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天虹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全新世
  • 2篇考古
  • 2篇海退
  • 1篇地层记录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时代
  • 1篇有孔虫
  • 1篇石器
  • 1篇石器时代
  • 1篇太湖
  • 1篇全新世环境演...
  • 1篇孢粉
  • 1篇微体
  • 1篇微体古生物
  • 1篇考古地层学
  • 1篇环境考古
  • 1篇环境演变
  • 1篇古生物
  • 1篇海岸
  • 1篇海岸带

机构

  • 5篇南京大学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河南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池州学院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江苏省考古研...
  • 1篇苏州市考古研...

作者

  • 5篇郭天虹
  • 4篇朱诚
  • 3篇李开封
  • 3篇贾天骄
  • 2篇李冰
  • 2篇吴立
  • 2篇马春梅
  • 2篇王坤华
  • 1篇谭艳
  • 1篇赵泉鸿
  • 1篇林留根
  • 1篇李冰
  • 1篇张文卿
  • 1篇朱笑虹
  • 1篇李兰
  • 1篇张娜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太湖东部平原平望孔全新世环境演变地层记录被引量:6
2018年
通过对太湖东部平原平望钻孔的年代、有孔虫和孢粉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全新世植被变化与环境特征。结果显示全新世(11.5 kaBP)以来,太湖东部平原未受到广泛海侵的影响,主要是以淡水湖泊-沼泽沉积为主。该区域在4 kaBP以后,才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11.0—9.1 kaBP,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花粉浓度较小,木本植物和水生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增加,整体环境温凉偏干,但湿度逐渐增大,指示东亚季风逐渐加强。9.1—5.8 kaBP,花粉浓度最大,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减小,草本植物含量明显增加,主要是水生、湿生花粉的含量增加明显,平均达到32%,藻类含量为整个钻孔最大,其中在8—7 kaBP前后常绿类花粉含量较大,水生湿生花粉、淡水藻类的含量达到整个剖面最大,推测此时区域湿度最大,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5.8—1.3 kaBP常绿阔叶林百分比含量增加,落叶阔叶花粉含量减少,陆生草本植物的含量增加,水生湿生草本的含量减小,主要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环境较前一带略干,东亚夏季风减弱。
李冰李冰马春梅朱诚李开封谭燕朱笑虹郭天虹王坤华
关键词:孢粉环境演变全新世
距今1600年来南通如东国清寺遗址地层微体古生物记录的海岸带变化特征
2022年
对如东国清寺遗址地层微体古生物的鉴定发现,该剖面的底栖有孔虫大致可以划分出半咸水、广盐滨岸和盐度要求较高(多盐-真盐)的近岸浅海属种等三类,再加上浮游有孔虫共计可分为四大类.其中半咸水类在我国东、黄海沿岸主要见于盐度低于20‰的潮上带、潮间带和河口等少盐至中盐的半咸水环境.广盐类是我国东海和黄海沿岸广布的底栖有孔虫,广见于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潟湖和河口的少盐(1‰~5‰)至真盐(30‰~35‰)内陆架海水中.近岸浅海类在现代主要分布于水深小于100 m的内-中陆架和河口地区的前三角洲正常盐度的海水中.自110 cm以后,直至5 cm,发现较多的陆相介形虫:Ilyocypris bradyi,Candoniella albicans,Candona sp..这是首次在全新世海侵的末期发现如此多的陆相介形虫.这一发现表明当时本区有淡水流入,也表明海湾相从此进入消亡期,由海湾相逐渐变成淡水湖泊相,海水慢慢地退出本区.分析了遗址剖面有孔虫和介形虫剖面数量变化特征,重建了当地海岸线在全新世海侵末期后的变化规律,对深入认识我国东部海岸线在历史时期的变化过程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诚田晓四姚志强郭天虹贺云翱
对江苏新石器时代海面变化问题的再认识被引量:14
2016年
了解过去海面变化情况是预测未来的重要基础.从沿海地区考古地层中寻找过去海面变化的证据,将对探讨气候波动与海面变化的关系,及其对聚落形态、文化变迁影响的人地关系提供十分重要的线索.对江苏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宜兴骆驼墩遗址地层AMS^(14)C测年、GPS-CORS系统高程测量和海相微体古生物鉴定分析发现,青墩遗址距地表389~489 cm(13.1~8.5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65^-1.65 m)、陶庄遗址距地表156~230 cm(12.6~9.2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97~0.23 m)、开庄遗址距地表228~390 cm(10.3~7.8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0.03^-1.59 m)、骆驼墩遗址距地表255~279 cm(12.0~9.2 cal ka BP,1985黄海高程为1.08~0.84 m)为显著的海相沉积地层,揭示在苏北海安青墩、东台陶庄和开庄地区全新世初至7.8 cal ka BP为浅海沉积环境,并经历了海退成陆过程;而苏南太湖西部宜兴骆驼墩遗址全新世初至9.2 cal ka BP可能经历过短暂的滨海沉积环境.这为寻找该区新石器早期遗址提供了海拔高程和年代学方面的线索和依据.对苏州澄湖湖底62处古水井和102处灰坑顶底部GPS-CORS系统的测量也发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夏商周和战国时期,水井井口和灰坑顶部多在1985黄海高程0^-2 m之间,井底和灰坑底部多在-3 m左右;六朝和宋代水井的井口和灰坑顶部曾低于-1 m,水井井底和灰坑底部曾低于-4 m,表明澄湖是宋代以后才逐渐演变为湖泊的.
朱诚吴立李兰赵泉鸿张文卿李开封李冰谭艳王坤华贾天骄郭天虹林留根丁金龙王子健何汉生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海面变化环境考古
以开庄遗址为例论苏北全新世海退成陆的时间被引量:4
2016年
在AMS ^(14)C测年基础上,通过苏北开庄遗址地层的碎屑粒度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测试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全新世成陆过程。结果表明,在开庄遗址下部的自然沉积地层中,V/(V+Ni)比值所代表的还原程度和碎屑粒度所代表的沉积动力随着钻井深度的减小而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代表该地区经历了海退成陆的环境演变过程,成陆时间为5200aBP前后。其中,第4层(青灰色砂土层10 300~5200aBP)海水呈分层不强烈的厌氧环境,随着剖面深度的减小还原程度减低,沉积物中粗组分减少,沉积动力减弱,且动力组成变得复杂,可能代表水体深度逐渐降低的浅海环境;而第3层(黑色砂土层,5200~3800aBP)还原程度迅速增大并保持稳定,沉积动力增强沉积物中粗组分增加,且动力组成变得更为复杂,代表了海退之后富含有机质而缺氧的沼泽环境。
张娜马春梅朱诚郭天虹吴立李开封贾天骄王明华
关键词:考古地层学全新世
苏北东园和开庄遗址全新世海退成陆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新世的海陆变迁直接塑造了现代的海岸地貌以及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的范围也深受到海岸线变化的制约。因此,在包含有全新世海相层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的考古遗址地层中,寻找海平面变化和人类活...
郭天虹
关键词:全新世有孔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