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包荣军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大豆
  • 3篇性状
  • 2篇东北大豆
  • 2篇育种
  • 1篇性状选择
  • 1篇育种方法
  • 1篇生态特征
  • 1篇生态性状
  • 1篇熟期
  • 1篇熟期组
  • 1篇品种搭配
  • 1篇种质
  • 1篇种质群体
  • 1篇株型
  • 1篇株型性状
  • 1篇小麦
  • 1篇小麦品种
  • 1篇小麦品种(系...
  • 1篇理想株型
  • 1篇钾素

机构

  • 4篇黑龙江省农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长春市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农垦...
  • 1篇白城市农业科...
  • 1篇铁岭市农业科...
  • 1篇北大荒垦丰种...

作者

  • 5篇包荣军
  • 2篇盖钧镒
  • 2篇杜维广
  • 2篇王燕平
  • 2篇任海祥
  • 2篇赵团结
  • 1篇史建辉
  • 1篇朱洪德
  • 1篇李玉琴
  • 1篇张玉艳
  • 1篇白艳凤
  • 1篇张文杰
  • 1篇程延喜
  • 1篇迟玉宏
  • 1篇杨兴勇
  • 1篇王德亮
  • 1篇王晓梅
  • 1篇谭淑玲
  • 1篇宋豫红
  • 1篇田忠艳

传媒

  • 2篇大豆科学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现代化农业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08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育种方法
2012年
介绍了黑龙江北部地区大豆育种方法,包括试验地选择与管理、亲本选用与杂交组合配制、后代筛选与南繁加代等,重点阐述了株型、茎杆与叶形、花、荚、粒、根系、产量等性状的选择方法,以期为该地区大豆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包荣军朱洪德
关键词:大豆育种方法性状选择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生态性状在北安地区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挖掘及利用对新品种选育及品种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明确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群体生态性状在北安地区生态条件下的表现及其育种潜势,本研究以东北三省一区361份大豆种质资源群体为材料,2012-2014年在北安地区采用重复内分组试验设计,针对主要生态性状进行了3年精准表型鉴定。结果表明:东北大豆种质资源群体在北安地区全生育期为127. 3 d(96. 8~143. 0 d),当地最适宜熟期组为MG00组,全生育期平均为117. 4 d。地上部生物量随熟期组变晚而增大,产量则为当地最适宜熟期组(MG00)最高。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遗传率超过75%,遗传进度相对较大;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蛋脂总量遗传率超过60%,遗传进度相对较低。同时探讨了北安地区大豆育种目标及第一亚区种质群体遗传构成,并选出优异种质资源。本研究旨在为该生态区大豆种质资源利用及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宋豫红白艳凤包荣军王燕平单利民任海祥谭淑玲傅蒙蒙王晓梅赵团结杜维广盖钧镒
关键词:东北大豆生态性状熟期组
东北大豆种质资源株型和产量性状的生态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为明确东北大豆产量相关性状(地上部生物量、产量、表观收获指数、主茎荚数)和株型相关性状(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目、倒伏程度)生态特性及各亚区改良方向,本研究采用1916-2012年间搜集或育成的东北地区代表性资源361份,于2012-2014年在东北4个生态亚区的9个代表性地点进行试验研究(Ⅰ亚区:北安、扎兰屯,Ⅱ亚区:克山、牡丹江、佳木斯、长春,Ⅲ亚区:大庆、白城,Ⅳ亚区:铁岭)。(1)将品种在所有环境下的平均值作为该品种的综合值,用以作为与生态区值比较的标准。结果表明:东北大豆群体及各熟期组在各生态区产量和株型性状的差异虽达到显著水平,但绝对差异并不大。第Ⅰ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和内蒙古北部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高大主茎荚数偏低(仅为其它亚区值的一半左右);第Ⅱ亚区主要包括黑龙江中南部至吉林省长春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株型高大但倒伏问题突出;第Ⅲ亚区包括黑龙江西南至吉林省东北部缺水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矮小,主茎节数降低,但产量、主茎荚数和表观收获指数均较好;第Ⅳ亚区主要包括辽宁省大部地区,东北大豆群体在该亚区的特点是植株矮小,表观收获指数偏低、产量略低的特点。(2)通过将大豆按照产量高低分为3组(低产、中产、高产),讨论不同亚区不同产量类型大豆改良的方向及该亚区改良进展及理想的高产株型。结果表明:产量改良应通过改良地上部生物量来实现,不同亚区不同产量类型改良的方向略有不同。第Ⅰ亚区将中产型改良为高产型应重视主茎节数的增加,本地区高产品种应注意改良地上部生物量和主茎荚数,本群体在这两个性状优势有限;第Ⅱ亚区各产量类型改良均应注重主茎节数和株高的改良,中产型改良为高产型应重点关注主茎节数;第Ⅲ�
傅蒙蒙王燕平任海祥王德亮包荣军杨兴勇田忠艳傅连舜程延喜苏江顺孙宾成杜维广赵团结盖钧镒
关键词:产量性状株型性状生态特征理想株型
钾素营养对大豆北丰9号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钾素营养对大豆产量有明显的影响,钾素营养处理的大豆产量要比对照产量明显提高,钾素营养对大豆的籽粒重、荚重、杆重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迟玉宏李玉琴包荣军
关键词:钾素营养
北安地区小麦品种(系)选择试验
2005年
刘学玲张玉艳史建辉包荣军张文杰
关键词:小麦品种搭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