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斌
- 作品数:16 被引量:72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省防雷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项目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WT-LSSVM的晴天大气电场强度预测初探
- 晴天大气电场强度的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对于晴天大气电场的预测问题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小波分解(WT)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方法,对Verhnee Dubrovo站点晴...
- 张祎张卫斌王振会李剑
- 关键词:晴天大气电场
- 文献传递
- 浙江省防雷减灾信息管理平台
- 鲁山鹰张卫斌陈金良史海锋姚建明王芳周恩伟
- 浙江省防雷减灾信息管理平台是2013年10月14日起开始在省防雷中心和杭州市防雷设施检测所投入业务试运行,运行2个月以来,系统运行基本稳定,界面清晰友好,统计功能完善,兼容性强,使用较方便。该平台的使用,规范了防雷技术评...
- 关键词:
- 关键词:数据库
- 欧亚大陆晴天大气电场变化特征统计分析被引量:12
- 2015年
- 对欧亚大陆中纬度陆地9个晴天大气电场观测站点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纬度陆地9个站点晴天大气电场强度的日变化主要成单峰单谷和双峰双谷两种波形。各站点的晴天大气电场强度季节变化也较为明显:冬季晴天大气电场强度值较大,夏季晴天大气电场强度值较小。晴天大气电场强度值的日变化总体上与大气电导率呈负相关,与爱根核浓度、绝对湿度呈正相关,并且温度梯度也对其有一定的影响。
- 张祎张卫斌王振会李浩
- 关键词:晴天大气电场
- 大气电场预警参数效果分析初探
- 本文利用2011年安吉大气电场仪记录的38个有完整地面电场变化曲线且电场强度绝对值大于2kV/m的过程的大气电场资料以及地闪监测资料,统计利用阈值法进行雷电预警时,阈值为2kV/m及4kV/m时的预警空报率、漏报率以及准...
- 王芳张卫斌
- 关键词:电场强度地闪阈值法雷电预警
- 文献传递
- 浙江省雷暴高密度区域地形特征分析初探
- 利用浙江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从空间的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地闪高密度区域所处的环境、地形、方位,地闪的强度、密度等要素,探讨浙江省雷暴高密度区域的地形特征。
- 李洪峰高剑秋张卫斌史海锋
- 关键词:雷暴地形
- 文献传递
- 2007年浙江省雷电监测分析
- 据闪电定位监测数据分析,2007年浙江省全年共发生地闪418138次,地闪的雷暴日达113天;从月布来看,全年4至9月是我省雷暴多发季节,进入6、7、8三个月达到高峰,三个月地闪占全年总地闪个数的85.70%,这期间天气...
- 张慧良张卫斌史海锋高剑秋李洪峰解晗
- 关键词:雷暴日地闪密度雷电监测闪电定位防雷工作
- 大气电场资料在雷电预警中应用被引量:55
- 2009年
- 通过分析浙江省嵊县地区2007年6-10月12次强雷暴过程的电场观测资料,并结合该省闪电定位资料,发现当雷暴云移近电场仪测站时,在测站的防护区内(距测站10 km半径范围内),闪电发生前的电场会出现快变抖动现象,并且快变抖动和闪电的发生具有0-1化对应关系,即当有电场的快变抖动出现并且在一定时间内电场值数次达到一定阈值时,电场值会随着时间增加而达到防护区内闪电出现的强度,很少有出现电场快变抖动而没有产生闪电的情况,利用多元回归技术提出雷电预警方法,将12次雷暴过程数据作为预报资料,得出预报方程及电场最佳预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当闪电集中发生在距电场仪10-15 km范围内,并达到电场仪预警条件时,为最佳预警时间,预警准确率达到73%。
- 柴瑞王振会肖稳安杨仲江张慧良张卫斌
- 关键词:大气电场闪电定位
- 浙江省雷暴高密度区域地形特征分析初探
- 利用浙江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从空间的角度全方位地分析地列高密度区域所处的环境、地形、方位,地闪的强度、密度等要素,探讨浙江省雷暴高密度区域的地形特征。
- 李洪峰高剑秋张卫斌史海锋
- 关键词:雷暴雷电监测地理信息系统
- 文献传递
- 电位均衡在亭子雷电防护中的应用分析
- 亭子之类小体量建筑物因其体量小、所处环境特殊,遭受雷击时极易引起人员伤亡.本文主要论述在参与《农村房屋防雷设计施工实用图集》编制中,对于亭子防雷措施设计的思路和想法.在分析雷击时致人伤亡的风险因子基础上,将电位均衡措施应...
- 李剑王芳张卫斌
- 关键词:雷电防护
- 文献传递
- 雷暴路径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4
- 2013年
- 落雷的强度、密度及其时空分布、雷暴路径是反映某一区域雷电活动规律的主要内容,目前对雷暴路径的研究还较少,通过分析得出:地面物体遭雷击的概率与雷暴路径有关,位于雷暴路径上风方的物体更易受雷击,在实际防雷工作中,要考虑雷暴路径对雷击点的影响,而不单是几何模型的关系。对位置因子的确定,应结合雷暴路径的因素,考虑周围物体的影响,适当增加或降低雷击风险评估标准中给予的参考值。此外,本文认为绕击现象并非仅与雷电流强度有关,还与雷暴路径密切相关。
- 王芳李剑张卫斌
-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绕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