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一洁

作品数:8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心病
  • 3篇心房
  • 3篇心房颤动
  • 3篇血小板
  • 3篇药物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抗血小板
  • 3篇老年
  • 3篇冠心病
  • 3篇房颤
  • 2篇心房颤动患者
  • 2篇心脑
  • 2篇心脑血管
  • 2篇血管
  • 2篇血栓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血小板聚集抑...
  • 2篇血小板聚集抑...
  • 2篇血性

机构

  • 8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8篇郭一洁
  • 6篇司全金
  • 4篇王海军
  • 4篇陈宇翔
  • 2篇邹晓
  • 1篇唐佩福
  • 1篇王玉堂
  • 1篇张立海
  • 1篇李开亮
  • 1篇彭烨
  • 1篇曹延祥
  • 1篇李建涛
  • 1篇张健
  • 1篇陈宇翔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保健...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群中冠心痛、缺血性卒中等,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而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激活进而抑制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
郭一洁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老年患者
文献传递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 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3年,收集其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39)和非卒中组(n=862),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 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1.087,95%CI:0.240-1.315)、心力衰竭病史(OR=2.245,95%CI:1.033-4.880)、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5.265,95%CI:2.545-10.889)、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OR=5.034,95%CI:1.307-19.386)、利尿剂的应用(OR=3.505,95%CI:1.715-7.165);保护因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应用(P〈0.05,OR=0.316,95%CI:0.122-0.815)。结论 年龄、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ARB的应用是保护因素。
郭一洁王海军陈宇翔司全金
关键词:心房颤动卒中LOGISTIC模型
双钢板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评估双钢板结合自体骨移植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应用双钢板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的21例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男15例,女6例;年龄25~81(46.9±14.56)岁。骨不连根据Weber-Cech分型:萎缩型14例,肥大型7例,全部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后通过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X线复查显示所有骨不连患者术后均获得愈合,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SF-36生理功能评分为90~99,平均96;SF-36躯体疼痛评分为92~99,平均94.2。结论双钢板结合自体骨移植技术具有高愈合率和低并发症率的特点,有利于骨不连的愈合,可以作为股骨干骨折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的有效治疗方法。
陈宇翔李建涛娄盛涵郭一洁张健曹延祥彭烨张立海唐佩福
关键词:骨不连骨折锁定钢板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标准治疗方案是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基础上联合抗凝药物,即阿司匹林联合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2阻滞剂联合肝素类或戊糖类药物,对于一些高危患者还需适当加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缺血性疾病的二级预防也要求使用一定时期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之后终生服用合适剂量的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然而,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潜在出血风险,如脑卒中及严重内脏出血等,因此,选择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权衡利弊、综合分析,在争取获得最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郭一洁邹晓司全金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冠心病脑卒中
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况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现状进行系统性分析,探讨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病房住院诊治的2771例患者,根据是否规范化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分为规范治疗组2305例和未规范治疗组46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t检验及多因素分析等方法,分析组间各个临床资料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规范治疗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83.2%;未规范治疗组为16.8%。吸烟(OR=2.23;95%CI:1.75~2.83;P=0.001)、冠心病(OR=2.03;95%CI:1.60~2.58;P=0.000)、糖尿病(OR=1.74;95%CI:1.38~2.20;P=0.000)的患者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较好,年龄≥75岁(OR=0.39;95%CI:0.32~0.49;P=0.001)、PCI术后(OR=0.73;95%CI:0.58~0.92;P=0.000)、外周动脉粥样硬化(OR=0.66;95%CI:0.50~0.87;P=0.000)、贫血(OR=0.45;95%CI:0.32~0.64;P=0.004)的患者往往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较差。结论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中,83.2%患者能规范化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但仍有16.8%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存在不规范现象。年龄≥75岁、并存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介入治疗、出血顾虑等是影响我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规范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郭一洁邹晓陈宇翔王海军李开亮司全金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冠心病糖尿病血栓栓塞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9
2016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6例,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随访6~12个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113例和无支架内再狭窄组173例。服用双胍类降糖药物患者停药2 d后进行检查,指标包括血糖、纤维蛋白原、尿酸、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记录血糖控制情况、病变血管(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支架置入情况(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支架数量),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支架内再狭窄组患者血糖、纤维蛋白原、尿酸、三酰甘油水平高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血糖控制率低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直径小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长度短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支架数量多于无支架内再狭窄组(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及病变血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OR=2.648,95%CI(1.723,3.977)〕、纤维蛋白原〔OR=3.657,95%CI(1.569,7.885)〕、三酰甘油〔OR=4.524,95%CI(2.647,12.024)〕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控制〔OR=0.524,95%CI(0.203,0.947)〕、支架直径〔OR=0.501,95%CI(0.142,0.995)〕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血糖、纤维蛋白原、三酰甘油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控制、支架直径是保护因素。
郭一洁陈宇翔司全金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再狭窄
血清胱抑素C对不伴肾功能不全老年房颤患者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在不伴有肾功能不全[e GFR>60 ml/(min·1.73 m^2)]的老年房颤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7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伴有肾功能不全的356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基线特征及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根据基线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中位数(1.15 mg/L)进行分组,采用Cox回归分析血清胱抑素C升高对各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入选患者平均随访37.8个月,共发生全因死亡97例,心脑血管死亡27例,血栓终点事件74例及心血管事件56例。分析发现在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血清胱抑素C≥1.15 mg/L仍是入选老年房颤患者全因死亡(HR:2.250,95%CI:1.460~3.468,P<0.001)、心血管死亡(HR:3.695,95%CI:1.536~8.889,P=0.004)、血栓终点事件(HR:1.725,95%CI:1.055~2.819,P=0.030)和心血管事件(HR:2.345,95%CI:1.309~4.203,P=0.004)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1.15 mg/L时提示不伴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血栓终点事件及心血管事件高风险。
王海军郭一洁薛载耀司全金王玉堂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清胱抑素C血栓事件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方法对入选的90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访3年,收集其一般状况、相关疾病病史和服用药物的临床资料,按照随访期间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卒中组(n =39)和非卒中组(n =862),并应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其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 =1.087,95%CI:0.240~1.315)、心力衰竭病史(OR =2.245,95%CI:1.033~4.880)、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OR =5.265,95%CI:2.545~10.889)、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OR =5.034,95%CI:1.307~19.386)、利尿剂的应用(OR =3.505,95%CI:1.715~7.165);保护因素有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应用(P <0.05, OR =0.316,95%CI:0.122~0.815)。结论年龄、心力衰竭、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他全身性栓塞病史,以及利尿剂的应用,是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 ARB 的应用是保护因素。
郭一洁王海军陈宇翔司全金
关键词:心房颤动卒中LOGISTIC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