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莉

作品数:2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氧化亚氮
  • 1篇增温
  • 1篇碳库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无机碳
  • 1篇土钻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无机碳
  • 1篇克里格
  • 1篇克里格插值
  • 1篇古菌
  • 1篇放对
  • 1篇高寒草地
  • 1篇氨氧化
  • 1篇氨氧化古菌
  • 1篇氨氧化细菌
  • 1篇变暖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内蒙古工业大...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杨元合
  • 2篇陈永亮
  • 2篇刘莉
  • 2篇李飞
  • 1篇丁金枝
  • 1篇周国英
  • 1篇刘芳
  • 1篇房凯
  • 1篇张蓓蓓

传媒

  • 2篇植物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土壤含水量调控高寒草原生态系统N_(2)O排放对增温的响应被引量:9
2018年
土壤氧化亚氮(N_2O)排放是大气N_2O不可忽视的来源。然而,目前学术界在气候变暖对土壤N_2O排放影响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且调控土壤N_2O排放的微生物机制尚不明确。为此,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使用透明开顶箱(OTCs)模拟气候变暖,并基于静态箱法测定了2014和2015年生长季(5–10月)的土壤N_2O通量,同时利用定量PCR技术测定了表层(0–10 cm)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基因丰度。结果显示:增温处理导致2014和2015年生长季表层(0–10 cm)土壤温度分别升高了1.7℃和1.6℃,土壤体积含水量下降了2.5%和3.3%,其他的土壤理化性质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土壤N_2O通量呈现年际差异,2014和2015年生长季的平均值分别为3.23和1.47μg·m^(–2)·h^(–1),然而,增温处理并没有显著改变土壤N_2O通量。2014年生长季主导硝化作用的AOA和AOB的基因丰度分别为5.0×10~7和4.7×10~5拷贝·g^(–1),2015年为15.2×10~7和10.0×10~5拷贝·g^(–1)。尽管基因丰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差异,但在两年中与对照相比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在生长季尺度上,增温导致的土壤N_2O变化量与其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量之间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的变化量之间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增温导致的土壤干旱会抑制土壤N_2O通量对增温的响应,意味着未来评估气候变暖情景下土壤N_2O排放量时需考虑增温引发的土壤干旱等间接效应。
王冠钦李飞彭云峰陈永亮陈永亮杨贵彪刘莉刘莉杨元合
关键词:气候变暖氧化亚氮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3米深度土壤无机碳库及分布特征被引量:15
2016年
准确评估土壤无机碳库的大小及其分布特征有助于全面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然而,由于深层土壤剖面信息匮乏,使得目前学术界对深层土壤无机碳库的了解十分有限。该研究基于342个3 m深度和177个50cm深度的土壤剖面信息,采用克里格插值方法估算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0–50 cm、0–1 m、0–2 m和0–3 m深度的土壤无机碳库大小分别为8.26、17.82、36.33和54.29 Pg C,对应的土壤无机碳密度分别为7.22、15.58、31.76和47.46 kg C·m–2。研究区土壤无机碳密度总体呈现由东南向西北增加的趋势;高寒草原土壤的无机碳密度显著大于高寒草甸的无机碳密度。整体上,不同深度的高寒草原无机碳库约占整个研究区无机碳库的63%–66%。此外,深层土壤中储存了大量无机碳,1 m以下土壤无机碳库是1 m以内无机碳库的2倍。两种草地类型土壤无机碳的垂直分布存在差异:对高寒草原而言,0–50 cm土壤无机碳所占的比例最大;但对高寒草甸而言,在100–150 cm深度土壤无机碳出现富集。这些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深层土壤是一个重要的无机碳库,需在未来碳循环研究中予以重视。
张蓓蓓刘芳丁金枝房凯杨贵彪刘莉陈永亮李飞杨元合
关键词:碳库克里格插值土壤无机碳青藏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