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
- 作品数:23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临床转归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评价经内镜切除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s)伴淋巴血管(LV)浸润或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44例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治疗的存在LV浸润或切缘阳性的RNET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85例RNETs患者中,44例病理确诊为RNETs伴LV浸润或切缘阳性,其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中位年龄57. 5岁(范围30~80岁)。病变完整切除率为87. 01%(335/385)。肿瘤直径为1~13mm,中位值为5. 5 mm;38个肿瘤直径<10 mm。36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5例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3例为经肛内镜显微手术(TEM)。病理表现为G1级40例,G2级4例。术后病理提示肿瘤垂直切缘阳性31例(26例为ESD,5例为EMR),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阳性4例(均为ESD);LV浸润5例(均为ESD),垂直切缘阳性且LV浸润4例(均为ESD)。3例垂直切缘阳性或LV浸润的患者接受TEM作为补救治疗,术后病理未见肿瘤残留;其他41例患者接受内镜监测,无复发病例。随访7~74个月,中位值为24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结论内镜切除术是RNET的有效治疗方式,术后伴切缘阳性或LV浸润患者可随访观察,但需严密监测。
- 胡海一李荣雪张澍田徐瑞
- 关键词:切缘阳性内镜切除术
- 内镜-腹腔镜胃区域性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内镜-腹腔镜胃区域性切除联合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前瞻性研究队列中连续纳入的17例早期胃癌患者数据,其中16例来自普外分中心,1例来自消化分中心。男性9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61.4岁(范围:46~79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病历回顾和数据库提取获得,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理学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随访截至2024年12月5日,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超3个月。结果17例患者中,5例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联合腹腔镜前哨淋巴结引流区清扫术(LSBD);3例ESD完整切除术后的患者,因病理学分期符合扩大适应证行LSBD;6例ESD非治愈型切除术后患者接受腹腔镜胃区域切除(LRG)联合LSBD;3例直接接受LRG联合LSBD。清扫前哨淋巴结[M(IQR)]8.9(4.5)枚(范围:4~21枚),检出率和准确率均100%。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5例ESD联合LSBD患者及3例ESD完整切除后行LSBD患者的前哨淋巴结均无转移,ESD的垂直及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1例为ESD绝对适应证;6例LRG联合LSBD的ESD非治愈性切除术患者,水平切缘均为阴性,其中2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示清扫的21和9枚前哨淋巴结中各有1枚转移,于术中追加远端胃癌根治术,术后分别捡取73和39枚淋巴结,前者另有1枚转移,后者无转移;3例直接LRG联合LSBD患者胃全层切除组织水平切缘阴性,1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为ESD绝对适应证,1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结果示8枚前哨淋巴结1枚转移,追加远端胃癌根治术,清扫的54枚淋巴结均无转移。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无死亡。14例未追加根治手术的患者,术后3 d内排气排便饮流食,平均住院6 d,术后3个月营养指标及胃核素排空显像半排空时间接近术前。
- 郑智王子萌徐瑞张海翘张政阮国添尹杰刘小野蔡军陈光勇孙秀静朱圣韬李鹏张军张澍田
- 低级别嗜酸细胞肾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低级别嗜酸细胞肾肿瘤(LO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2021-06—2023-07诊断的5例(6个)LOT的临床、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随访资料进行总结。结果5位患者男性1例,女性4例。肿瘤境界清楚,由紧密排列的实性小巢状结构构成,可见疏松水肿区及出血区。细胞学形态较一致,呈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可见核周空晕,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多为2级(5/6),偶为3级(1/6)。免疫表型均为CK7阳性,CD117阴性。GATA3大多阳性(5/6),Ki-67增殖指数1%~3%。结论LOT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及免疫表型的惰性肿瘤,病理医师应当加强对于此类病变的认识,不要将其误诊为其他嗜酸细胞肿瘤。
- 岳冰张淑红柳玮华徐瑞王琳陈光勇
-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
- 巨细胞病毒胃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5年
-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一种疱疹病毒科的DNA病毒,直径约为200 nm,是最大的动物病毒之一。CMV可通过飞沫、尿液等体液传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人体重要的机会性感染致病病原体[1]。原发CMV感染大多无症状,而当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时,CMV潜伏感染再激活则可能危及生命[2]。
- 刁洋宗晔徐瑞陈光勇杨迅赵海英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胃炎免疫抑制
- 早期结直肠癌间质中podoplanin表达模式及病理诊断意义
- 2024年
- 目的探讨podoplanin在早期结直肠癌间质癌性腺体周围成纤维细胞及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病理诊断意义。方法入组早期结直肠癌病例166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间质podoplanin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进行分型。模式A为所有癌性腺体周围成纤维细胞均极向保留、均匀一致着色且强度大于腺体周围CAFs,且完全包绕腺体;模式B为癌性腺体周围成纤维细胞失去极向或出现表达丢失,且着色强度小于等于腺体周围CAFs;统计分析两种表达模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66例中模式A组55例,模式B组11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出芽分级、分化程度、浸润形式及Kikuchi分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浸润形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结直肠癌间质存在不同的podoplanin表达模式且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具有相关性,同时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提高病理医师对浸润形式判断的一致性。
- 高杨岳冰杜雪梅陈烨徐瑞贾梅刘耘汐张鑫陈光勇
- 关键词:结直肠癌PODOPLANIN间质
- SOX4在幽门螺杆菌介导的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SOX4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介导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型增生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SOX4在胃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CCK-8和平板克隆实验明确SOX4对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PCR array表达芯片筛选SOX4介导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后异型增生的下游靶基因;萤光素酶报告实验、启动子截短实验和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阐明SOX4对靶基因MLH3的转录调控作用和结合位点。结果SOX4在H.pylori感染的胃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P<0.05);SOX4过表达显著增强胃正常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P<0.05);SOX4升高导致H.pylori感染胃上皮细胞后MLH3等DNA损伤修复相关分子表达失调(|logFC|>1,P<0.05);H.pylori通过SOX4促进胃上皮细胞MLH3表达;SOX4可直接结合MLH3启动子第5位点转录激活其表达,SOX4和MLH3表达升高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结论SOX4与H.pylori感染后胃上皮细胞异型增生密切相关,SOX4升高通过转录激活MLH3调控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失衡促进H.pylori相关异型增生。
- 杜风徐瑞赵梦冉冀旭苏珈仪邱煜婷朱圣韬吴静李鹏张澍田
- 关键词:胃癌胃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转录调控
- 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4例胃增生性息肉伴异型增生/腺癌的病例(共44枚息肉),分析其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结果女性20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65.5±7.9)(56~76)岁。44枚息肉中3枚发生于胃窦、1枚发生于胃角、40枚发生于胃底/体部。32枚息肉诊断为高级别异型增生、4枚诊断为低级别异型增生、4枚为低级别+高级别异型增生共存、2枚以黏液腺癌为主、1枚为低分化腺癌、1枚以印戒细胞癌为主。背景黏膜23例符合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表现。8枚息肉P53为突变型表达模式。通过MUC5/MUC6/MUC2/CD10联检,33枚息肉黏液表现为胃型(其中25枚为小凹上皮型),4枚为肠型,5枚为胃肠混合型,2枚为非胃非肠型。结论胃增生性息肉肿瘤性转化与自身免疫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需重视对背景黏膜的评估,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 徐瑞高杨岳冰张政杜风陈光勇李鹏
- 关键词:胃增生性息肉异型增生腺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免疫表型
- 不同内镜表现的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三例被引量:6
- 2020年
- 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是一种罕见疾病,内镜下一般难以诊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了3例胃错构瘤性内翻性息肉,其中2例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超声内镜提示起源于黏膜下层或黏膜肌层,呈混杂回声,内可见无回声区,拟诊平滑肌瘤或间质瘤;1例内镜表现为带蒂息肉。通过分析3例患者内镜、超声内镜及病理特征,并查阅文献进行总结。
- 李常娟徐瑞李鹏
- 关键词:错构瘤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胃黏膜上皮肠化生病变的基因突变分析
- 2021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胃上皮肠化生病变的特征突变谱,并寻找潜在的癌变风险突变。方法纳入2018至202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1例胃早癌伴肠化生患者,对其切除的肠化生病变组织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其整体突变负担、突变类型与类别,通过比较TCGA数据库中胃癌的突变图谱,分析潜在风险突变。结果肠化生组织的突变水平为每Mb碱基大约0.92个突变,在各种恶性肿瘤中位于中间水平,高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类型,已具有部分肿瘤相关特征;错义突变是胃上皮肠化生最常见的变异类型,占67.8%,SNP突变主要以C>A突变为主,C>T突变次之;高频突变基因的突变频率为20%左右,且与胃早癌及进展期腺型胃癌的高频突变基因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肠化生阶段积累的突变主要由错配修复缺陷产生,部分与吸烟等高危风险因素有关。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胃黏膜上皮肠化生病变中基因突变的整体情况,提示肠化生阶段积累的突变具有潜在致癌潜力。
- 郭水龙闵力邵琳琳徐瑞李鹏张澍田
- 关键词:胃黏膜肠化生基因突变
- 胃黏膜上皮肿瘤性病变的病理学诊断被引量:2
- 2020年
-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第5版正式出版,其中胃黏膜上皮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相关的一些概念、名称和病变类型有新的变化。本文简要介绍胃癌的前驱病变、癌前病变、异型增生相关概念和类型的一些更新以及病理诊断标准,并和日本胃癌取材规约(第15版)相比较,提出目前胃黏膜肿瘤性病变病理诊断的实际问题和对策。
- 陈光勇徐瑞岳冰黄受方张澍田
- 关键词:胃肿瘤早期胃癌异型增生病理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