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周病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其对TLRs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
- 2025年
- 目的:研究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菌群特征及其对Toll样受体(TLRs)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1月~2023年9月到我院治疗的50名牙周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培养患者龈下菌群,收集后牙颊侧龈沟液样本。应用16S rRNA检测龈下菌群多样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TLRs信号通路。结果:观察组龈下Simpson指数高于对照组;两组的龈下菌群明显分离,且普雷沃式菌属、嗜血杆菌属、韦荣氏球菌属相对丰度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细小菌、连翘坦纳菌、中间普氏菌、牙龈卟啉单孢菌菌群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龈沟液的IL-6、IL-1β、TNF-α水平以及TLRs信号通路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牙周病患者龈沟液IL-6、IL-1β、TNF-α水平与细小菌、连翘坦纳菌、中间普氏菌、牙龈卟啉单孢菌菌群数量存在正相关;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细小菌、连翘坦纳菌、中间普氏菌、牙龈卟啉单孢菌菌群数量均是IL-6、IL-1β和TNF-α表达偏高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牙周炎患者龈下菌群出现改变,TLRs信号通路mRNA表达及炎症因子表达升高,且龈下菌群数量与炎症因子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
- 夏娜唐璐李宇韩亚男
- 关键词:牙周病龈下菌群炎症因子
- 阻生智齿拔除术患者前后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和应激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阻生智齿拔除术患者前后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和应激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192例行阻生智齿拔除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并选择100例口腔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观察组阻生智齿拔除术术前、术后2d、术后5d及对照组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活性氧(ROS)水平,并在术后2d记录观察组患者牙龈指数(GI),探讨各指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术前龈沟液IL-8、TNF-α、MDA及ROS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2d、术后5d龈沟液IL-8、TNF-α、MDA及RO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2d龈沟液IL-8、TNF-α、MDA及ROS水平高于术前和术后5d(P<0.05),术后5d龈沟液IL-8、TNF-α、MDA及ROS水平高于术前(P<0.05);GI分级3级患者龈沟液IL-8、TNF-α、MDA及ROS水平高于GI分级2级患者,GI分级2级患者龈沟液IL-8、TNF-α、MDA及ROS水平高于GI分级1级患者(P<0.05);龈沟液IL-8、TNF-α、MDA及ROS水平与术后GI分级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阻生智齿拔除术患者手术前后龈沟液IL-8、TNF-α、MDA及ROS水平会出现波动,且术后各指标水平可反映患者预后情况。
- 刘畅亓鹏张玉徐庆夏娜
- 关键词:阻生智齿拔除术龈沟液应激因子牙龈指数
- 高速涡轮钻在拔除下颌阻生齿中的应用
- 2014年
- 目的:探讨高速涡轮钻在拔除下颌阻生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6月收治的128例下颌阻生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实验组运用高速涡轮钻的拔牙方法,对照组运用骨凿辅助的拔牙方法,对手术效果进行详细的观察、分析、总结。结果: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6.24±5.16 min,比对照组42.71±4.25 min明显缩短(P<0.05)。实验组出现面部肿胀、术后疼痛、张口受限、干槽症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速涡轮钻用于拔除下颌阻生齿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轻,值得临床推广。
- 夏娜
- 关键词:高速涡轮钻下颌阻生齿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