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艳芳 作品数:65 被引量:473 H指数:11 供职机构: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中国肝炎防治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百日咳确诊患儿的临床特征及临床预测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分析百日咳确诊患儿的临床特征,构建临床预测模型,为百日咳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9年至2023年河南省哨点医院的0~18岁百日咳患儿。采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收集纳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并以logistic回归法构建百日咳临床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区分准确性。结果共纳入百日咳确诊患儿450例,24.67%(111/450)未接种过百日咳疫苗;58.67%(264/450)发病7 d内就诊;6.00%(27/450)首次就诊时临床诊断为百日咳,误诊率为94.00%(423/450)。0~2月龄患儿较3~4岁、5~6岁、7~18岁患儿更易出现发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50、28.23、35.80,均P<0.001);3~5月龄患儿较3~4岁、5~6岁、7~18岁患儿更易出现发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3、20.04、26.92,均P<0.001);6月龄~2岁患儿较3~4岁、5~6岁、7~18岁患儿更易出现发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5、11.06、16.61,均P<0.05)。接种1~2次百日咳疫苗患儿较接种3次、4次和接种史不详患儿更易出现鸡鸣样吸气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25、6.29、5.19,均P<0.05)。阵发性咳嗽、咳嗽后呕吐、窒息、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全程接种百日咳疫苗是百日咳发病的显著影响因素,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最佳总分界值为277分,诊断百日咳的概率为57.40%;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为75.70%,灵敏度为64.20%,特异度为75.40%,提示该模型对预测百日咳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百日咳的临床误诊率较高,婴幼儿更易出现较为严重的症状,临床预测模型可协助筛选出高风险病例并开展早期干预。 刘倩 唐玉婷 孔江南 郭永豪 李军 姬艳芳 张延炀关键词:百日咳 就诊情况 临床症状 糖皮质激素受体激活对心肌细胞损伤后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受体(GR)激活对小鼠心梗(MI)后心功能和心肌细胞缺氧刺激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80只C57B/L6背景的野生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盐水)组和地塞米松(地米)组,再分别分为假手术组和手术组(MI),即盐水+假手术组(20只)、地米+假手术组(20只)、盐水+MI组(20只)和地米+MI组(20只)。术前24h分别注入生理盐水(盐水)或地塞米松(地米,20 mg/kg),MI组结扎小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MI模型,假手术组只绕线不结扎,在术后第1、7天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心功能指标;于术后1天取心脏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印迹法观察GR磷酸化水平、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水平;于术后7天取心脏组织行Masson染色观察梗死面积、多因子试剂盒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联素蛋白和mRNA水平;并体外培养H9c2大鼠心肌细胞系,高内涵扫描实验观察地米对心肌细胞缺氧刺激后的凋亡和坏死的影响。结果与盐水+MI组比较,地米+MI组的磷酸化GR水平明显升高(1.75倍),小鼠MI后左室射血分数、舒张末期、收缩末期内径和短轴缩短率等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均为P<0.05),心脏损伤减轻,梗死面积减小(34.8%±5.8%比44.1%±3.6%,P<0.05),脂联素的蛋白(2.82倍)和mRNA(6.45倍)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且凋亡细胞减少(P<0.05)。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地米可显著减少缺氧刺激导致的H9c2心肌细胞凋亡和坏死(均为P<0.05)。结论GR激活对小鼠MI后的心肌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抗炎和抗细胞凋亡、坏死作用有关。 王吉静 徐金义 姬艳芳 郑帅 杜杰关键词:心肌损伤 炎症 心率加速力及心率减速力与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与心率加速力(AC)和心率减速力(DC)的关系。方法选取1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两组: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20%,n=58)和非勺型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n=140)。根据动态心电图数据计算得出DC和AC值。比较两组DC和AC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高血压患者DC、AC与昼夜血压和血压节律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非勺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果非勺型组AC高于勺型组,DC、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均值>50 ms心搏百分比(PNN50)低于勺型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AC值与夜间收缩压(r=0.297)、最慢心率(r=0.221)正相关,与SDNN(r=-0.233)、PNN50(r=-0.238)负相关,DC值与夜间收缩压(r=-0.300)、最慢心率(r=-0.213)负相关,与SDNN(r=0.230)、PNN50(r=0.267)正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包含AC的模型中,AC(OR=1.320,95%CI 1.102~1.580,P=0.003)、年龄(OR=1.029,95%CI 1.001~1.057,P=0.039)、24 h平均心率(OR=1.062,95%CI 1.010~1.116,P=0.020)是非勺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在包含DC的模型中,DC(OR=0.824,95%CI 0.709~0.956,P=0.011)、年龄(OR=1.027,95%CI 1.001~1.055,P=0.046)、24 h平均心率(OR=1.058,95%CI 1.007~1.113,P=0.025)为非勺型高血压的影响因素。结论高血压非勺型组的AC值增高、DC值降低;夜间收缩压与AC值正相关,与DC值负相关;AC和DC均为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独立影响因子。 王吉静 徐金义 张恒源 邱妍妍 张娜 闫菲 王文涛 姬艳芳关键词:血压昼夜节律 应用改良德尔菲法构建河南省预防接种风险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 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初步构建河南省预防接种风险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为制定预防接种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改良德尔菲法对预防接种风险识别与评价备选指标开展两轮专家咨询,基于风险评估方法中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指标综合风险大小进行排序,并确定指标权重。结果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2.31%、100.00%,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85、0.871,协调系数W分别为0.213(χ^(2)=173.79,P<0.001)、0.203(χ^(2)=195.52,P<0.001)。根据综合评分和筛选界值,最终形成6个一级指标和38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风险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预防接种实施>疫苗和冷链管理>接种单位建设和管理>AEFI监测与管理>宣传沟通和健康教育>监督管理、指导与评价,对应指标组合权重分别为21.42%、17.12%、16.92%、16.62%、13.65%、14.27%。风险级别最高的8个二级指标,风险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疫苗接种操作及安全注射>三查七对一验证>预防接种告知>接种后受种者留观>人员资质>异常反应补偿>AEFI诊断及鉴定>舆情监测及应对。结论本研究初步构建了河南省预防接种风险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对风险进行等级评价和排序,可为制定预防接种风险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史鲁斌 刘迎迎 张延炀 杜冰会 杨凯朝 姬艳芳 王笑阳 李军 张肖肖关键词:预防接种 风险评估 指标体系 德尔菲法 河南省低体重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及首剂次及时接种影响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低体重新生儿乙肝疫苗(Hep B)接种率及首剂次及时接种影响因素,为提高Hep B及时接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河南省2023年8—9月出生的体重<2000 g新生儿的监护人及出生医院的产科医务人员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分析首剂次(Hep B_(1))及时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1年后随访调查其Hep B全程接种情况,计算接种率。结果河南省2023年8—9月出生的低体重新生儿及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低体重新生儿Hep B_(1)及时接种率分别为46.93%(275/586)和85.71%(12/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Apgar评分≥8(OR=5.44,95%CI:1.47~20.21)、父母文化水平高(与初中及以下相比,高中/中专OR=1.56,95%CI:1.01~2.42;本科/大专及以上OR=2.48,95%CI:1.64~3.75)、出生医院级别高(OR=1.71,95%CI:1.06~2.76)、乙肝培训平均次数≥5(OR=2.18,95%CI:1.24~3.84)是促进Hep B_(1)及时接种的影响因素。2024年9月(1年后)随访调查显示,Hep B_(1)、Hep B_(2)和Hep B_(3)接种率分别为99.45%(541/544)、98.16%(534/544)和94.67%(515/544)。结论河南省低体重新生儿及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低体重新生儿Hep B_(1)及时接种率需进一步提高,应通过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及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等措施提高Hep B_(1)及时接种率和全程接种率。 马雅婷 路明霞 豆巧华 王长双 肖占沛 王燕 张明瑜 姬艳芳 白祎然 张肖肖 郭永豪 张延炀关键词:低体重新生儿 疫苗接种 及时接种率 乙型肝炎病毒合并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混合感染后患者的长期随访研究 2014年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CV/HIV)混合感染患者、单纯HCV感染者的肝脏纤维化发生状况、生化指标改变和生存状况。方法对河南省某村有偿献血感染丙肝和丙肝/艾滋病混合感染患者176例进行肝功能和B超检查;统计三年间死亡发生例数。结合2009年8月第一次随访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得到两种感染类型患者从感染到死亡的中位死亡时间。结果混合感染组肝脏纤维化发生率高于单纯HCV感染组(χ2=11.53,P=0.001)。2012年单纯HCV感染组发生率高于2009年发生率(χ2=22.17,P=0.000),HCV/HIV混合感染组发生率也升高(χ2=4.440,P=0.035)。混合感染组的血清肝功能指标中,GGT、AST、ALT、TBILI、ALB和TP含量比第一次随访时均降低,DBILI升高,GGT水平改变无统计学差异;单纯HCV感染组中ALP、AST、ALT、ALBH和TP均降低,GGT和DBILI水平升高,TBILI水平改变无统计学差异。ALP感染到死亡的中位死亡时间两组不同(χ2=14.74,P=0.001),单纯HCV组感染后至死亡的时间长于混合感染组。结论HIV感染可能是加快单纯HCV感染病人肝脏纤维化和死亡的危险因素。 姬艳芳 郗园林 其木格 鲁凤民 沈弢 张卫东关键词:随访 2004-2019年河南省乙型肝炎疫情报告及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2020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乙肝防控措施和评价免疫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04—2019年河南省乙肝疫情数据,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9年河南省累计报告乙肝病例1 735 13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05.37/10万,2004—2007年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2008—2012年乙肝报告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3年乙肝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未分型乙肝构成比逐渐降低,2013年之后报告的病例以慢性乙肝为主;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为郑州市、南阳市、信阳市,构成比分别为11.30%、10.26%、7.55%;乙肝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63.41%),0岁年龄组累计报告2 026例,平均发病率9.88/10万,25~30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206.73/10万。结论河南省乙肝报告质量提高,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例数较高,建议开展乙肝疫苗接种、乙肝母婴阻断项目同时,开展乙肝报告质量的专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了解乙肝真实发病水平。 李军 姬艳芳 杨凯朝 赵东阳 郭永豪 史鲁斌 叶莹 王三凤 张延炀关键词:乙型肝炎 疫情分析 河南省产科接种单位建设和管理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产科接种单位建设现状,为提高新生儿预防接种工作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河南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对全省产科接种单位的分布、疫苗接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河南省有产科接种单位1 038家,2018年出生新生儿120.35万人,平均每个产科接种单位管理新生儿1 159名。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94.78%,首针及时接种率91.62%,卡介苗接种率88.27%。结论河南省产科接种单位的建设以及新生儿疫苗接种率在各地区之间不均衡,应重视产科接种单位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人员培训,探索新方法提高新生儿预防接种服务水平。 路明霞 张璐 姬艳芳 王三凤 王长双 张延炀关键词:产科 新生儿 一起接种疫苗偶合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死亡病例的调查处理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了解新乡市一起接种疫苗偶合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死亡病例的发生及调查处理情况,为规范调查处理预防接种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积累经验。方法收集该死亡病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现场调查处理、尸检及专家诊断,认为死因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与预防接种无关。结论对于预防接种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应及时规范报告、调查和诊断;调查中积极与家长沟通,换位思考,取得家长信任后争取尸检以明确死因。 史鲁斌 姬艳芳 杨建辉 王轶 杜永芳 叶莹 张延炀关键词:疫苗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偶合症 2017-2019年河南省免疫规划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分析 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实施情况。方法收集2017-2019年河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个案的疫苗接种、临床诊断、损害分级、补偿金额、补偿项目、补偿时限等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7-2019年河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施保险补偿206例,核算补偿总金额为1601.95万元,实际补偿总金额为1330.56万元,平均每例补偿6.46万元(0.01万元-79.69万元)。卡介苗异常反应补偿例数最多(73例,35.44%);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补偿总金额最高(304.22万元,22.86%);残疾生活补偿费在核算总金额中占比最高(54.52%,873.36万元);补偿协议签订后≤10d支付补偿款的个案占93.69%。结论河南省EPI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补偿实施良好;需进一步完善保险补偿范围、标准和程序。 史鲁斌 杨凯朝 张延炀 姬艳芳 李军 张肖肖 赵东阳关键词:免疫规划疫苗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