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奇

作品数:3 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针灸
  • 2篇周围性面瘫
  • 2篇面瘫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中层...
  • 1篇血生化
  • 1篇血生化指标
  • 1篇血压
  • 1篇银杏叶滴丸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高血压
  • 1篇原发性高血压...
  • 1篇中层厚度
  • 1篇生化指标
  • 1篇他汀
  • 1篇内膜
  • 1篇内膜中层厚度
  • 1篇颈动脉

机构

  • 2篇安徽省合肥市...
  • 1篇合肥市第一人...

作者

  • 3篇唐晓敏
  • 3篇王奇
  • 2篇丁锐
  • 1篇丁锐

传媒

  • 1篇中医外治杂志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药物应用...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5
  • 1篇2014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银杏叶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探讨银杏叶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与治疗组(51例,银杏叶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44/51,86.27%)高于对照组(36/53,67.92%)(χ^(2)=4.930,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24h平均舒张压、24h平均收缩压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分别为(1.32±0.41) mmol·L^(-1)、(2.89±0.56) mmol·L^(-1)、(3.58±0.51) mmol·L^(-1)、(79.30±9.85) mm Hg(1 mm Hg≈0.133 kPa)、(128.03±12.76) mm Hg、(0.93±0.35)]较对照组降低[分别为(1.57±0.56) mmol·L^(-1)、(3.10±0.47) mmol·L^(-1)、(3.97±0.64) mmol·L^(-1)、(85.51±9.02) mm Hg、(136.05±14.89) mm Hg、(1.28±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9、2.075、3.428、3.355、 3.018、4.354,均P<0.05);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08±0.17) mm小于对照组(1.16±0.2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0,P<0.05);治疗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为(28.76±9.34)μmol·L^(-1)、(23.74±7.89)μmol·L^(-1)、(6.39±2.04)μmol·L^(-1)]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0.49±6.51)μmol·L^(-1)、(17.69±5.61)μmol·L^(-1)、(5.17±1.84)μ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5、4.520、3.197,均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6,P>0.05)。结论 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银杏叶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降低血脂,改善血压,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调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胆红素水平。
李郁春唐晓敏张茜茜丁锐王奇
关键词:银杏叶滴丸阿托伐他汀钙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4年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唐晓敏丁锐王奇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 72例周围性面瘫病人按照就诊时的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针灸组、静止期针灸组和恢复期针灸组,对各组进行针灸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面神经功能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后急性期针灸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静止期针灸组、恢复期针灸组(P<0.05或P<0.01),治疗后静止期针灸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恢复期针灸组(P<0.05)。急性期针灸组疗效痊愈率高于静止期针灸组、恢复期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静止期针灸组疗效痊愈率优于恢复期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且越早进行针灸治疗,预后越好。
唐晓敏丁锐王奇
关键词:面瘫针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