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振华

作品数:28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三角洲
  • 10篇浅水
  • 9篇浅水三角洲
  • 9篇储层
  • 5篇地质
  • 4篇油田
  • 4篇砂坝
  • 4篇介质
  • 3篇断层
  • 3篇三角洲前缘
  • 3篇盆地
  • 3篇前缘
  • 3篇测井
  • 2篇地质模型
  • 2篇地质特征
  • 2篇断层线
  • 2篇训练数据
  • 2篇圆柱
  • 2篇圆柱壳
  • 2篇圆柱壳体

机构

  • 26篇中国石油大学...
  • 6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长江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8篇徐振华
  • 21篇吴胜和
  • 14篇岳大力
  • 7篇李伟
  • 5篇李庆
  • 4篇刘磊
  • 4篇冯文杰
  • 2篇张佳佳
  • 2篇黄梅
  • 2篇李晶晶
  • 2篇李伟
  • 1篇孙盼科
  • 1篇王瑞峰
  • 1篇崔文富
  • 1篇王艳
  • 1篇刘忠保
  • 1篇刘钰铭
  • 1篇李进步
  • 1篇张可
  • 1篇刘子豪

传媒

  • 5篇古地理学报
  • 2篇石油科学通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12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5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上三角洲厚油层非均质性对早期聚驱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针对海上三角洲厚油层,近年来提出了早期聚合物驱的开采方法,而其强非均质性对早期聚驱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不同的储层概念模型,并研究了非均质性对早期聚驱的影响.研究表明:渗透率非均质性及韵律性越强、平面储层物性差异越大,则早期聚驱开采效果越差;而层内夹层的垂向遮挡有利于早期聚驱的开采,但其侧向遮挡会导致剩余油富集.总体而言,相对水驱,早期聚驱降低了海上三角洲厚油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并能抑制窜流通道的形成.通过认识油层非均质特征,调整开发井网,细分开发层系,可以提高早期聚驱的开发效果.
徐振华吴胜和杨勤王婧
关键词:非均质性数值模拟
一种用于沉积取样的半开放式钻杆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沉积取样的半开放式钻杆,包括:钻杆主体,所述钻杆主体为一圆柱形体,所述圆柱形体的侧壁上沿着钻杆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一个缺口;封闭板,所述封闭板为一半圆柱壳体,所述半圆柱壳体与所述钻杆主体上的所述缺口配合,且...
徐振华吴胜和岳大力张佳佳李庆
文献传递
废LiFePO_(4)含锂浸出液低碳深度除杂技术及机理
2025年
退役LiFePO_(4)电池拆解得到的正极粉一般通过酸浸进行回收,但酸浸后还含有大量杂质,需再次进行除杂才能回收利用。本工作采用废LiFePO_(4)含锂浸出液,通过还原除铜、中和除铁铝磷、碱化除镍钴锰、树脂除钙和吸附除氟,进行杂质的去除,得到可进行沉锂的净化液。结果表明:铁粉加入量为理论量的1.1倍,铜回收率达到99.95%。在最优实验条件下,用Ca(OH)_(2)可将Fe、Al、P大部分除去,去除率分别为86.11%、70.75%和99.27%。同时,贵重金属Ni、Co、Mn损失低于5%。采用纯碱除杂,Ni、Co、Mn、Cu和Al等金属几乎沉淀完全,沉淀率均达99.5%以上,可以除到5 mg/L以下。50℃下HP4040树脂对Ca的单级吸附达91.6%以上。以廉价的β锂辉石为原料,制备的MgO修饰β锂辉石可进行除氟,对F的单次吸附率可达85.8%以上,为开发低成本深度除氟材料提供一条路径。
章小明陈建安邓莘彦徐振华王馨黄国勇
关键词: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
西湖凹陷花港组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积构型被引量:6
2024年
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是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地区的主要产油气层位,但对其沉积体系的认识一直存在争议,砂体构型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也相对匮乏。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研究渐新统花港组上段沉积环境、沉积微相类型、砂体沉积构型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中南部花港组上段以浅水三角洲平原沉积为主,分流河道是最主要的砂体类型。根据弯曲度差异,可将分流河道划分为辫流型(弯曲度1~1.05)、曲流型(弯曲度大于1.15)和辫-曲转换型(弯曲度1.05~1.15)3种类型,其中辫流型分流河道砂体“宽而厚”,平面组合呈交织宽条带状,心滩呈斑点状排列,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以切叠型为主;曲流型分流河道砂体“窄而薄”,平面样式为单一条带型或分叉-合并型,厚砂以点坝的形式分布在河道边缘,砂体垂向叠置样式以“孤立型”为主;辫-曲转换型分流河道是辫流型和曲流型的过渡类型,河道砂体规模中等,河道内心滩和点坝同时发育。3类分流河道的厚度与宽度呈对数正相关,宽厚比具有辫流型>辫-曲转换型>曲流型的特征。推测古地貌和基准面变化是影响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构型特征的主要因素,其中古地貌控制了分流河道的河型变化,较陡的地形有利于低弯度辫流型分流河道的形成,而长期基准面上升造成了分流河道规模逐渐下降,中期基准面的上升造成了分流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发生切叠型→叠加型→孤立型的演变。研究成果完善了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构型知识库,对地下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储集层的预测及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征吴胜和段冬平徐振华熊绮聪张玉飞
关键词: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
一种地质结构成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本发明涉及地震勘探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地质结构成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可以获取目标地区对应的地震波速分布数据和品质因子分布数据,根据地震波速分布数据和品质因子分布数据确定粘声垂直波数;将粘声垂直波数输入至构建好的压力...
唐松岳大力李伟王武荣刘磊屈林博徐振华
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构型特征——以渤海湾盆地渤海BZ25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例被引量:43
2019年
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渤海BZ25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砂体进行了构型解剖,探讨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砂坝内部的沉积微相组成,分析指状砂坝的宏观分布及内部构型特征。浅水三角洲前缘指状分支砂体为指状砂坝沉积,由河口坝、坝上分流河道以及天然堤组成,分流河道下切河口坝,薄层天然堤则披覆于分流河道两侧的河口坝之上。指状砂坝平面上多呈弯曲状,向盆地方向弯曲度有所增加,内部分流河道由深切河口坝型到浅切河口坝顶部型转变。研究区指状砂坝宽厚比为25~110,宽度与厚度呈一定双对数线性正相关关系,并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变化。针对指状砂坝,在注水开发方式下,应避免同一分流河道内注采的开发方式,并指出指状砂坝内分流河道的中上部及注采井未钻遇的河口坝砂体为剩余油挖潜的重点。
徐振华吴胜和刘钊赵军寿耿红柳吴峻川张天佑刘照玮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
陡陆坡背景下的海底扇内部储层质量差异——以东非鲁伍马盆地X气田为例
2025年
海底扇作为深水区重要的油气储集场所,其储层质量差异对于油气差异聚集及开采具有重要的影响。前人对海底扇储层质量差异进行过较多的研究,但对于陡陆坡背景下的海底扇内部储层质量差异特征及分布样式尚不清楚。本文以东非鲁伍马盆地X气田渐新统海底扇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陡陆坡背景下的海底扇沉积微相与岩相对储层质量差异的控制作用及分布样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弱成岩作用下,海底扇内储层质量的变化主要受岩石沉积组构、岩相(组合)和沉积微相的控制。颗粒分选和泥质含量分别控制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颗粒大小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富砂型岩相中,细砂岩相因其分选性好而具有最高的孔隙度,而块状含砾粗砂岩相因其低泥质含量而具有最高渗透率。在陡陆坡背景下,顺源方向海底扇构型单元依次为泥质水道-砂质水道-朵叶主体-朵叶边缘,导致了储层质量“差-好-差”的顺源差异。近源端泥质水道为细粒及富泥型岩相,其物性整体较差;中部砂质水道与朵叶主体变为块状含砾粗砂岩相和中-粗砂岩相,泥质含量低,物性变好,其中,砂质水道储层质量优于朵叶主体,其内部高孔渗带呈长透镜状,朵叶体相对高孔渗区呈朵状;远端朵叶边缘变为细粒的岩相(中-细砂岩相、细砂岩相),泥质含量变高,物性逐渐变差。
熊绮聪吴胜和徐振华陈梅王敏余季陶王瑞峰
关键词:海底扇岩相
碎屑岩储层智能表征与建模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
2025年
碎屑岩储层是中国乃至全球油气资源的重要载体。受限于碎屑岩储层非均质强、地下表征资料相对不足的客观条件,传统的表征与建模技术长期以来难以满足地下储层精细勘探与高效开发的需求。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逐步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碎屑岩储层表征与建模领域,并在近10年取得快速发展。鉴于此,作者系统梳理了智能化技术在碎屑岩储层表征与建模领域的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储层参数测井智能解释、智能化断层与地层构造解析、井震融合智能储层预测、碎屑岩储层智能三维地质建模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效果,并分析了不同智能化储层表征与建模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总体而言,上述碎屑岩储层智能表征技术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高质量样本不足、智能学习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融合程度低等难题,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应用前景。
岳大力李伟李伟孙盼科吴胜和孙盼科吴胜和徐振华刘磊任柯宇林津张姝琪
关键词:碎屑岩储层表征三维地质建模测井解释人工智能
储层连通性的确认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层连通性的确认方法、装置、设备、介质及产品。该方法包括:根据储层模型中第一储层上断面的第一元素与第二储层上断面的第二元素之间的空间距离,确定第二元素中与第一元素对应的目标第二元素,其中,第一储层上的...
邬德刚吴胜和徐振华余季陶李晶晶岳大力
一种多级次岩性智能解释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多级次岩性智能解释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应用,包括:对原始测井曲线进行预处理;根据预处理后的原始测井曲线,进行多级次子波分解,得到多个不同频率的子波分量;根据多个不同频率的子波分量,进行测井...
李伟刘磊岳大力王武荣王涵巩志强张弛徐振华张姝琪吴胜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