包括光滑球型(平均含量6.5%)、刺球型(平均含量8.2%)和颗粒球型(平均含量8.2%)。禾本科短细胞植硅体平均含量是4.6%,主要由鞍型(平均含量3.3%)和圆台型(平均含量1.0%)组成。泰国表土植硅体组合完全不同于已经发表的位于马来西亚Jerai山的15个热带雨林表土数据,前者的优势成分是以鞍型(18.4%)和哑铃型(12.5%)为主的禾本科短细胞植硅体,而后者主要包括光滑球型、刺球型和颗粒球型植硅体(三者总含量75%)。泰国、马来西亚表土和海洋钻孔样品的对比分析表明,钻孔样品的植硅体组合更类似于泰国东部,但缺乏热带草地群落中典型的哑铃型植硅体,这指示了古植被和古气候与现今的泰国热带季风气候区还存在很大的差异。结合已经发表的孢粉记录,我们推测末次冰盛期时钻孔附近暴露的地表环境同时生长了丰富的禾本科和热带低地雨林植物,但没有证据显示广泛分布的与热带季节性干旱气候相关的草本植物。基于植硅体重建的禾本科植物可能主要是芦竹亚科、竹亚科和芦苇属中的某些种类,它们分布在河漫滩和河岸等局部地带。
- 戴璐黄伟捷Rachadaporn BENCHAWATTANANONFOONG Swee Yeok
- 关键词:南海南部植硅体末次冰盛期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