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明生

作品数:79 被引量:176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专利
  • 34篇期刊文章
  • 6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23篇马铃薯
  • 22篇玉米
  • 17篇土壤
  • 16篇旱地
  • 12篇小麦
  • 9篇地膜
  • 9篇干旱
  • 8篇栽培
  • 8篇农业
  • 8篇旱作
  • 7篇利用效率
  • 7篇秸秆
  • 6篇施肥
  • 6篇水分
  • 6篇作物
  • 6篇干旱区
  • 6篇半干旱
  • 6篇半干旱区
  • 5篇免耕
  • 5篇秸秆覆盖

机构

  • 79篇甘肃省农业科...
  • 7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定西市安定区...
  • 2篇会宁县农业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河西学院
  • 1篇陕西科技大学
  • 1篇灵台县农业技...
  • 1篇秦安县农业技...
  • 1篇静宁县农业技...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定西市农业科...

作者

  • 79篇马明生
  • 45篇柳燕兰
  • 28篇侯慧芝
  • 26篇张绪成
  • 24篇郭贤仕
  • 21篇方彦杰
  • 15篇王红丽
  • 13篇张国平
  • 12篇马一凡
  • 9篇王磊
  • 8篇张平良
  • 7篇于显枫
  • 5篇郭天文
  • 5篇刘晓伟
  • 5篇樊廷录
  • 4篇李尚中
  • 4篇谭雪莲
  • 4篇赵刚
  • 4篇张建军
  • 4篇夏芳琴

传媒

  • 8篇甘肃农业科技
  • 4篇寒旱农业科学
  • 2篇土壤通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西北农业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节水灌溉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8篇2025
  • 16篇2024
  • 6篇2023
  • 9篇2022
  • 6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1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对甘肃中部旱作区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21年
通过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T1)和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2)2种处理方式对旱地春玉米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处理对旱地玉米产量和耗水特征存在显著影响,并与降雨年型密切相关。与全膜双垄沟播栽培(T1)相比,季节性干旱平水年,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2)能有效调节玉米耗水进程,花后和全生育期土壤耗水量显著增加9.3%和4.2%,穗粒数和百粒重显著提高了85.2%和7.0%,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16.3%和14.7%,明显提高了灌浆期叶面积指数4.7%,节省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纯收益增加2.3%,节本增效和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留膜留茬免耕栽培能显著提高季节性干旱平水年玉米花后耗水量和灌浆期叶面积指数,优化产量构成,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作为甘肃中部旱作区减灾栽培模式推广应用。
张健马明生张建军
关键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
甘肃东部半干旱区小麦-油菜-玉米轮作培肥技术规程被引量:3
2020年
从范围、术语和定义、地块选择与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绿肥还田和采收等方面规范了甘肃东部半干旱区小麦-油菜-玉米轮作培肥技术。
张国平张绪成张绪成方彦杰侯慧芝吕军峰
关键词:半干旱区轮作培肥技术规程
苗期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玉米植株生长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对水分敏感性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酒单2号和豫玉22号幼苗在水分胁迫及复水后株高、植株生物量、叶片MDA含量、SOD、POD及CAT等酶活性的变化,以探讨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抗氧化酶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可抑制2个玉米品种苗期植株生长,导致株高、地上部生物量显著下降,酒单2号对干旱的敏感性高于豫玉22号。复水后,2个品种的株高、生物量都产生了补偿效应,豫玉22号更明显。干旱胁迫增加了2个品种叶片的丙二醛含量,豫玉22号变化幅度小于酒单2号。复水后豫玉22号叶片中MDA含量更接近于对照水平。干旱胁迫下,豫玉22号通过保持较高的SOD活性来减弱活性氧伤害,而复水后通过较高的SOD、POD协同作用有效清除活性氧,避免对细胞膜造成伤害。
柳燕兰马明生马明生
关键词:玉米苗期干旱复水抗氧化酶植株生长
一种残留地膜空间形态分布对作物根系生长影响研究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残留地膜空间形态分布对作物根系生长影响研究装置,包括一端封闭的桶箱,桶箱上均匀分布有多个膜片夹口,每个膜片夹口内分别安装有用于固定膜片的膜片夹。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膜片夹的数量、膜片夹的长度、选择不同的...
王磊赵刚樊廷录党翼丁洋李尚中张建军刘红芳程万莉马明生
文献传递
耕作和覆膜对马铃薯根际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
2025年
针对甘肃陇东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和地膜覆盖引起的耕地质量和马铃薯产量差异等问题,利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灵台马铃薯大田试验基地,探索耕作方式(立式深旋耕作、传统耕作)和覆盖(地膜覆盖、不覆盖)对马铃薯农田根际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立式深旋耕作提高amoA-AOA、nifH_a基因丰度16.8%和46.7%,提高土壤NH_(4)^(+)-N、土壤含水量、土壤≥2 mm团聚体占比5.9%、36.4%和60.6%。与不覆膜相比,覆膜提高amoA-AOA、amoA-AOB、nirK、nosZ和nifH_a基因丰度64.5%、47.6%、41.6%、30.9%和170.5%,提高土壤NO_(3)^(-)-N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12.6%、30.3%和18.9%;降低速效磷(AK)含量、速效钾含量31.4%和11.4%。立式深旋耕作覆膜较其他处理提高NH_(4)^(+)-N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3.9%~7.9%、29.5%~78.1%和1.7%~20.9%,降低AK、速效钾和总团聚体含量27.8%~38.7%、0.6%~17.9%和0.7%~33.4%。冗余分析表明,所有功能基因与土壤温度、土壤≥2 mm团聚体、土壤AK和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amoA-AOA、amoA-AO B和nifH_a与AK正相关,nirK基因与AK负相关。除此之外,土壤温度和土壤速效磷是影响氮循环功能基因的关键因子。
魏彦雄张绪成马明生尹嘉德马明生赵绮志谢军红
关键词:耕作地膜覆盖氮循环功能基因土壤理化性质
一种玉米种子筛选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种子筛选装置,包括机架、筛分箱以及进料箱,机架设有倾斜设置的支架,筛分箱装配于机架,进料箱装配于支架,筛分箱装配有筛网,筛分箱与支架之间装配有连杆,进料箱装配有分离机构,机架装配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
张国平王红丽马明生侯慧芝方彦杰雷康宁尹嘉德马一凡
一种精准可控的旱地施肥装置
本发明涉及施肥装置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精准可控的旱地施肥装置,包括罐体,所述罐体内侧中部固定连接有载盘,所述载盘上安装有多个储料机构,多个所述储料机构位于同一个圆形轨迹上,所述罐体的上端中部上安装有按压机构,所述罐体的上...
侯慧芝张绪成尹嘉德方彦杰马明生柳燕兰雷康宁王红丽张国平马一凡
一种西北旱地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方法
本发明涉及马铃薯种植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西北旱地马铃薯绿色高产栽培方法,包括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深旋松耕作;全膜覆盖垄上微沟构建;在垄上微沟两侧播种马铃薯种薯;马铃薯进入现蕾期时,在沟内播种绿肥作物;在整地和马铃薯现蕾期按基追...
侯慧芝尹嘉德方彦杰于显枫马明生马一凡王红丽柳燕兰张国平雷康宁
一种基于cos相似度提高旱地农作物养分高光谱特征检测精度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os相似度提高旱地农作物养分高光谱特征检测精度的方法,包括:S1,光谱数据的获取及处理;S2,去除变异光谱,获取高光谱图像中每个像素点的光谱信息,并将相邻的4*4大小的像素点形成一个矩阵,计算矩阵内...
尹嘉德侯慧芝马明生方彦杰 雷康宁柳燕兰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理化性质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025年
为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提升筛选适宜的耕作方式,选取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2个区域的新修梯田作为试验点布设3 a定位试验,研究普通旋耕、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3种耕作方式对旱作区新修梯田土壤容重、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深松耕和立式深旋耕均不同程度降低了新修梯田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土壤容重,立式深旋耕的降低效果更显著。与普通旋耕相比,挖方部位0~20、20~40 cm土层立式深旋耕的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了5.26%~6.72%、6.52%~7.25%;填方部位的分别显著降低了5.38%~6.11%、6.72%~7.46%。立式深旋耕较深松耕不同程度增加了静宁试验点和秦安试验点新修梯田挖方和填方部位的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尤其对10~20、20~40 cm土层的效果更显著。挖方部位立式深旋耕的马铃薯产量较普通旋耕显著增加了22.17%~24.28%,填方部位显著增加了20.49%~31.10%。因此,立式深旋耕作是适合旱作区新修梯田前期快速熟化培肥的高效耕作方式。
柳燕兰雷康宁马明生马明生侯慧芝尹嘉德侯慧芝杨富位张建荣
关键词:旱作区新修梯田耕作方式土壤理化性质马铃薯产量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