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尧

作品数:17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哈尔滨商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哲学宗教
  • 5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0篇孙中山
  • 4篇教育
  • 3篇西学
  • 3篇高校
  • 2篇政治
  • 2篇中国梦
  • 2篇人学
  • 2篇思政
  • 2篇思政课
  • 2篇主体性
  • 2篇主义
  • 2篇进化论
  • 1篇大学生
  • 1篇党史
  • 1篇党史教育
  • 1篇东方社会
  • 1篇东方社会理论
  • 1篇演进
  • 1篇以太
  • 1篇意志

机构

  • 17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岭南师范学院

作者

  • 17篇陈尧
  • 3篇胡慧莲
  • 1篇刘春元
  • 1篇王彦

传媒

  • 4篇广州社会主义...
  • 4篇广东石油化工...
  • 2篇新西部(中旬...
  • 1篇世纪桥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商业经济
  • 1篇黑龙江教育(...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 1篇秦智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2016年
马克思著名的晚年东方社会理论比较出了中西方社会的不同之处的同时,也给后人遗留了两大疑问:以何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怎样建设。中国共产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两大疑问,旨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式建立了新中国,树立了无产阶级人民民主专政,让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对于实际国情、历史情况、文化状态、经济基础、民族心理、行为规范等因素进行深入思考,以复兴中国为努力方向。
陈尧
关键词:东方社会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
孙中山的知行观及其演进结果
2019年
孙中山作为一个革命家,从民主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重新对知行关系进行了探讨。他以开放的视角,结合自身的自然观,从广泛的认识论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阐释,第一次打破了封建时代哲学家们对于知行问题的思维定式及狭隘、片面的阐述。他结合进化论的思想,利用已知的自然科学,充实了知行观的内容,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他自觉地把知行观纳入了民主革命轨道之上,使知行观直接服务于现实斗争,进而显示出其思想的历史进步性。这一知行观是针对辛亥革命以后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提出来的,其产生是有着历史原因的。“行易知难”作为孙中山知行观演进的结果,论述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反映论的时代表现。
陈尧胡慧莲
关键词:孙中山
孙中山哲学思想独特的历史地位
2019年
作为一名政治家,孙中山从多个维度推动了中国的进步,形成了庞大的哲学思想体系,并以辛亥革命的方式促进了中国社会文明的转型。他的哲学理论以进化论和生元说为主线,在宇宙观方面大力引进自然科学,并使知行观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他在论证革命合理性的同时,还主张发挥精神的力量。在西方文化的入侵下,这些蕴含精神能力的哲学思想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他的哲学思想是对当时的各种精神加以提炼、升华和概括,这既是他对革命经验的总结,又是对时代的回应。他宽广的世界观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反映了近代的超前意识,对后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尧胡慧莲
关键词:孙中山辛亥革命自然观认识论
自由、平等、博爱——孙中山与基督教的不同展现
2017年
自由、平等、博爱是基督教的核心价值理念,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孙中山也有着自身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且是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而提出来的。二者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有着一致性,都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但是二者还有着不同之处:自由面向的主体和范围不同,致使二者导向不同的致思理路;平等建立的基础与性质不同,致使二者所追求的境界也不尽相同;博爱的性质不同,使得二者寻求的秩序也完全不同。二者对自由、平等、博爱三大普世价值的宣扬,都为保障社会模式的良好运转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更多的人从压迫和束缚中解脱出来,激发了人性的存在,对困苦的生活进行有力的抗争。
陈尧
关键词:基督教孙中山
高校共青团以主体性教育开展“四进四信”的路径研究
2022年
当前大学生思想呈现出信仰缺乏的现象,他们对马克思理论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信仰不够坚定。迅速发展的中国,必须关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共青团必须发挥作用,使学生坚定意识形态,以“四进”的形式开展活动,使他们找到信仰的归属地。对于大学生而言,共青团以主体性来引导他们,完善人格的自我意识,使其成为时代的栋梁。针对这种情况,共青团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其在头脑上建立自身的主导思想。“四信”是我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理论成果,如果它占据大学生头脑的主阵地,可以促进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更有利于聚焦现代化建设。
陈尧
关键词:共青团主体性
孙中山对于人的政治价值的思考
2018年
孙中山的人学思想在其整体理论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虽然孙中山没有明确提出"人学"一词,但却论述了许多人学的重要内容。他的人学观是西方文化、革命实践和中国建设三者结合之后的产物。他重视人的情感和意志,强调人力的团结作用,还强调赋予普通的人以政治权利。为了实现中国的复兴,孙中山继承中国人本哲学的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社会中的人权思想,力图克服传统人学观的缺陷,抨击封建主义缺少人权的错误观念,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人、解释人。孙中山的人学观所追求的是对人自身社会属性的认识和应有权利的争取,这是围绕他的政治观展开的。他力图通过民众参与各公共事务而形成崭新的政治现象,达到社会和谐的目标。他在中学西学、新学旧学交融碰撞之际,对人学的观念进行了革新,并以此为切入点,强调人力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做出回答。诚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的人学观略显庞杂,缺少对人本质的概括,一些观点呈现出错误。对于当时社会而言,出于对救亡图存的紧迫性的考虑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当意识而做出的思索,是应该肯定的。
陈尧胡慧莲
关键词:孙中山人学情感意志政治权利
高等教育应发挥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
2015年
传统伦理作为世俗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深深浸入到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并按其特质继续发挥现代作用。这些传统伦理一直延伸到现代社会之中,其内在的感召力激发了人们内在真善美的本性。高校是转化和承接传统伦理的肥沃土壤,其教育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传统伦理的渗透和外化,使学生感知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形成良好的人格。通过弘扬传统伦理的现代意义,可激发大学生心中先在的善性,提升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
陈尧
关键词:高校传统伦理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建设策略探究
2016年
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体,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继承红色文化的基因,彰显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学习多种教学模式以及理论,增进对多媒体技术的探索,推崇法律至上的精神,以积极的态度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
陈尧胡慧莲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价值与世界意义
2024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综合型的实践共同体,涵盖物质实践、社会实践以及精神实践三大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在实践活动中,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全球性的特点,超越了地区性的组织,搭建了全球性多边外交平台,将人类的共同发展视为统一的归旨。由于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当前主权国家依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因此各国具体的活动必然围绕主权国家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以主权的国家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既尊重各国的特殊性,又尊重全球的普遍性,以此作为实践的前提。该理论满足各国活动的有效性,以多边共治来建立权力结构,满足参与国的不同利益需求,以共同的利益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从人类社会整体高度展现出了实践的有效形式。这一理论还突破了政治限制进行国际合作,建立互商互量的全球治理秩序,体现了中国对全人类未来走向的智慧思考,以共赢的价值作为历史发展的指向,从哲学意义上展现出了实践的向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使全球呈现出一体型的结构,摒弃了丛林法则,并指向共同繁荣的目标。
陈尧伊丽娜
康有为与孙中山相关自然科学思想比较
2016年
康有为与孙中山为了用科学来改变中国落后的局面,都对自然科学进行了探索和宣传,对国人进行了知识性的启蒙。他们为了论证自身哲学和政治理论的合理性,也从自然科学切入,目的是为了促进中国社会的转型,扫除亡国灭种的危机。相同的时代环境使二人在自然科学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对以太、气和进化论进行了传播和剖析,但是在具体的论述上,却有着不同理解和阐述。以太、气和进化论这些思想在二人不同政治立场的分析下,呈现出了其不同的内涵与意义,展示出了二人迥异的逻辑路向和言说风格。
陈尧
关键词:孙中山以太进化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