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飞
- 作品数:9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某校初中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率的调查研究
- 2022年
- 研究某校初中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率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 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开展调查,分析某校980名初中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发病结果。结果 调查发现27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率为3.66%,同时年龄不影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P>0.0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 借助对某校初中生进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率调查,发现存在一定的发病率,年龄不构成影响因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建议筛查确诊者尽快接受专业治疗。
- 李进飞
- 关键词:初中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发病率调查
-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 2025年
- 脊柱骨折伴脊髓损伤(SCI)是由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对脊髓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运动、感觉及括约肌功能障碍的疾病。这种损伤会引起病理反射、肌张力异常等变化,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脊柱骨折伴SCI的治疗方式已经逐渐由单一的手术治疗转变为手术结合术后康复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本课题组对脊柱骨折伴SCI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脊柱骨折伴SCI康复提供参考。
- 徐翠琴李进飞王争许密马文艳
- 关键词: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术后早期康复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南京同仁医院于社区筛查出的100例AIS患者(侧凸组),并按照1∶3比例随机抽取300例健康青少年人群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学习与生活相关资料、生物力学测量结果等,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AIS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14岁、睡姿为俯卧位、睡眠时间≥10 h、舞蹈训练、长短腿、扁平足、高低肩为AIS的独立危险因素,BMI 24~28 kg/m2、户外运动次数≥3次/d为AIS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BMI、睡眠时间预测AIS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3、0.765、0.608。构建风险预测模型:Log(P)=2.506×女性+1.305×年龄-3.288×BMI+0.718×睡姿+0.659×睡眠时间-3.289×户外运动次数+0.586×舞蹈训练+2.059×长短腿+0.912×扁平足+1.428×高低肩-33.372。结论 女性、年龄>14岁、睡姿为俯卧位、睡眠时间≥10 h、舞蹈训练、长短腿、扁平足、高低肩是影响AIS的危险因素,BMI在24~28 kg/m2、户外运动次数≥3次/d为保护因素,早期应据此开展相关干预以减少或延缓疾病进展。
- 胡顺庭阮成龙李进飞许密秦洪云
- 关键词: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影响因素
- 核心肌力训练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效果观察及有效率评价被引量:1
- 2022年
- 分析研究罹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予以核心肌力训练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所在主要范围:2019.03-2022.03,选取本院收治60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分析,以两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n30,常规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n30,常规治疗联合核心肌力训练法),统计两组各项指标。结果 在治疗效果项目中,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指标(Cobb角、CA、PO)测评项目中,干预前研究结果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项目中,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生活质量项目中,干预前研究结果发现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SRS-22测评项目中,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前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治疗期间通过予以核心肌力训练法,具有降低脊柱侧弯严重程度、肩部失衡程度、骨盆失衡程度的效果,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水平,在临床中具有借鉴及应用推广价值。
- 李进飞
- 关键词: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
- 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常规作业治疗对脑卒中上肢偏瘫康复的临床疗效
- 2022年
- 目的:研究行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常规作业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偏瘫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在杭州特勤疗养中心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上肢偏瘫功能障碍患者6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作业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常规作业方式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上肢的部分(FMA-UE)、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上肢的部分(MAS-UE)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统计,同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MAS-UE以及MBI评分的各项数据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偏瘫功能康复行虚拟厨房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常规训练,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偏瘫上肢的运动能力,提高患者日常自理活动的能力。
- 孟庆周朱佳萍李进飞许娟
- 关键词:脑卒中改良BARTHEL指数
-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背肌训练方式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最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手术是解除神经根压迫、摘除突出的髓核最直接的方法。但术后需要通过腰背肌训练来提高腰椎功能,加快术后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前为止,腰背肌训练已发展了多种方式,包括麦肯基训练、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核心肌群训练、悬吊训练、中国传统运动、瑜伽、屈曲和伸展练习等。本文就LDH术后腰背肌训练意义和训练方式的临床应用、作用机制及其局限性等作一综述,以期为LDH术后康复的个性化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
- 尹兴学李进飞周圆圆戚荣富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功能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
- 2025年
-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虚拟现实(VR)技术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4年3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VR组(n=51)和rTMS组(n=51)。rTMS组患者接受rTMS治疗,rTMS+VR组患者在rTMS组治疗基础上联合VR技术训练,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下肢部分评分,手动肌力测试(MMT)评分,不同方向的最大位移,运动诱发电位(MEP)指标(最大振幅、潜伏期及中枢运动传导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rTMS+VR组临床疗效优于rTMS组(P<0.05)。治疗后,rTMS+VR组NIHSS评分低于rTMS组(P<0.05)。治疗后,rTMS+VR组FMA上、下肢部分评分及MMT评分高于rTMS组(P<0.05)。治疗后,rTMS+VR组向前、后、左、右方的最大位移大于rTMS组(P<0.05)。治疗后,rTMS+VR组最大振幅大于rTMS组,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短于rTMS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联合VR技术训练治疗脑卒中可提高疗效,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强核心肌群肌力,加速神经信号传导,进而提高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 陈欧阳武昌李进飞徐娟
- 关键词:卒中虚拟现实技术重复经颅磁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