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介入治疗
  • 1篇心病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患者
  • 1篇心力衰竭
  • 1篇预后
  • 1篇预后不良
  • 1篇圆形病灶
  • 1篇衰竭
  • 1篇肿大
  • 1篇纤维蛋白
  • 1篇纤维蛋白原
  • 1篇疗效
  • 1篇淋巴
  • 1篇淋巴结
  • 1篇淋巴结肿

机构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航空工业中心...

作者

  • 4篇杨利
  • 1篇来守永
  • 1篇张岩
  • 1篇周震
  • 1篇王迪
  • 1篇张健

传媒

  • 2篇结核病与胸部...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ODM降低肺结核患者甲状腺表面辐射剂量的探讨
2017年
随着CT技术的发展与临床的需求,CT检查已成为影像科的常规检查项目,但由此而引起的关于放射剂量危害的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CT扫描技术研究的热点。
来守永杨利王迪赵渤钊
关键词:肺结核患者甲状腺常规检查项目CT扫描技术CT技术
纤维蛋白原联合miR-499-5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联合miR-499-5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3年3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94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miR-499-5p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随访1年的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未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和预后不良(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纤维蛋白原、miR-499-5p与老年AMI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LVEF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纤维蛋白原、miR-499-5p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结果94例患者中,预后良好71例(75.5%),预后不良23例(24.5%)。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者Killip分级、AMI类型、纤维蛋白原、cTnI、miR-499-5p、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与老年AMI患者cTnI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miR-499-5p与老年AMI患者cTnI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Killip分级〔OR=5.627,95%CI(2.148~14.740)〕、AMI类型〔OR=9.841,95%CI(2.071~46.754)〕、纤维蛋白原〔OR=5.152,95%CI(2.308~11.501)〕、cTnI〔OR=1.354,95%CI(1.150~1.596)〕、miR-499-5p〔OR=1.208,95%CI(1.096~1.333)〕、LVEF〔OR=0.932,95%CI(0.876~0.992)〕是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纤维蛋白原、miR-499-5p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97〔95%CI(0.815~0.979)〕、0.915〔95%CI(0.859~0.972)〕、0.942〔95%CI(0.889~0.994)〕。结论纤维蛋白原、miR-499-5p是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二者联合对老年AMI患者预后不良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王彦富张岩王冲杨利
关键词:心肌梗死纤维蛋白原预后
孤立性肺结节增强扫描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是指肺内直径≤3cm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不伴有肺不张、卫星灶和局部淋巴结肿大。SPN定性诊断一直是影像学界的研究热点。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肺癌的影像学确诊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是仍有25%~30%的良性肺孤立性结节SPN被切除。
杨利周震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PULMONARY圆形病灶淋巴结肿大
PC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被引量:16
2022年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PCI)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疗效及长期预后。方法入选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180例,入院后给予心衰指南指导下的药物治疗(GDMT)。上述患者均经冠脉造影检查明确提示为左主干病变、多支病变、前降支近段病变或慢性闭塞性病变,且成功进行PCI血运重建。记录患者入院时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NYHA心功能分级;院外随访24个月,分别在术后的第1、6、12、24个月各随访一次,再次记录上述指标,比较PCI术前和术后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时记录患者心衰导致的再住院、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例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第24个月患者LVEF、NYHA、6分钟步行距离显著提高,NT-proBNP较术前显著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结束时,心衰导致的再住院35例(19.4%),心源性死亡21例(11.7%),全因死亡27例(15%),均较国外报道比例低。结论在充分GDMT基础上,PCI能有效改善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生活质量,降低心衰导致的再住院、全因死亡及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
王中鲁杨利孙琪王彦富吴航宇宋玮张健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疗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