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军 作品数:16 被引量:18 H指数:3 供职机构: 贵州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贵阳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及相关因素探讨 目的:测定健康志愿者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ED)值的正常值范围,并探究其与皮肤日光反应类型、性别、年龄、季节等因素的相关性。 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模拟器为光源,测定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MED值,分组进行比... 李世军关键词:最小红斑量 健康志愿者 手足银屑病1例 2017年 1临床资料
患者男,25岁。双足皮疹3年,加重伴瘙痒1年。3年前,患者双足背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绿豆大红斑,自觉瘙痒,无水疱、糜烂及渗出。外院曾按“足癣”、“湿疹”治疗,瘙痒减轻,但皮疹增厚并扩大,逐渐波及全足背。1年前,患者病情加重。双足跟及双手虎口部位出现红斑及丘疹,局部肥厚并皲裂,上覆较多鳞屑,但未见水疱及脓疱等,外院仍按“湿疹”予抗过敏及止痒等对症治疗(具体用药及剂量不详),皮疹未见明显好转,遂就诊于我科。发病以来无发热、关节疼痛等,家族也无类似病史。 李世军 汪宇 林建红 张伟 周文明 陆洪光关键词:银屑病 手足 对症治疗 关节疼痛 大红斑 足背部 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用人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接种于人去表皮真皮构建组织工程皮肤。方法胰酶和胶原酶消化处理健康小儿包皮,获得表皮和真皮细胞悬液。分别将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传至第3代,成纤维细胞传至第5代,调整细胞密度为2.5×10^5/ml。制备人去表皮真皮(含部分基底膜成分),先将成纤维细胞悬液种于6孔板板底,24h后将人去表皮真皮放入6孔板,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悬液接种于人去表皮真皮表面(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比例为1:4:1。实验组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对照组用含10%FBS的DMEM、K-SFM、M254,3种培养液比例为1:1:1的混合培养基培养,人去表皮真皮作为空白对照。液下培养3d后,空气液面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每3天换液1次,2周后取培养的组织工程皮肤分别行HE染色,Melan-A、S-100、HMB45、CKpan、P63、K5、K6、K14、Ki67、Vimentin、Collagen Ⅳ、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及PAS染色并取正常皮肤做阳性对照。结果经过14d的气液培养,实验组出现完整的新生表皮结构,CKpan、P63、K5、K6、K14、Ki67、Melan—A、S-100、HMB45、Collagen Ⅳ、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对照组出现完整的新生表皮结构,可见角质层,CKpan、P63、K5/6、K14、Ki67、Lamini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与人去表皮真皮在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条件下,体外可构建组织工程皮肤。 林建红 汪宇 卢彬 刘志 江蕾微 王今朝 张伟 李世军 陆洪光关键词:培养基 无血清 成纤维细胞 黑素细胞 角蛋白细胞 贵阳地区190例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测定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测定贵阳地区正常人群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的最小红斑量(MED)。方法:以SUV-l000型日光紫外线模拟器作为照射光源,测定190例健康志愿者腹部正常皮肤UVA-MED及UVB-MED,比较不同皮肤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受试者UVA-MED及UVB-MED。结果:190例志愿者UVA-MED中位数为48.25 J/cm2,UVB-MED为35.24 m J/cm2,男性UVA-MED和UVB-MED中位数均高于女性(P〈0.01),Ⅳ型皮肤MED中位数亦均显著高于Ⅲ型皮肤(P〈0.01);男性10~29岁组及30~49岁组UVA-MED明显高于≥50岁组(P〈0.01),10~29岁组UVB-MED高于30~49岁组及≥50岁组(P〈0.05);男性夏季UVA-MED显著低于春、秋两季(P〈0.01),女性夏季UVA-MED亦显著低于春、冬两季(P〈0.01);男、女性夏季UVB-MED低于春、秋、冬季(P〈0.05)。结论:皮肤日光反应类型、性别、年龄及季节是影响贵阳地区人群MED的重要因素。 李世军 汪宇 张伟 蔡灵龙 刘倩 韦蓉 陆洪光关键词:最小红斑量 紫外线 布鲁氏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方法的改良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为简化传统布鲁氏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ultiple locus variable-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分析方法,运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多色毛细管电泳技术进行方法改良。方法以贵州省83株布鲁氏菌地方株及3株疫苗株(M5、A19、S2)为配对试验研究对象,同时运用两种检测技术,分为对照组(传统单重PCR结合毛细管电泳技术,8个反应体系)及试验组(多重PCR结合多色毛细管电泳技术,3个反应体系)对布鲁氏菌MLVA panel 2模块的8个位点进行检测,将试验组同对照组间的检测数据及试验组同预期值间数据分别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配对分析。结果试验组同对照组间的检测数据及试验组同预期值间的数据经配对检验,P值分别为0.072、0.192,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改良方法通过缩减反应体系,简化操作步骤,适用于基层实验室,且具有结果可靠、操作简单及高通量的特点。结论针对布鲁氏菌panel 2模块位点设计的多重聚合酶链反应结合多色毛细管电泳技术能更高效、更便捷用于布病溯源得分析。 谭勤琴 王月 刘英 杨幸贵 营夏 胡勇 李世军关键词:布鲁氏菌 MLVA 贵州省2株牛种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贵州省牛种布鲁氏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牛种布鲁氏菌病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BCSP31-PCR及AMOS-PCR技术对经传统方法鉴定为牛种布鲁氏菌的2株分离株进行属/种复核,采用基于布鲁氏菌rpo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了解其rpoB基因型,采用MLVA-16技术进行MLVA分型,了解其与国内牛种布鲁氏菌的聚类关系,采用MLST技术分析其序列型及其与国内菌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2株分离株经BCSP31-PCR和AMOS-PCR技术被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细菌,未能明确其具体种型;其rpoB基因型相同;MLVA分型与新疆牛种布鲁氏菌共享同一MLVA-16型(4-5-3-12-2-2-3-1-6-43-8-5-5-5-3-3);MLST分析鉴定2株菌均为ST2型,最小间距图显示2株菌与布鲁氏菌属内的牛种布鲁氏菌遗传距离最近,属同一个遗传复合体。结论贵州省2株牛种布鲁氏菌分离株间的遗传距离近,与新疆牛种3型布鲁氏菌为同一MLVA型,提示分离株引起的感染可能为外省输入。 谭勤琴 王月 刘英 营夏 杨幸贵 马青 胡勇 李世军关键词:RPOB MLVA MLST 贵州省结核分枝杆菌VNTR基因座筛选优化及其在MLVA分型中的应用 2025年 目的应用基于24个VNTR位点的多基因座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技术对贵州省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筛选出适合贵州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VNTR分型基因座,建立分辨力高、操作简便的结核分枝杆菌MLVA分型模型,为贵州省结核病传染源的追踪溯源、传播及防控提供技术手段。方法收集来自贵州省的124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采用结核分枝杆菌国际通用的24个VNTR基因座进行PCR扩增,应用毛细管电泳法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统计各基因座的重复数,计算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各基因座分辨指数,使用BIONUMERICS 8.0对受试菌株进行聚类分析,探索贵州省结核分枝杆菌的24-VNTR、15-VNTR、12-VNTR、8-VNTR分型特征。结果24个VNTR基因座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分辨指数显示:分辨力高的基因座基因有QUB-11b等7个基因座,分辨力中等的有MIRU-10等11个基因座,分辨力低的有MIRU-20等6个基因座;此外,聚类分析显示:24-VNTR分型能力最强,分辨力高达95.16%(118/124),接近单菌株鉴定水平,依次15-VNTR分辨力为91.13%(113/124)、12-VNTR分辨力为90.32%(112/124)、8-VNTR分辨力为83.06%(103/124)。以上4种VNTR分型模型均能将124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分为4个种群。结论本研究评估筛选出了以QUB-11b等6个高分辨力基因座为贵州省结核分枝杆菌菌株MLVA分型首选,其他基因座依据其分辨力排序作为补充的分型方法。其中24-VNTR、15-VNTR及12-VNTR具有较高分型能力,可为贵州省结核病分子溯源提供技术支持。 陈依江 童毅 童毅 郑雯琳 白贵欢 莫祖甄 韦小瑜 李世军 韦小瑜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 环境来源新型隐球菌CNAG_01032基因的功能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环境来源新生隐球菌CNAG_01032毒力基因的功能。方法通过基因枪转化和同源重组构建环境来源(野生型)新型隐球菌IFM 56731(E1)、IFM 56743(E2)和标准菌株H99的CNAG_01032基因缺陷型突变株;检测和比较野生型菌株和突变菌株在荚膜和黑色素生成、37℃下的生长情况、应激反应和抗吞噬能力方面的差异;使用API 20C AUX测试系统检测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对19种糖的利用情况;使用尾静脉注射法感染BALB/c雌性小鼠进行致病性检测。结果野生型和突变型菌株在黑色素生成、37℃下的生长和应激反应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突变型菌株ΔE1和ΔE2的荚膜直径比野生型菌株E1和E2分别增加了319%和228%;在碳源利用方面,与其他菌株相比,ΔE2对侧金盏花醇的利用受到影响;小鼠毒力实验中E1和E2对小鼠无致死性,而ΔE1和ΔE2的致死率达到了100%;突变株对巨噬细胞的抗吞噬能力显著增强。结论CNAG_01032基因参与调控新型隐球菌环境菌株的荚膜合成,增加了荚膜直径,进而增强其抗吞噬能力和毒性。 刘容含 王迪 邱文 兰咏哲 李世军 李世军关键词:新型隐球菌 毒性 真菌感染 贵州省一起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学调查与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对2021年贵州省一起疑似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开展病原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血培养法从疑似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患者和病羊的血液分离布鲁氏菌,分别运用BCSP31-PCR和AMOS-PCR对疑似菌株进行布鲁氏菌属及种/型的鉴定,应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MLVA-16)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将MLVA分型结果与近年来贵州省及国内各地布鲁氏菌代表株进行聚类分析,了解菌株间的聚类关系。结果从16份疑似患者全血标本分离出5株疑似布鲁氏菌,从19份疑似病羊全血标分离出1株疑似布鲁氏菌,BCSP31-PCR将6株疑似菌均鉴定为布鲁氏菌属细菌,AMOS-PCR其均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MLVA-16分析显示6株疫情菌株被分为3种MLVA型,其中来自患者的分离株GZ-QN 1、GZ-QN 4及GZ-QN 6共享MLVA型1(1-5-3-13-2-2-3-2-4-20-8-7-4-3-4-6),来自1患者分离株GZ-QN 8与来自1病羊分离株株GZ-QN A691共享MLVA型2(1-5-3-13-2-2-3-2-4-20-8-8-4-3-6-6),来自1患者分离株GZ-QN 14为独立的MLVA型3(1-5-3-13-2-2-3-2-4-20-8-8-4-3-7-6)。基于MLVA-16分型数据聚类显示,引起贵州省本起疫情的布鲁氏菌与羊种生物3型菌株聚类较近,且与来自福建、新疆的布鲁氏菌聚在同一小分支。结论引起本起疫情病原体为的羊种布鲁氏菌且具有MLVA型别多样性,可能为与福建、新疆等地的羊种布鲁氏菌菌株具有关联的输入性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 谭勤琴 王月 刘英 陶忠发 杨幸贵 马青 胡勇 李世军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 MLVA 掌跖银屑病1例 2016年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在我国患病率为0.123%,其皮疹既可局限出现,又可泛发于全身,如指甲、手掌、足底等,以寻常型最为常见。掌跖银屑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寻常型银屑病类型,以典型的角化性斑块、脱屑为特征,常被误诊、漏诊,国内罕有报道。现报道1例掌跖受力区出现特征性的皮损的掌跖银屑病。 李世军 张伟 卢彬 汪宇 刘志 周文明 李远英 陆洪光关键词:银屑病 掌跖 同形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