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软组织
  • 3篇软组织缺损
  • 3篇皮瓣
  • 3篇缺损
  • 3篇组织缺损
  • 3篇外科
  • 3篇显微外科
  • 2篇手术
  • 2篇踝部
  • 2篇外科技术
  • 2篇显微外科技术
  • 2篇离断
  • 2篇骨折
  • 1篇单侧
  • 1篇岛状
  • 1篇岛状皮瓣
  • 1篇第1掌骨
  • 1篇断裂修复
  • 1篇新藤黄酸
  • 1篇旋前外旋型

机构

  • 12篇新乡医学院第...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2篇赵海建
  • 7篇李中锋
  • 6篇聂兴国
  • 5篇王俊波
  • 4篇秦华
  • 2篇李战胜
  • 1篇孙晓辉
  • 1篇张全英
  • 1篇王国栋
  • 1篇路坦
  • 1篇马磊

传媒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手足显微外科接指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手足显微外科接指装置,该手足显微外科接指装置主要由: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一端的前臂固定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另一端的手掌固定板以及与所述底座滑动连接的显微机构组合而成;本发明的手足显微外科接指装置能够对患...
聂兴国王国栋刘举陈运动巴义文赵海建王俊波李中锋秦华毛文豪马克峰李战胜
文献传递
显微手术预防肌腱断裂修复术后粘连的效果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预防肌腱断裂修复术后粘连的效果。方法选取手部屈肌腱损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采用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44例于肉眼下采用改良Kessler单线缝合法治疗。行Carroll上肢功能评分,术后12周分别采用总活动度( TAM)系统评估肌腱恢复情况及术后粘连率。结果术后12周,观察组有效率为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9.55%),肌腱粘连率为2.27%,显著低于对照组(1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术后4周、12周 Carroll 上肢功能评分分别为(85.63±7.58)分、(102.64±10.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屈肌腱断裂疗效确切,可降低术后肌腱粘连率。
赵海建
关键词:肌腱断裂手部断裂修复显微手术
血清生化炎症因子对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感染及血栓发生的临床预测价值被引量:12
2023年
目的 探讨血清生化炎症因子水平对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术后感染及血栓发生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57例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根据术后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39例)及非感染组(118例)。同时根据患者术后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为DVT组(27例)及非DVT组(130例)。对比不同组间术前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相关性分析确定各血清炎症因子间的关联。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清生化炎症因子指标对骨科创伤术后感染及血栓发生的临床预测价值。结果 感染组血清IL-6、IL-17、IL-23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DVT组IL-6、IL-17、IL-23及TNF-α水平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L-17与IL-23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IL-6与IL-17、IL-23及TNF-α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及IL-23水平是预测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IL-6及IL-17水平是预测老年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IL-23水平是影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IL-17水平是预测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L-6同时是两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于预测该类患者并发症发生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赵海建
关键词:炎症因子骨科创伤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背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背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9月---2015年9月,我科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背部大面积皮肤缺损25例,其中机器挤压伤7例,车祸伤14例,重物砸压伤...
聂兴国李中锋王俊波赵海建张全英
关键词:足背骨外露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效果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76例占位性踝管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占位性踝管综合征术后恢复快,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
赵海建
关键词:显微外科技术开放手术
基于STAT3/GPX4/SLC7A11轴的新藤黄酸体内外诱导骨肉瘤铁死亡的作用和机制
2025年
目的探究新藤黄酸(neogambogic acid,NGA)诱导骨肉瘤K7M2细胞和皮下移植瘤小鼠肿瘤组织铁死亡的作用和机制。方法MTT检测不同浓度(1、2、4、8、16、32、64、128μmol·L^(-1))NG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IC_(50)值;Calcein AM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侵袭能力;TEM观察线粒体形态;铁死亡诱导剂(erastin,Era)或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处理K7M2细胞并检测MDA、GSH、Fe^(2+)及LDH水平;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TAT3、GPX4和SLC7A11的mRNA和蛋白表达;建立移植瘤模型,使用NGA治疗并评估其在体内对肿瘤生长和肿瘤细胞铁死亡的影响;HE染色分析肿瘤组织病理状态;尼罗红荧光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细胞脂质成分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NGA处理K7M2细胞后,细胞增殖、活力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P<0.05),且细胞伴随铁死亡典型特征如线粒体体积减小、线粒体脊减少等。与对照组相比,NGA处理明显升高了MDA、Fe^(2+)以及LDH的水平(P<0.01)、降低了GSH水平(P<0.01)。NGA联合Era增强了NGA诱导的骨肉瘤细胞铁死亡,而Fer-1处理则抑制铁死亡。机制上,NGA抑制了STAT3、GPX4和SLC7A11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5)。体内实验证实,NGA能够明显改善肿瘤组织病理状态,抑制肿瘤生长并诱导骨肉瘤组织细胞铁死亡。结论NGA通过抑制STAT3/GPX4/SLC7A11信号轴在体内外诱导骨肉瘤细胞铁死亡,从而发挥抗骨肉瘤作用。
陈运动李豫皖赵海建聂兴国李中锋
关键词:新藤黄酸骨肉瘤脂质过氧化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单侧置钉与传统TLIF双侧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单侧置钉与传统TLIF双侧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4-08-2016-08于我院治疗的1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数字随机法均分为单侧组与双侧组,单侧组患者采用微创TLIF单侧置钉治疗,双侧组采用传统TLIF双侧置钉治疗。结果单侧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疼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单侧组显著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椎体融合率为93.33%,双侧组为9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间隙腹侧、背侧、手术侧、手术对侧高度均显著升高,术后单侧组手术侧、手术对侧高度显著高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侧、背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联合两种置钉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椎体融合率,但单侧置钉具有手术时间段、创伤小的优势。
赵海建李中锋秦华王俊波聂兴国孙晓辉
关键词:TLIF腰椎退行性疾病
无静脉吻合的手指末节离断两种再植方法的疗效分析
李中锋聂兴国王俊波赵海建秦华
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固定对踝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与闭合复位固定对踝部骨折患者足部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6例踝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12个月,以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评估足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43.5±11.3)min、手术切口长度(3.2±1.3)cm、住院天数(7.6±1.2)d、骨折愈合时间(86.4±11.3)d均短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0%低,足部功能恢复优良率88.4%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内固定相比,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踝部骨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足部功能良好恢复。
赵海建
关键词:踝骨折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闭合复位
三角韧带手术与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研究三角韧带手术与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术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50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切开复位三角韧带修补术,观察组行三角韧带修补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优良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4.oo%和8.00%,对照组分别为64.00%和24.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分别为(7.34±1.04)周和(12.38±2.23)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并三角韧带修补术后行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可显著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根据骨折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
赵海建
关键词:旋前外旋型三角韧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