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郦平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教育
  • 3篇精神关怀
  • 3篇关怀
  • 2篇道德
  • 2篇德性
  • 2篇德育
  • 2篇政治
  • 2篇政治教育
  • 2篇治教
  • 2篇思想政治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伦理
  • 2篇伦理学
  • 2篇教育本质
  • 2篇教学
  • 1篇大学价值
  • 1篇道德德性
  • 1篇道德生活
  • 1篇德育方法

机构

  • 1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郦平
  • 1篇廖申白

传媒

  • 1篇哲学动态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船山学刊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素质教育大参...
  • 1篇当代教育科学
  • 1篇云南教育(视...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4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理性与非理性的共存——以“无情”为线索对庄子人生哲学的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庄子的人生哲学既不能被当作仕途失意的"安慰剂",也不能被视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自然虚无主义。因为,前者意味着个体受世俗情势所束缚而非自觉地追求无欲无情的自然境界,后者意味着庄子对人生哲学的思索缺乏感性判断和理性推理。事实上,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为每个个体确立值得追求的生活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在个体的感性情欲中追求无情;在世俗的物羁情势中保持无情;在自然的生死情实中顺乎无情。可以说,要达到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即摆脱感性情欲、物羁情势以及生死情实的束缚,过一种无情无欲、恬淡素朴的自然生活,既需要运用自然体悟,又需要借用理性分析。庄子的思想具有理性与非理性多元因素并存以及理性向非理性转化的印迹。
郦平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非理性
功能实践与道德生活的可能性——杜威伦理学思想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实践作为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历来备受哲学家的关注。那么,什么时候或在什么意义上,实践变成了一种问题,这是我们通过日常经验的观察难以做出厘清的。或许可以说,当实践被人误解或误用时,它就成为一种问题,譬如,实践本是...
郦平
关键词:伦理学思想道德生活
虚拟内疚:一种德育方法的探索被引量:1
2011年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特殊阶段,同时又因面临学习、择业等压力,其认知、情绪的变化异常突出。尤其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往往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或采取一些极端的应对措施,进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鉴于虚拟内疚是基于人际关系之间的心理换位基础上形成的,而大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度过,于是提倡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将虚拟内疚的教育方法引入道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没有外在控制的情况下,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在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之间形成一种稳定的相互影响机制,以致彼此间可以相互调节、相互强化,进而促使其良好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形成。
郦平
关键词:道德德性心理换位
走出素质教育误区
2006年
郦平
关键词:教育者课堂教学素质教育人文素养
“《正义论》与社会正义观念之构建”学术讨论会综述被引量:1
2009年
郦平
关键词:《正义论》正义观念大学价值
“无知者无罪”的合理性根据是否存在——从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作恶出于无知”的反驳看
2012年
"无知者无罪"意味着行为者由于无知可以对其行为选择及其结果不承担责任。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用"无知者无罪"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过失。这种观点或许可以从苏格拉底关于"无人自愿作恶,作恶出于无知"的命题中找到根据。按照苏格拉底的阐述,"作恶出于无知、明知而故犯"的现象是不存在的。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作恶并非真的纯粹出于无知,"明知而故犯"的现象是存在的。通过对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命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科学命题,"无知者无罪"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作为道德命题,"无知者无罪"的合理性根据是不存在的。
郦平
关键词:无知无罪作恶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被引量:2
2007年
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即是幸福,并提出“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的幸福”;同时他还指出了人的现实的幸福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得到的,但需要外在的善作辅佐,他强调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一致性。他的“幸福观”对于我们建构当代幸福观具有借鉴价值。
郦平
关键词:至善德性中道沉思
走向精神关怀的心情培育——一种高中生德育模式的探索
当前,高中生因低落、暴躁、恼怒等不良心情状态而引发的各种道德失范行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高中生不良心情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归因分析,尝试把以精神关怀为出发点的心情培育引入到高中德育范畴,并结合高中生心...
郦平
关键词:德育教学方式
文献传递
熊十力与中国伦理学
2025年
一、中国伦理学的重要性质与基本精神潜含于中国文化与学术传统并适合于它的伦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性质是,中国伦理学自身与中国哲学是一体而不分的。中国伦理学与中国哲学一样,都上本宇宙人生本体,是“形而上”的,又关切社会人生具体,是“形而下”的。
廖申白郦平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伦理学熊十力学术传统
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被引量:11
2006年
郦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精神关怀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马克思主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