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娟
- 作品数:5 被引量:5H指数:2
- 供职机构:唐山市丰润区中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地尔硫卓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pentraxin3、S100A8/A9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究地尔硫卓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及对五聚素(pentraxin)3、S100A8/A9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给予地尔硫卓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PCI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心功能指标,术后1 h心肌灌注分级指标,术后72 h血清pentraxin3、S100A8/A9水平及术后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P<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1);术后1 h,观察组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累积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3%vs 88.3%,log-rankχ^2=2.63,P=0.10);术后24 h,两组血清pentraxin3、S100A8/A9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PCI术后采用地尔硫卓联合血栓抽吸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单用地尔硫卓更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心肌灌注水平,不增加MACE发生风险,且有效降低血清pentraxin3、S100A8/A9水平。
- 吴广志邸亚丽杨静李丽娟刘长青
- 关键词:地尔硫卓血栓抽吸急性心肌梗死
- 柴苓汤对急性肺挫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柴苓汤对急性肺挫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00例肺挫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柴苓汤,观察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4、7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复查胸部X线片并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继发性肺损伤情况,采用肺挫伤简易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4、7d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需行机械通气率、肺部感染发生率、ARDS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柴苓汤能明显降低肺挫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肺脏凝血机能,阻止疾病进展。
- 张丽萍王旭东李丽娟严丽任继欣
- 关键词:肺挫伤疏肝理气剂
- 血脂康与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 2025年
- 分析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治疗方案中选择血脂康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的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8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为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对照组(n=40,阿托伐他汀单独用药)和研究组(n=40,血脂康联合阿托伐他汀),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在血压及血脂控制方面,研究组水平均比对照组低,且预后血管内皮功能、心功能指标等改善效果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为了有效控制机体各项指标,可选择血脂康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措施,有助于血压血脂稳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李丽娟刘长青
-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高血压冠心病血压血脂临床疗效
- 脑利钠肽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功效
- 2025年
- 研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接受脑利钠肽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2023年1月~2024年1月之间,本院收诊的AMI并AHF患者68例,随机区分参比组(34例)及分析组(34例)。参比组予以基础给药;分析组予以加用脑利钠肽给药。比对基础水平改变状况、治疗时间、副反应率、应用效率。结果 分析组的基础水平均明显优于参比组;分析组的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参比组;分析组的副反应率(2.94%)明显低于参比组(23.52%);分析组的药物应用效率(94.11%)明显高于参比组(73.52%),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予以AMI并AHF患者加用脑利钠肽治疗,更利于基础水平的改善,缩短整体治疗用时,降低副反应风险,治疗有效率更高,推荐使用。
- 李丽娟刘长青
- 关键词:脑利钠肽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
- 急性前壁与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临床对比研析
- 2025年
- 将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进行临床对比,结果 进行分析并整理。方法 根据本次研究确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查阅并整理处于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时段内的目标患者,即在心内科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经统计发现纳入此次研究的患者累计104例,通过检查患者发病位置,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患者病症类型,经过检查发现部分患者发病位置在前壁心肌,另一部分患者发病位置在下壁心肌,据此分别将患者确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为便于后续研究的开展,对不同病症类型的患者例数进行整理,整理后发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分别为52例,且根据病症类型对患者进行组别划分并命名,即前臂组、下壁组,其中前臂组患者例数为52、下壁组患者例数为52。为前臂组、下壁组患者静脉注射U尿激酶与生理盐水,控制注射量为100 万-150 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并记录相关数据,将前壁组、下壁组的数据进行对比,P<0.05说明数据对比存在差异。结果 前壁组患者、下壁组患者的AF、VF、Ⅱ度AVB、RBBB对比P>0.05,Ⅲ度AVB对比P<0.05,患者组间病死率、PVC、VT数据比较P>0.05。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发生存在差异,临床中通过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为制定后续的干预方案提供支持。
- 李丽娟刘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