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晚期
  • 2篇晚期胃癌
  • 2篇胃癌
  • 2篇细胞癌
  • 2篇化疗
  • 2篇肝细胞
  • 2篇肝细胞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2
  • 1篇新辅助放化疗
  • 1篇新型生物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伊立替康
  • 1篇预后
  • 1篇预后价值
  • 1篇预后相关

机构

  • 5篇江苏大学附属...
  • 2篇东南大学
  • 2篇苏州大学附属...
  • 1篇常州市武进人...

作者

  • 6篇刘允刚
  • 4篇金建华
  • 3篇陆文斌
  • 2篇欧希龙
  • 2篇张华
  • 2篇邓建忠
  • 1篇焦安娜
  • 1篇王月

传媒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卫生应急...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1年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改变等原因,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外科手术切除是直肠癌的最主要治疗手段,早期直肠癌通过单纯手术即可治愈。但多数直肠癌患者就诊时即为局部晚期,术后局部复发率高,治疗困难。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指在术前采用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放疗和新辅助放化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
刘允刚金建华
关键词:直肠癌化疗放疗新辅助放化疗
RIPK2是肝细胞癌潜在的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2025年
目的:分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2(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2,RIPK2)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其在HCC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方法:从TCGA数据库收集泛癌及TCGA-LIHC队列中HCC患者的RNA测序和临床数据。分析RIPK2在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qRT-PCR验证RIPK2在HCC中的表达情况。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RIPK2表达水平对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采用R包“DESeq2”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使用单样本基因集富集分析(ssGSEA)算法评估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并探讨其与RIPK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RIPK2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织,且与组织学分级和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呈正相关。RIPK2高表达组患者的OS显著低于低表达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RIPK2在HCC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功能富集分析揭示差异表达基因在免疫反应相关过程中显著富集。RIPK2表达与多种免疫细胞浸润水平相关,尤其是与巨噬细胞、Th2细胞、T细胞和Th1细胞呈正相关,以及与Th17细胞呈负相关。结论:RIPK2在HCC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能成为HCC诊断、预后评估的潜在新型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刘允刚徐敏欧希龙欧希龙
关键词:肝细胞癌生物标志物
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伊立替康联合雷替曲塞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44例接受二线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为对象,给予静脉滴注伊立替康和雷替曲塞方案化疗,评估近期疗效,并观察化疗期间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 44例患者中有2例因IV度腹泻终止第2周期化疗,无法评估近期疗效。其他42例患者均至少完成2个周期的化疗干预,均可进行近期疗效评价:CR 1例,PR 7例,SD 18例,PD 16例,临床总缓解率为19.05%,疾病控制率为61.90%。主要毒副反应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厌食无力、骨髓抑制及肝或肾功能损害,且严重程度多以1~2级为主。42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3.4个月(95%CI:2.7~4.1个月),中位生存时间9.2个月(95%CI:4.6~13.8个月)。结论伊立替康联合化疗二线治疗晚期胃癌临床近远期疗效可观,毒副反应轻,安全可靠。
邓玲慧刘允刚张华邓建忠陆文斌金建华
关键词:晚期胃癌伊立替康雷替曲塞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评价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3年2月46例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给予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二线治疗,具体为:培美曲塞500mg/m2静滴,d1;顺铂25mg/m2静滴,d1~d3;21天为1周期。根据RECIST 1.0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计算有效率( RR)和疾病控制率( DCR),同时采用NCI CTC 3.0标准评价毒副反应,随访无进展生存期( PFS)和总生存期( OS)。结果46例均可评价近期疗效,其中无完全缓解病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12例,进展24例,RR为21.7%,DCR为47.8%。随访3~20个月,中位PFS和OS分别为3.5个月和8.4个月。全组化疗后的KPS评分为(77.6±4.3)分,高于化疗前的(65.7±5.0)分(P<0.05),但化疗前后止痛药使用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主要毒副反应为1~3级骨髓抑制和胃肠道不良反应,4级毒副反应发生率极低,仅1例4级白细胞减少;2例1级肝功能异常;患者均无肾功能异常、发热、皮疹及化疗相关性死亡。结论培美曲塞联合顺铂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较好,且毒副反应轻,耐受性好。
焦安娜金建华陆文斌邓建忠张华刘允刚
关键词:晚期胃癌培美曲塞顺铂化学治疗
肝细胞癌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关键基因的筛选及其预后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筛选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密切相关的炎症反应关键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估该模型在HCC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从TCGA数据库获取HCC患者肝肿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的mRNA表达数据作为训练集,从GEO数据库中获取HCC患者的mRNA表达数据作为验证集。筛选出与HCC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运用LASSO回归和随机生存森林(RSF)方法筛选与HCC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关键基因。基于这些关键基因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并验证,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评估该模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构建列线图并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共筛选出15个与HCC预后相关的炎症反应基因,经LASSO回归和RSF分析,确定11个炎症反应关键基因,即IL18RAP、MEP1A、RIPK2、CYBB、SLC7A1、ADM、IL7R、P2RX4、ACVR2A、SERPINE1、SLC7A2。构建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预测1、3、5年生存率,AUC值均超过0.60;Kaplan-Meier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总生存期(OS)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1);PCA和t-SNE分析显示该模型能有效区分高、低风险患者。Cox回归分析提示预后风险评分是独立的预后因素,且与OS显著相关(P<0.01)。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672,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1年和3年校准曲线与标准曲线吻合度好,5年吻合度稍弱。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基于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风险评分模型,筛选出的11个炎症反应关键基因(IL18RAP、MEP1A、RIPK2、CYBB、SLC7A1、ADM、IL7R、P2RX4、ACVR2A、SERPINE1、SLC7A2)与HCC进展密切相关,且在模型中显示出较强的预后预测能力。
刘允刚欧希龙欧希龙罗培培
关键词:肝细胞癌预后预测
恶性肿瘤化疗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治疗方案分析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有效治疗方案以及并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收集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肿瘤内科2015年12月31日至2017年9月30日收治的25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肿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9~72岁[(58.64±10.57)岁]。对其临床资料、合并细菌感染情况、治疗方案(升白细胞治疗、抗生素应用)以及疗效转归等进行回顾性病历分析。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64.0%(16/25),其中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FN)10例(40.0%)]、乏力[68.0%(17/25)]、腹泻[16.0%(4/25)]和咳嗽咳痰[8.0%(2/25)]。经治疗,12例(75.0%)伴有FN患者在治疗2~5 d后体温降至正常范围;12例(70.6%)患者乏力症状缓解;3例(75.0%)腹泻患者治愈,1例(25.0%)好转。21例(84.0%)患者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3~8 d后,中性粒细胞数回升至正常水平;3例(12.0%)患者在8~12 d后,中性粒细胞数升至正常水平。痰培养送检率为8%(2/25),阳性率为4%(1/25)。血培养送检率为40%(10/25),阳性率为8%(2/25)。17例(68.0%)患者接受了抗生素预防感染,其中6例(24.0%)接受了二联抗生素治疗。3例(12.0%)患者死亡(死因分别为感染性休克自动出院后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和心包填塞)。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疗效确切,对于FN患者,应及时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在确诊病原菌后,迅速调整抗菌药物,从而降低细菌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
刘允刚邓玲慧朱麒王月陆文斌金建华
关键词:肿瘤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