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庆
-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云南西双版纳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亚洲象等野生动物对西双版纳尚勇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寨的影响被引量:8
- 2007年
- 本文通过整理西双版纳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理所多年的内部资料,了解亚洲象(Elaphas maximus)和其他野生动物在周边村寨附近活动的情况;并使用“双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分析,了解和掌握亚洲象活动分布及时间。由此对人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冲突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管理对策。
- 王斌陶庆杨士剑
- 关键词:亚洲象
-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旅游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 2025年
- 通过走访村寨和景区、查阅资料和问询专家等方式,调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旅游管理现状,聚焦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和旅游景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建议,为今后的保护区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 杨雄显陶庆岩坎恩顾凡王振
- 关键词:生态保护旅游管理
- 亚洲象食源地建设成效分析
- 2025年
- 亚洲象走出森林进入人类生产生活区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野外食物缺乏,为亚洲象建立食源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粽叶芦(Thysanolaena maxima)、芭蕉(Musa sapientum)、巨菌草(Pennisetum giganteum)、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4种植物的种植尝试,发现巨菌草、粽叶芦的生长速度最快,而芭蕉的被取食程度最高。综合生长情况和被取食情况,粽叶芦、巨菌草为较理想的物种,构树的效果最差,在种植过程只可作为亚洲象的补助食物来源少量种植。食物源的建立,不仅为亚洲象提供了大量的食物来源,也为其他食草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同时也吸引了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豺(Cuon alpinus)等食肉动物,形成了一个较好的食物链,为下一步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可提供借鉴作用。
- 郭孝宇王利繁王兰新郭贤明陶庆
- 关键词:亚洲象
- 西双版纳州大渡岗乡空格六队亚洲象肇事情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 2024年
- 亚洲象作为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物种保护不仅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关系到当地社区的生存与发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在多年的保护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推动了社区与亚洲象的和谐共生。以西双版纳州大渡岗乡空格六队亚洲象的肇事情况为例,探讨亚洲象保护管理工作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以期为中国未来的亚洲象保护管理和社区发展工作提供借鉴。
- 王斌杨东军杨帆周晨浩罗婷婷刀亚琴陶庆
- 关键词:亚洲象保护管理
- 西双版纳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的思考被引量:5
- 2018年
- 西双版纳是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最多的区域,为了保护野生动物,先后建立了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2个州级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得到了保护。在保护过程中,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栖息地破碎化、栖息环境质量下降等是野生动物栖息保护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对西双版纳现有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全面的调查评估,开展栖息地改造,在各保护生境间建立生物廊道,修改有关法律法规以满足不同保护对象的需求等。
- 杨昆凤陶庆王兰新郭贤明
- 关键词: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管理
- 亚洲象保护区外的栖息地偏好空间模拟评估
- 2024年
-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已成为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本研究基于3年(2019—2021)无人机调查收集到的亚洲象分布数据,构建了多变量多尺度物种分布模型,评估了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线性基础设施和居民点等环境变量对亚洲象分布的影响。在研究期间无人机共监测到10719个亚洲象分布位点,其中旱季共收集到5088个分布点,雨季5630个分布点。研究结果显示,海拔、橡胶林延展度、农田延展度、森林延展度、景观延展度、荒地破碎度、农田破碎度、密林破碎度和道路密度,共9个变量对亚洲象分布的影响比较大。2021年,西双版纳州面积的27%,约5181 km^(2)为亚洲象适宜栖息地,可容纳约347(187—554)头亚洲象;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与普洱临界区域的西双版纳州北部,以及呈斑块状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南部的尚勇保护区的西部、东北部和勐腊保护区周边,但北部适宜栖息地内的农田被亚洲象觅食或踩踏的概率高,南部适宜栖息地被橡胶林蚕食的风险高,处于中老缅边境的布龙州级保护区和易武州级保护区分布有少量的亚洲象适宜栖息地。研究结果将为云南亚洲象国家公园的规划和亚洲象种群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支撑。
- 文芒才陈颖宗春淼丁念繁陶庆
- 关键词:亚洲象栖息地破碎化无人机
- 西双版纳地区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
- 2025年
- 西双版纳地区作为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主要栖息地之一,在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加强下,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是野生亚洲象为寻找合适的栖息地,种群逐渐扩散,导致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范围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区域高度重叠,人象冲突愈发严重.西双版纳地区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以人防为主、物防为辅等技术方法致力于解决人象矛盾突问题,但在野生亚洲象监测预警过程中,人力的投入成本较高,实时性及时效性不明显.在国内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助力下,亚洲象监测预警数字化模式得以发展.通过对西双版纳地区现有的亚洲象监测预警系统从建设情况、功能简述、成效分析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技术优势进行梳理,为建立标准化亚洲象监测预警体系提供初步的理论参考.
- 谭栩吉陶庆王校海周俊良龙志春甘忠莉
- 关键词:亚洲象监测预警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